王茜 王成 张中霞
摘要 本文以福州旗山森林公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毛竹林内、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林内和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曲线均呈“二峰二谷”型,但林缘出现波峰和波谷时间有所提前或滞后。林内与林缘在11:00—13:00、17:00—19:00出现全天的2个高峰;在7:00—9:00、15:00—17:00出现全天的2个低谷。林内颗粒物以细颗粒(PM1.0、PM2.5)为主,而林缘则以粗颗粒物(PM10、TSP)为主。在毛竹林缘处,4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峰值和低谷的时间细颗粒物较粗颗粒物有所提前或者滞后。各粒径颗粒物浓度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均成正相关,而与平均风速成负相关,且林缘处的颗粒物浓度与风速成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毛竹;生长季;林内;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
中图分类号 X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1-014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空气颗粒物是空气中尘埃、烟、雾等物质的主要成分,其是一种用肉眼很难看到的小液滴或微小固体,通常悬浮在空气中,当数量和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會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1]。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空气颗粒物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首要污染物[2-3]。森林植物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环境、阻滞粉尘。有研究发现,植物具有很好的滞尘作用。一方面,植物叶片表面的特性以及其本身的湿润性,使得植物能够吸附或附着颗粒物,且植物体上的颗粒物经过雨水的冲刷进行重新滞尘;另一方面,茂密、高大的树冠有降低风速的作用,粉尘颗粒随着风速的降低飘落到植物的叶表、枝条或地面,是植物滞尘效应的主要机理[4-5]。毛竹以其组织空间性、观赏性、生态性和环保性等特性在景观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对毛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景观功能等[6-8],对毛竹林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分析了生长季节毛竹林内、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以期为毛竹游憩林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旗山森林公园位于福州闽侯南屿境内,面积约900 hm2,地理位置为东经119°28′、北纬26°08′[2]。年均日照时数为1 700~1 980 h,年均气温18~22℃,年降水量900~2 100 mm,无霜期330 d,年相对湿度约80%,海拔710 m。旗山森林公园距离福州市中心约25 km,临近316国道,交通便捷,景区内绿树长青、气候宜人,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公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古树名木较多,植物覆盖率达90%以上。样地内毛竹林地面积达4.3 hm2,密度为5 356株/hm2[2]。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地选择。样地选在位于旗山森林公园海拔715 m处的毛竹纯林,主要以2~3度毛竹为主,竹高为8~13 m,胸径为11~25 cm,郁闭度为0.95。地被覆盖以白楠木、野山茶等为主。在毛竹林内东、南、西、北方向共设置6个样地,呈“品”字形排列,各样地间相隔5 m;距离毛竹林1 m、3 m、5 m处的水泥步道作为林缘。
1.2.2 指标测定。2017年4月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10 d,采用英国仪器有限公司(Turnkey)生产、符合国家粉尘监测标准的Dustmate烟尘检测仪进行定点、同步测定1.5 m处(人体平均呼吸高度)4种粒径空气颗粒物浓度(PM1.0、PM2.5、PM10、TSP),林内和林缘每个时刻、每个监测点采用同样的方法重复观测3次,并用小气候监测仪测定每个监测点的气象数据(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和风速等)。每日7:00至次日5:00每隔2 h监测1次,每次3个重复同步观测。同一时刻的颗粒物浓度取3次观测的平均值,春季毛竹林内和林缘日变化取10 d观测的平均值。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利用Excel 2013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最小显著差异法,计算比较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的差异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内和林缘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总体日变化
从毛竹林内和林缘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水平来看,TSP与PM10浓度差异较大,而PM2.5和PM1.0浓度差异较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LSD多重比较法结果表明,林内和林缘TSP浓度在7:00、9:00、19:00时差异显著(P<0.05);PM10浓度在9:00、11:00、17:00时差异显著(P<0.05)。从日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各种粒径空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相似,基本呈“二峰二谷”型,只是林缘出现波峰和波谷的时间有所提前或滞后。11:00—13:00、17:00—19:00为2个高峰期;7:00—9:00、15:00—17:00为2个低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