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高质量金融学人才培养的“4+”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9-12-25 01:17王满仓
西部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西北大学金融学金融

王满仓

摘要:金融学人才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西北大学高质量金融学人才培养的“4+”体系,是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从素养、目标、模式、方式和结果五个维度探索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它主要通过模块化教学、加强通识通修课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设计来改革人才培养,推行“嵌入式”教学等优化人才培养,通过科研资源整合、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等手段,解决了照本宣科、被动学习、陈旧知识与前沿动态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关键词:西北大学;金融人才;培养;“4+”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6-0039-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竞争日趋激烈,外部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加大,人才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金融学人才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金融人才发展,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业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大力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体现金融业特点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金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在促进中国金融事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对此,西北大学经济金融教学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金融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4+”体系的宗旨与内涵

(一)西北大学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宗旨

西北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始于1993年,并在2000年成立金融学系之后,坚持以马克思金融理论为根本,借鉴现代西方金融理论逻辑,立足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实践,依托陕西省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建设目标,着力培养理论功底厚重的金融人才。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建立和完善,对应用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自2009年该校金融学专业获得首批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以来,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的多层次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将“社会需求、前沿技能、校外实践”嵌入校内教学的综合改革,逐步构建了高质量金融学人才培养的“4+”体系,为实现“老师爱教、学生爱学”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4+”体系的内涵

“4+”体系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从素养、目标、模式、方式和结果五个维度探索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具体内容概括为:一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的“4+”政治素养。二是聚焦于“厚理论、强应用、高技能、国际化”的“4+”培养目标。三是实现于“嵌入课堂、嵌入实验、嵌入实习、嵌入科研”的“4+”培养模式。四是融汇于“讲授、讨论、对抗、辩论”的“4+”培养方式。五是定格于“研究型、管理型、分析型、实战型”的“4+”培养结果。

三、“4+”体系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4+”体系紧紧围绕建构特色“产学研”的生态平台,以人才质量为宗旨,实施校企协同式培养、全要素集聚,总结出“创新—人才—教育—师资—机制—环境”的教育链改革模式,即通过打造学术科研环境、优化考评与激励机制、强抓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教育质量信仰,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并主要解决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问题。

(一)解决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是传授知識的主体、课程的中心,学生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该校金融学系通过师德学风建设,开设思政金融讲座,创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崇德向善的品格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解决了课堂知识陈旧与前沿动态脱节,教学知识偏西方理论而轻马克思金融体系的现象

长期以来,学生侧重于学习课本知识和西方经济金融理论,忽视理论前沿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该校金融学系通过注重学科动态和前沿进展,通过中西方理论融合,强化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的有机统一,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师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解决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脱节,片面利用校内资源的缺陷

长期以来,“教师、课堂、教材”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轻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也难以有效整合校外实践资源。该校金融学系通过建构特色“产学研”的生态平台,引入辩论讨论、模拟实验、专业竞赛、高管专题等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师生专业素养。

四、“4+”体系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在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方面

一是模块化教学,根据目标、能力、内容的对应关系,细分知识模块,特别强化学生对马克思金融理论的系统性学习并贯通于中国社会实践。二是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通识通修课教学,巩固外语与数学基础,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平台课程的经济理论和数理分析方法教学,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微观金融教学,提升学生数理金融研究能力;强化专业选修课前沿技能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的百分之十五,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转变。

(二)在优化人才培养手段方面

一是完善贯通培养体系,实现“本-硕-博-博士后”多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倡导多种教学方式,创新使用“讲授+讨论+对抗+辩论”的教学方式,鼓励“双语”教学,通过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三是推行“嵌入式”教学模式,与多家金融机构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将社会需求和前沿技能嵌入“课堂、实验、实习、科研”中,实现金融人才订单式培养,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四是實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点对点”培养,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

(三)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

一是科研资源整合,有效配置学术资源,按照教师的“学术观点—论文—著作—项目”成果,凝练研究方向,组建学术研究团队,积极营造科研氛围。二是系列教材策划,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组织出版《金融学》、《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学》等教材。三是示范课程建设,完成《保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获得《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省级精品课程。四是教学方法转变,举办说课会、讲课比赛、教案展评和教学法研讨等,实现从“注入式知识教育”向“研究式素质教育”转型。

