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研究
——以南京大学商科类学生为研究对象

2019-12-25 09:24:44陆雁翎
关键词:就业观商科大学生

陆雁翎

(南京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93)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化促使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共同参与生产和消费,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各国经济密切相连、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随着我国GDP位列全球第二[1],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提升,经济全球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行为也深受影响。

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择业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人才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理工农医类大学生不同, 商科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贸服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因此,其求职择业行为会更多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但全球化背景下商科类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行为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其内在机理是什么,目前学者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结论。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下研究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针对性,有助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过程中提高录用率,更有助于我国商科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为全球化背景下商科类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

1994年Lent, Brown和Hackett提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2]。该理论以Bandura[3]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是目前职业生涯理论中的主流理论之一。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认为个体生涯发展是多种生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个体内部主体性因素(认知的、情感的、生理的等)影响;对个体生涯发展的分析要围绕核心认知变量,同时还要考虑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三者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主要聚焦于四个生涯主题:一是兴趣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做出生涯选择的过程,三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与结果,四是在教育和职业领域中的满意感或幸福感。Lent, Brown和Hackett提出的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构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

SCCT理论认为个体生涯成长过程是个人特质、环境因素、生涯学习经验、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等多种生涯要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的产物,个体的行为和认知在职业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4]。理论突破了前人主要以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职业生涯选择理论,加入了社会因素,强调学习经历和外部环境对于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对于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学者们研究认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催生了大量岗位,市场对于商科类大学生的需求量明显增多,商科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明显增大[5];但是更多的商科类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6]。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是影响商科类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影响因素[7]。此外,经济和政治变化对区域内商科大学生的就业流动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8]。职业的稳定性和薪酬也成为影响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因素之一[9]。

国内外学者对于商科类大学生择业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方向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个人心理因素对求职择业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因素的研究,比如薪酬、地域等,尤其是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研究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全球视野内研究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较少;三是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和学者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外部社会因素为重点,对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以期对我国商科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研究以SCCT理论中的个人-环境因素、生涯学习经验和结果预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Holland[10]和 Schaub的生涯学习经验问卷(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LEQ)(1)Schaub M《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ocognitive variables in the relation of personality to vocational interests》,见《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4,64(7-A).构建了全球背景下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调查问卷,开展测量研究。

(一)问卷设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调查问卷》共计30题,问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为影响求职择业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重点设计10个问题调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争端对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情况。

(二)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为不记名方式,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大学商学院全部专业 2015-2018级共 5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500份问卷全部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 482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6.4%。其中男女比例为 1∶2。调查结果运用 Excel 2007 和 python 3.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

1.主要影响因素。为了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就业因素,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在就业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因素”问项。结果发现:薪资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是最受商科类大学生关注的就业因素,个人价值体现、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则依次排在3-6位。相比于2017年的统计结果,学生对于薪资水平的关注程度超过了未来发展潜力,成为最受关注的就业因素,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调查问卷关于学生的基本择业观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图2 商学院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1 商学院学生基本择业观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商科类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有着较高的期待。同时,大部分学生不会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岗位。而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大部分学生选择倾向于企业,其中44.4%的学生优先考虑外资企业,24.27%的学生优先考虑民营企业,18.88%的学生优先考虑国有企业,仅有11.65%的学生选择了企业之外的其他选项。

2. 薪酬和工作环境影响。对于学生的择业趋势,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沿海和发达地区择业就业。46.68%的学生愿意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45.02%的学生愿意前往沿海二线城市工作,还有1.87%的学生选择海外就业,仅有不到5%的学生将中部二线城市和西部城市定位为自己未来就业择业的地点。

对于就业第一年薪资的期望,选择北上广等城市的学生中,10.22%期望值在10万以下,67.56%期望值在10-20万之间,22.22%的人期望值在20万之上;选择沿海二线城市的学生中,24.42%期望值在10万之下,69.12%的期望值在10-20万之间,6.45%期望值在20万之上;选择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学生中,54.1%的学生期望薪资在10万以下,45.9%的学生期望薪资在10-20万之间。

3.外部经济形势影响。为考察全球背景下商科类大学生择业行为,选取对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较为深刻的中美贸易争端事件对学生展开调查,考察学生在中美贸易争端环境下择业及就业的认识与选择。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商学院学生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就业的认识调查结果

*注:多选百分比为选择了该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贸易摩擦会导致就业前景更加艰难,合适的就业单位要求更高、就业岗位减少、参与竞争的人数更多、发展前景与机会更少四个选项都得到了超过50%学生的选择,说明学生对于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就业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认识。

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调查结果

*注:多选百分比为选择了该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于自己就业选择没有影响,68.89%的学生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就业地点选择没有影响,59.60%的学生认为贸易摩擦对就业单位选择没有影响,48.89%的学生认为贸易摩擦对个人薪资期望没有影响。而在就业因素重要性变化的选择中,超过75%的学生认为国家政策导向对于就业的影响力会上升;同时48.89%的学生认为单位规模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力会下降。

