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翠
识字和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组合,再加上平时人们用电脑键盘打字日益频繁,小学生在识字和写字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较为严重。年级越高,错别字出现的概率就越大。要想“斩草除根”,还应该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趣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养成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为此,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关注课堂,记住生字的写法
1. 借助夸张手法,记住易错字。学习“虐”这个生字时,总有少数学生会将下半部分的缺口写反。于是,我先指导学生理解“肆虐”的意思,然后在黑板的最左边写了个大大的“虐”字,用红色粉笔将这个字的最后一横往右边拉长,一直拉长到黑板的最右边。学生哈哈大笑,都觉得这种夸张的写法很有趣。我又问:“如果这个字的缺口写反了,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很快回答:“它就肆虐不起来了,因为它被一堵墙(‘虐字的第四笔‘撇)挡住了。”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记住“虐”字,在以后的听写和检测中,这个生字的正確率达到了100%。
2. 借助多媒体课件,记住复杂字。“簸”是个生字,不仅要求记住字形,还要理解字义。一次,在听一位青年老师上课时,我发现他教这个生字的方法颇为有效。他先出示“簸”字,让学生分析字形,学生从结构和组成部分将它分为“竹字头” “其” “皮”三个部件,接着,他请学生说说这个字的意思,预习过课文的学生都知道,“簸”字其中一个意思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米粮,扬去糠秕等杂物;另一个意思是泛指上下颠动,摇晃。然后,老师出示用竹条编织的簸箕图片,再播放动画片映示簸箕的使用过程,请学生认真观察后思考,如何一边分析意思,一边记住这个汉字的字形,学生经过揣摩、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最后,有的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收获:“用竹条编织的器具上下颠动米粮,扬去其外皮和灰尘,就是‘簸。”这样的总结,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这个汉字的三个组成部件,而且在书写的同时记住了它的意思。为了趁热打铁,老师又指导学生当堂查字典,了解了“簸”字的另外一个读音和用法。有效的课件辅助,给了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利用笔画拆字,记住难写字。“锤”字需要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这个字的横画很多,许多学生写到右边的“垂”字时,不是多了一横,就是少了一横。我让学生自己分析“锤”字的右边,看看能拆成几个部件。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学生认为:可以拆成“千” “艹”和倒着的“二”。于是,我让学生当场就为“垂”字编了识记儿歌:“千草和倒二,就是‘垂直的‘垂。”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所以他们记忆深刻,不仅不会写错,而且还运用到了其他汉字的学习中。如“辜”字,学生原来总是把上面的“古”字写成“吉”字,后来他们总结出来,“古人很辛苦,我们不能辜负他们”。运用这样有趣的“拆字诀”还可以记住“裹” “翼”等一批比较难写的字,错别字的概率大为降低。
二、课内外结合,增强学生正确书写意识
1. 故事后的思考。平时,教师有意识地和学生分享一些故事,让学生在笑声和深思中充分认识到写错别字不仅会闹笑话,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如“文革”期间,孩子写回的家书中,把“伞”字错写成“命”字。当父母看到“我把我的命给了别人”时,大惊失色,连夜赶到孩子插队的地方,才发现原来是错别字惹的祸。
又如1930年5月,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展开中原大战,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进军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结果部队向相反方向前进,贻误了战机。一笔之误,导致部队南辕北辙,十万大军惨遭伤亡。
学生从这样的事例中,认识到了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要性,从而逐渐有意识地消灭作业中常常出现的错别字,以免闹出笑话,造成损失。
2. 互动的听写训练。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学习汉字尤其是较为生僻的汉字,记得快忘得也快,“回生”现象比较严重。于是,我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挤出3分钟的时间,进行“每日听写”训练。但不同于常规的是,我只规定大致范围,听写内容和人员由学生自己决定。不用老师授意,报听写的小老师就知道专门挑易错的、难写的字。这样,在听写后的反馈中,我就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近阶段字词的掌握情况,一旦出现概率较高的错别字,全班立即重点分析,力争将错别字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3. 纠正错别字大赛。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查找自己作业中和身边的错别字,制成卡片,加以纠正。在此基础上,在班级内举行“纠正错别字大赛”活动,教师出试题让学生对错别字进行纠正,然后再把正确的字印发给学生,进行对照,并给优胜者颁发奖品。从第一次“纠正错别字大赛”中最低的39分,到后来的97分,虽然评判标准越来越严格,甚至在规范、整齐的要求上近乎吹毛求疵,但是,达标的学生越来越多,书写也越来越漂亮。同时,学生对街上那些不规范的广告、门面招牌等,有了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汉字,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要求。通过以上一些措施,学生的错别字在逐渐减少,相信终有一日,他们会和错别字告别!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