(四)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方面

一是强化协同培养,即与专业机构共同申报建设教育部量化金融协同育人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引入R语言、Python语言实验教学环节。二是对接国际认证,将FRM、CFA国际证书考试模块嵌入培养方案,与校外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中金所和各类量化投资大赛,提升实践应用技能。三是丰富实践教学平台,与国泰安等机构合作建设专业实验室,搭建省级量化金融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与30多个金融机构合作建设跨行业和总部型实践教学基地,引入校外导师,每周一次“专题讲座”以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五、“4+”体系的人才培养意义

(一)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4+”体系提出了“创新驱动靠人才,人才素养靠教育,教育质量靠师资,师资水平靠机制,机制成效靠环境”的教学理念。一是以“公诚勤朴”校训情怀,创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二是立足西部经济建设,瞄准全国及国际一流学科标杆,实施全要素投入、全过程评估、全师资强化、全方位推进的教学链条改革、汇集各方资源,着力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开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学界、政界和商界英才。三是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管理结合,从培养的素养、目标、模式、方式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以学生创新力提升为导向的“4+”人才培养体系。

(二)理清了人才培养的路径

“4+”体系构建了以协同化培养、嵌入式教学、渗透性参与、互动感体验、贯通式递进等为核心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一是丰富了教学方式,通过“讲授+讨论+对抗+辩论”多样化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拓宽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对接,细化教学模块,引入前沿热点,增强学生的课外金融信息和社会思维能力。三是创新了实验实践教学,通过共建量化金融研究中心和量化金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大商所开设实践课程和与高顿教育共建教育部“量化金融”协同育人课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三)完善了人才培养的手段和平台

“4+”体系建立了马克思金融体系与现代西方金融逻辑相结合、国际前沿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金融理论与金融技能相结合的特色培养方案。一是开设马克思《资本论》精读与金融名著导读,提升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二是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紧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编写量化金融教材,组织举办量化投资大赛,引导学生量化策略设计和产品研发等,形成量化金融人才培养闭环的教学特色。四是创办“经济视窗”、“中国金融改革论坛”和“西大金融评论”,引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学术论文创作,培育学术兴趣,规范学术行为。

六、“4+”体系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理论素养大幅提高

近五年来,西北大学金融学系专业师生获得三十余项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立项,发表权威、核心等期刊论文一百六十余篇。获全国十余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四十余项挑战杯大赛奖、四十余项大学生英语竞赛奖、一百余项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奖。杨贺同学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一等奖,并在《中国软科学》发表学术论文。龙汉同学获得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在《当代经济科学》发表学术论文。李斌、孙天琦科研成果突出,分别进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研究局从事金融政策研究。

(二)金融学声誉显著提升

2017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西北大学金融学系应用经济学专业并列47名(前25%);近几年来西北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报考人数连年递增,每年占比超过全省一半以上。2016年,教育部教学评估组组长厦门大学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教授对该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就业去向在经管类专业中排名前列,每年有约十余人赴国外名校深造,每年有十余人分别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名校。西北大学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先后被凤凰网、腾讯大秦网做专栏报道。

(三)学生前沿技能特色突出

通过高级国际证书人数大幅提升,八人次获得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一级职业证书,十二人次获得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四十八人在中金所举办的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项,其中2019年获奖十八人,全国高校排名第十三位,西北第一;已形成量化金融人才培养特色,有五十余人在广发证券等全国量化投资大赛获奖,有六十余人在陕西省量化金融大赛等各类模拟投资大赛获奖;因拥有国际证书并在全国大赛获奖,《城市金融报》作过专门报道。

(四)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示范作用

加强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规范;强化社会实践调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培养深度和培养质量。在西北大学校内各院系之间取得了显著的教学辐射示范作用,为其他院系培养了超过三千七百多人的金融学辅修复合型人才。赴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十所国内高校进行推广交流,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外国高校代表座谈交流,获得好评。朱雀投资、西部期货、长安信托、招商银行等用人单位也对西北大学培养的金融人才给予了高度好评。

猜你喜欢
西北大学金融学金融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我们》、《疑惑》
西北大学博物馆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