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杜鹃鸟别名考释

2019-12-25 09:24:44马启俊
关键词:杜鹃鸟戴胜子规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杜鹃鸟为鹃形目、杜鹃科各种鸟类的通称,常见的种类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四声杜鹃和八声杜鹃。杜鹃鸟是一种夏候鸟,冬季南飞越冬,春夏之际北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听到杜鹃鸟的叫声。杜鹃鸟在山地和平原的树上鸣叫,有时彻夜不停。其鸣声响亮、清晰、哀切、持久,富有节奏和变化,且间歇鸣叫,反复不已。大杜鹃叫时两声一停,所以又被称作二声杜鹃;三声杜鹃、四声杜鹃鸣叫则三声或四声一度,抑扬顿挫;八声杜鹃的鸣声最为复杂多变,且富有韵律。

杜鹃鸣声本是自然现象,但是由于其具有季节性特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人们不仅对其鸣声进行语音模拟和文字转写,而且赋予其鸣声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在我国众多的鸟类鸣声中,杜鹃的鸣声是最富有文化意蕴的。

据现有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对杜鹃的鸣声产生兴趣,并对其声音进行模拟,以其声音特征为其命名。由于人们的体会不同,各地方言语音和词汇不同,加上传闻异词、异读异写、附会讹变等原因,文献古籍和各地方言俗语中杜鹃的名称特别众多,也相当复杂,需要加以梳理考释,分析辨正。今举其部分别名,并作分类介绍、简单考释如下。

一、根据杜鹃的鸣声进行模拟,并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产生系列别名

(一)“布谷”系列别名

二声杜鹃的鸣声似“bù-gū”,农人们就把此种发音模拟成“布谷”,因此二声杜鹃就有了布谷或布谷鸟的俗称。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布谷鸟》:“布谷鸟当四五月插秧时,自呼其名,分明云布谷布谷。因重叠其声,人骤闻之,音相近而疑似。”“布谷”的意思就是催促人们及时布撒谷物,也就是“布谷处处催春耕”(杜甫诗句)。我国的第一部鸟类学专著、相传为春秋晋国乐师师旷编著的《禽经》写道:“此鸟飞鸣于桑间,云五谷可布种也,故曰布谷。”陆游也有诗曰:“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耕。”

“布谷”又名“获谷”,《荆楚岁时记》云:“四月也,有鸟名获谷,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则犁杷上岸。”该书又说:“郭璞云:‘今布谷也,江东呼获谷。’”

“布谷”除了在江东有别名“获谷”外,在其他方言区还有众多音同或音近的别名。如《方言》第八:“布谷,自关而东,梁楚之间谓之结诰,周魏之间谓之击谷。”钱绎笺疏:“按,布谷转而为搏谷、拨谷、勃谷、步姑,结诰转而为击谷、鴶鵴,又转而为获谷,又转而为郭公,今东吴人呼拨姑,亦为拨哥,又呼为勃姑,德州人呼为保姑,则皆布谷之转声矣。”

杜鹃的别名“布谷”“餔谷”“获谷”“击谷”“搏谷”“拨谷”“勃谷”等不仅摹声,也有一定的生产生活内涵,已属于较早的拟声表义范畴,且已经和农业生产民俗及人物称谓方式联系起来。正因为布谷鸟鸣催人春耕,祈求丰收,所以布谷鸟在民众口头上还有播谷、催耕鸟、催工鸟、催春鸟、劝耕之鸟、报春鸟、春之使者、吉祥鸟、喜鸟、爱鸟、幸福鸟、长命鸟等雅号美称。

上举方言词“勃姑”,又名“鹁鸠”。《辞海》(第六版缩印本):“勃姑,鹁鸠。陆游《春社》诗:‘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1]144

“勃姑”在古诗文中也写作“鹁鸪”,也叫“鹁鸠”。《辞海》:“鹁鸠,亦作‘鹁鸪’、‘勃姑’。鸟名。象其鸣声。天将雨,则鸣愈急,故俗称水鹁鸪。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鹁鸠灰色,无绣项,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是也。’”[1]148同页又云:“鹁鸪,即‘鹁鸠’。陆游《东园晚兴》诗:‘竹鸡群号似知雨,鹁鸪相唤还疑晴。’”