(二)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数据,可以发现全球背景下,尤其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商科类大学生求职择业行为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商科类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就业期望比较高。商科类大学生就业期望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在就业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即至少处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将就业前景纳入到考虑范围中。在收集学生选择专业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时,68.83%的学生选择包含了就业前景这一项,也反映了学生对于商科专业良好就业前景的高度认同;二是在就业观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薪酬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自信有余,并不具有审慎而理性的就业态度;三是学生对于就业方向要求较高,80%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找与专业相关联的工作,其中17.4%的学生认为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2.就业选择区域集中,竞争压力较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沿海地区在薪资水平、专业应用、福利待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比中西部城市更容易吸引人才[11]。而对于商科学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商科专业的就业与城市的经济水平和金融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而我国的金融中心、贸易发达城市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调查发行,大部分商科学生将自己的就业目的地选择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以及沿海地区二线城市,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少有学生选择。

3.外部经济形势对择业行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在调研之前,本研究预期中美贸易摩擦的存在会对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改变学生就业时考虑因素的优先级,促使学生进行更加多元化的就业;但实际研究发现: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对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强度并不如预期。在就业因素重要性变化的调查中,随着就业压力的提升,国家政策导向、工作稳定性等因素在就业选择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符合国家需要并且稳定、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单位会更受学生们的青睐,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在学生就业选择的优先级上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公司规模和公司所在地区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则明显下降。结合基本就业观调查的结果,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放宽了个人就业的要求以适应更加艰难的就业环境。但调研结果也让我们注意到,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使得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但是60%以上的学生在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上还是坚持原有的选择,并未根据中美贸易摩擦情况下就业紧张的态势主动进行调整,就业地区选择方面也比较集中,仅有极少数学生愿意去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大部分学生在意识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没有选择降低薪资要求,薪资水平对于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性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四、结论与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部经济环境对商科类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选择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从思想上对于复杂的就业形势有心理准备,但是在具体的职业选择上表现出的仍然是较高的同质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就业区域、就业行业选择上的“群聚”效应。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商科类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行为看似理性,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就业引导和职业发展教育以及对自我的清晰认识,商科类毕业生会出现理性而盲目、独立而从众,事与愿违、南辕北徹的情况。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认为,个体职业选择是个人、行为、环境三方面复杂交互的结果,对大学生职业选择进行引导要从择业行为的总指导、总开关——就业观开始,因此,作为就业行为总指引的就业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图3所示社会认知生涯规划与就业观教育示意图,开展科学、系统的就业观教育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宏观背景下保障商科类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解决当前商科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环[12]。

图3 社会认知生涯规划与就业观教育示意图

(一)制定合理的就业观教育目标

学校和就业部门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教育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导向,没有合适的目标,工作就容易迷失方向,做无用的努力。合理的目标能够带领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认清就业形势,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树立合理的目标要求学校和就业部门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实现个人理想与个人价值的通道,也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个体,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生活来源,满足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对于国家,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高校和就业部门应当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意识到当前的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在工作选择的过程中既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应当认识到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树立合理的目标其次要求帮助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在个体素质、个人爱好、个人理念方面都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学生应当认识到就业是一个差异化的过程,最适合的就业选择因人而异。学校和就业部门要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认真评估个人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避免在就业选择中出现同质化现象。

树立合理的目标最后要求帮助学生认识到就业的长期性。就业并不是一次性行为,在初次就业过程中每个人并不一定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学校和就业部门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就业过程的长期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引导学生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准备,在二次就业的过程中追寻个人价值和理想的实现。但是与此同时,高校择业观教育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慎重的职业选择观念,要具有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认同感,避免因为二次就业的存在而疏忽大意,进行频繁的职业变换,对未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就业观教育环境

就业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大学生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舆论、校园、家庭等积极的环境因素开展教育引导是就业观教育的重要手段。人是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塑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自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3]。针对就业观教育环境,商科类院系可以从思想引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利用媒体力量,特别是新时代的传媒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舆论引导。信息化时代媒体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信息环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是青年学生择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校和就业部门应当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宣传各类就业先进典型,宣传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的先进典范,充分利用信息环境对于大学生择业认知、择业理想等的积极塑造作用;二是建立先进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长期居住地,校园环境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息息相关。广泛开展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园中建立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探索和追求之风,进而引领高校学生树立起远大目标,以“时代新人”的标准自我要求,自觉认同和实践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性衡量个人价值和国家民族需求;三是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环境。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意见在青年学生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有许多家长习惯于使用片面的标准,如薪酬高低、工作稳定性来评判青年学生就业选择,从而导致青年学生在就业时不能进行合理的决策。学校和就业部门的工作不应当仅仅关注学生,也要关注学生家长“就业观”的建立,通过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一方面转变部分学生家长观念,引导学生家长尊重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就业选择与家长进行交流,听取家长的合理意见,理性择业。

(三)持续创新就业观教育方法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就业观教育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意见,逐步建立毕业生信息交流平台和就业求职论坛。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例如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帮助学生更好地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就业策略,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对政策不了解而出现的就业单位、工作地点等选择趋同倾向;另一方面鉴于商科类大学生就业选择易受经济贸易形势影响,应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帮助学生对经济形势有更清楚的认知,避免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出现过于乐观或悲观的现象。其次,学校要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基础上,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对商科类大学生更要增加学生与社会实际工作之间的接触,建立和加强多方合作伙伴关系。高校设立就业培训学院,负责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企业作为大学生实习基地,全面负责实习生的技能培训与考核[14];在就业实习和择业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自身的潜在职业素养[15],尽早为之后的就业工作做好准备。

就业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保障形式,充分的就业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16]。毕业生就业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体现,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彰显,根据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是商科类大学生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实现自我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就业观商科大学生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1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3:58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