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珊
【摘 要】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号召,福建省艺术馆将实施了12年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对准困境中的农民画群体,以丰富温润的漆画技艺转换农民画的图式语言,打造农民漆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借力精准扶贫,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漆画技艺;农民画
中图分类号:J22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124-02
一、缘起:藝术扶贫新领域的拓展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文化馆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化落实文艺为“精准扶贫”服务,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战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讲好故事,引发我们的思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004年,福建省艺术馆在全省启动“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发动全省各级文化馆,免费为贫困山区小学开展艺术启蒙教育。该项目的倡导实施,对我省农村教育和扶贫工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精准扶贫的“福建模式”。15年来,全省共有88个文化馆、281支志愿者团队参与,200多所偏远山区小学成为了艺术扶贫基地,47所基地学校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受益人数超过120万人次,3000多名乡村孩子获得各级艺术表彰。[1]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被《新华每日电讯》誉为孩子、家长、学校、政府、社会“五满意”工程。
2016年,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原文化部提出“全民艺术普及”的背景下,福建省艺术馆依托12年开展艺术扶贫工程的实践经验,将视角对准困境中的农民画创作群体,提出了农民画创作群体的漆艺培训计划,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二、跨界:创新出全新的艺术形态
(一)溯流追源
1.漆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大漆的国家,在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精美漆弓被视为中国漆文化最早的印证。福建的漆器,在唐代已有制作生产;明代,闽南永春漆篮则别具一格;清中期,福州脱胎漆器成为独树一帜的漆艺作品,丰富了传统的漆工艺的器型和技艺。
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拥有一批全国最优秀的漆画创作队伍,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有着中国漆画的黄埔军校之美誉。但形成于20世纪的漆画艺术,在美术界属于年轻的画种,创作群体和影响力相比其他画种还有很大的差距。
2.农民画
农民画是乡土艺术的代表,是最基层的群众艺术创作形式,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以艺术的形式描绘农村地区乡民的日常劳作与生活,表达他们在农村生活中的欢乐与梦想。福建的农民画也创始于这一时期,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农民画热潮,福建的晋江、同安、漳平、莆田、龙海成为著名的农民画“五画乡”。
如今,农民画面临着生存土壤的嬗变、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创作人才的流失等困境,如何让农民画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并拥有自我更新能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融合创新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福建省艺术馆的专家们在农民画和漆工艺中看到了一种内在沟通的可能。经过酝酿与筹划,福建省艺术馆启动了农民漆画培训计划,打破惯有的传统农民画创作方式和定向思维,把农民画转换成福建艺术中具有优势的福建漆画,用漆画技艺来呈现农民画,既保留了农民画原有的率真质朴,又增加了典雅含蓄的漆艺元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大大提升。在福建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这一跨界融合的大胆构想拉开了序幕,我们以举办培训班为抓手,邀请知名漆画艺术家授课,实行封闭式、免费的培训。
这样的尝试,既是开创全民艺术普及,做好新形势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完成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交给文化馆的重要任务;同时,通过艺术启发和培训,激发群体的内生动力,拉近农民与市场的距离,实现自我的艺术脱贫。由此看来,“农民漆画”作为美术领域的一个新名词,从一出现就带着明显的公益性和探索性的时代烙印。
(三)主要特色
1.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
2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了闽宁两省区对口帮扶协作。2016年11月,福建和宁夏文化部门联合在福州举办了“闽宁农民漆画实验班”,通过跨区域对接、跨领域融合,改变了以往简单的帮扶形式,这一创新做法为艺术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思路,被央视誉为“闽宁模式下的精准扶贫”。
2.开辟非遗传承新途径
农民漆画融合了农民画和漆艺两个传统艺术形式,两者珠联璧合。农民漆画为陷入困境的农民画找到了一条出路,漆画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漆艺+非遗”的模式正在形成,“漆艺+陶瓷艺术”“漆艺+唐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徐里看了农民漆画后评价说:“农民画和漆画互为血液、互为依托,形成了这一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全国的美术界开拓了一个富有活力的新空间。”
3.开拓艺术创新新领域
以文创公司购买实验班学员创作作品的IP产权,开发相关产业为契机,搭建农民漆画互联网+平台、拓展和完善配套产业链,提升农民漆画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目前,农民漆画系列产品已经入驻线下文创商店和设计师品牌集合店,并且在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开设了专门的品牌展示空间。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相关销售额已近百万元。
三、征程:新时代蓄势再出发
三年来,培训班的实践模式得到了快速的推广,相继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培训对象覆盖了全国26个农民画乡,200余名农民画家参加培训,创作作品近500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厦门金砖会晤福州“三合一”论坛会议期间,听取了关于农民漆画的介绍,对农民漆画这一创新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民漆画的成功实践迅速在文化圈形成效应,成为热门话题。我们要乘势而上,借力国家扶贫工作、“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等多项政策优势,从三个方面着力,把农民漆画打造成全国性的文化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一是立足现有优势,创建福建农民漆画示范基地。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创建福建农民漆画示范基地,将创作群体数量、创作技艺、当地政府支持力度等条件较为成熟的创建单位列为第一批示范基地,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组织相关专家赴农民漆画示范基地,就理论研究、作品创作、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示范基地整体创作水平和运营能力,擴大社会影响力。
二是建立中国农民漆画培训联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农民画乡的文化积淀、创作群体数量、政府支持力度等,把宁夏、新疆、陕西三个较为成熟的省份作为首批重点协作对象,联手宁、新、陕三个省份的文化馆,打造中国农民漆画培训联盟,在总结和推广农民漆画培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福建模式”逐渐辐射到全国重要的农民画乡。
三是搭建“一带一路”农民漆画展示平台, 推动农民漆画走向世界。借助我省在海丝沿线国家布点建设“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平台,组织“农民漆画巡回展”,将农民漆画作为常设项目进行展示 。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农民漆画品牌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名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创新成果之一,与海外开展文化交流。
在全国上下为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大背景下,农民漆画主动创新,突破农民画的创作瓶颈,创作出全新的艺术形态,丰富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农民漆画创新实践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期待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振兴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连文.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深入推进[N],2018-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