“勃姑”也写作“勃鸪”,《辞源》“鸤鸠”条说:“勃鸪,即布谷鸟。”宋喻良能《锦园》:“勃鸪知欲雨,鸦舅报将晨。却忆京华日,长怀浩荡春。”

“祝鸠”又名“鹪鸠”,《左传·昭公十七年》:“祝鸠氏,司徒也。”晋杜预注:“祝鸠,鹪鸠也。鹪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杨伯峻注:“鹪鸠即鹁鸪,《尔雅·释鸟》谓之鳺鴀。天将雨,鸣声甚急。亦即《诗·小雅·四牡》‘翩翩者鵻’之鵻。杜注谓之性孝,恐傅会之说。”

(二)“鸤鸠”系列别名

布谷在古典文献中又名“鸤鸠”,并有系列别名。《汉语大字典》“鸤鸠”:“又名布谷,桑鸠,郭公。鹃形目杜鹃科之大杜鹃。上体纯灰黑色,两翼暗褐,腹下有一系列白色横斑,尾长大,栖息在开阔林地,谷雨后常晨鸣不已,主食昆虫,为农林益鸟。《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3]2 061疏:“《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传》云:‘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是鸤鸠平均,故为司空。”故“鸤鸠”本为鸟名,又为少昊时鸟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鸤鸠氏,司空也。”晋杜预注:“鸤鸠,鴶鞠也。鸤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鸤鸠即今之布谷,每谷雨后始鸣,夏至后乃止,农民以为候鸟,其声似布谷。”《山海经·西山经》:“南山,……鸟多尸鸠。”郭璞注:“尸鸠,布谷类也。或曰鹕鸇也。鸠或作丘。”

关于上引“鴶鞠”,《尔雅·释鸟》:“鸤鸠,鴶鞠。”郭璞注:“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郝懿行疏:“江东呼为郭公。又谓勃姑,又谓步姑。其身灰色,翅尾末俱杂色。农人候此鸟鸣,布种谷矣。”陆机亦云:“今梁宋之间,谓布谷为鴶鞠。”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鴶,本亦作秸,简八切,又音吉。鵴,本亦作鞠,居六切。”“鞠”是“鵴”的假借字,故“鴶鞠”又写作“鴶鵴”。《汉语大字典》“鴶鵴”:“又名‘鸤鸠’。布谷鸟。《易林·乾之坤》:‘鴶鵴鸤鸠,专一无尤。君子是则,长受嘉福。’”[3]2 065“鴶鞠”亦作“拮掬”,《汉书·鲍宣传》:“视之当如一,合《尸鸠》之诗。”唐颜师古注:“尸鸠,拮掬也。”

上引“桑鸠”,亦即布谷鸟,因为其常鸣于桑树之间,故得此称。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今梁宋之间谓布谷为鴶鵴,一名击谷,一名桑鸠。”宋舒岳祥《田家纪事》诗云:“桑鸠逐妇应嫌雨,社燕依人不避烟。”

(三)“鸠”系列别名

“鸠”又名鵴鸠。《方言》第八:“鸠,自关而西秦汉之间谓之鵴鸠。”又名“鸪鸠”“秸鞠”“博黍”。《埤雅·释鸟》:“鸪鸠,秸鞠,一名博黍,今之布谷,江东呼为郭公。牝牡飞鸣,以翼相排,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有均一之德,盖其哺子,朝自上而下,暮自下而上者,均也,其子在梅、在棘、在榛而已,则常在乎桑,一也。《诗》曰:‘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序者以为,君者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之,德如鸪鸠,乃可配焉。……冯衍《逐妇书》:口如布谷,言其多声也。”

“鸠”中有“雄鸠”, 也是布谷的别名。 《淮南子·天文训》:“孟夏之月,以熟谷禾,雄鸠长鸣,为帝候岁。”高诱注:“雄鸠,布谷也。”“雄鸠”又名“鹘鸠”。《楚辞·离骚》:“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朱熹集注:“雄鸠,鹘鸠也,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问:‘维鸠居之,《毛传》云:“鸠,鸤鸠,秸鞠。”《古今注》以为“鸲鹆”,何也?’余谓《古今注》云‘鸲鹆一名鸤鸠’,疑‘鸲鹆’乃‘秸鞠’之声误也。明陈耀《天中记》又引《古今注》云:‘鸜鹆,一名元鸟。’则又与今本不同。此等恐不足据,自以古义为证。”鸜鹆,《山海经·中次十经》云:“又原之山,其阳多青雘,其阴多铁,其鸟多鸜鹆。”郭璞注:“鸲鹆也。《传》曰:‘鸲鹆来巢。’音臞。”按此鸟《中次十一经》衡山亦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鸜鹆来巢。”杨伯峻注云:“鸜鹆,即八哥。”八哥与布谷不同,因此鸲鹆或鸜鹆所指有二说,详见后文分析。

《说文》:“鸠,鹘鸼也。从鸟,九声。”段玉裁注:“今本《说文》夺伪。鸠与雉、雇皆本《左传》,鸠为五鸠之总名……今本以鸠名专系诸鹘鸼则不可通矣。”《汉语大字典》解释“鸠”:“古为五鸠(祝鸠、鴡鸠、鸤鸠、爽鸠、鹘鸠)的总称,今为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常指山斑鸠及珠颈斑鸠两种。状如野鸽,头小胸凹,灰色,有斑纹,长尾,尾端白。《诗·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2 059斑鸠与布谷也不同,鸠之所指亦有二说,详见后文分析。

(四)“桑扈”系列别名

《诗经·小雅·桑扈》:“交交桑扈,有莺其羽。”据谭麟先生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云,桑扈也就是布谷鸟。这里出现了较早描摹布谷鸟鸣声的象声词“交交”,但仅摹其声,未赋予实义。郑笺云:“交交犹佼佼,飞往来貌。”但《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马瑞辰通释云:“按交交,通作咬咬,谓鸟声也。”“交交桑扈”中的“交交”亦应通作“咬咬”,为摹声词,而非摹状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注释《诗经·小雅·小宛》的“交交桑扈”时说:“交交:鸟叫的声音。”[4]102亦可证郑笺之误。

“桑扈”又名“夏扈”,《荆楚岁时记》云:“崔寔《正(政)论》云:‘夏扈趍耕锄。即窃脂玄鸟鸣。’获谷则其夏扈也。”谭麟先生注云:“夏扈,即桑扈,亦即布谷鸟。夏,‘桑’的假借字,夏,古音鱼部;桑,古音阳部;鱼阳对转。扈,‘鳸’的同音假借字。……趍(qū):同‘趋’,促。”这里又出现了布谷鸟催促耕锄的说法。

“桑扈”又名“窃脂”“青雀”,《尔雅·释鸟》:“桑扈,窃脂。”郭璞注:“俗谓之青雀。咀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云。”

(五)看蚕看火!蚕鸟。

四声杜鹃的鸣声各地模拟各不相同,于是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别名。《戒庵老人漫笔》:“又如云看蚕看火,今人遂称为看蚕看火鸟。”又名“蚕鸟”。明谢肇淛《西吴枝乘》:“吴兴以四月为蚕月……是月也,有鸟飞,其声曰:‘著山看火。’湖民谓之蚕鸟。”这与蚕俗有关。

(六)郭公鸟

《戒庵老人漫笔》云:“如云郭公郭婆,……亦称郭公鸟,失其本名矣。”关于郭公鸟这个名字另有一说,有人认为杜鹃的鸣声似“郭公郭公”,故叫郭公或郭公鸟。此种拟声在我国南方流传甚广。

(七)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脱却破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鸤鸠”条注释云:“布谷多名,皆各因其声似而呼之。如俗呼‘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脱却破裤’之类,皆因其鸣时可为农候故耳。”

还有三声杜鹃,其叫声似“米贵阳”“杨贵六”等,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贵阳”“杨贵六”(皖西),或叫其它名字。全国各地对不同种类的杜鹃鸣声的模拟可谓多种多样[5],因此其别名也就各不相同,在此恕不一一列举。

二、根据相关传说为杜鹃命名,并产生系列别名

(一)“鹊巢鸠占”的传说与杜鹃相关别名

古人认为鸠不善营巢,专占鹊巢,即所谓“鹊巢鸠占”。《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禽经》云;“拙者莫如鸠, 不能为巢。 ”此处的“鸠”, 根据经学大师章太炎的解释就是布谷鸟, 而清代另一大儒俞樾的注解却说是斑鸠。 《楚辞·离骚》:“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马茂元选注亦云:“‘鸠’,斑鸠。‘鸣逝’,边飞边叫。”其实鸠与斑鸠实为二物,《禽经》:“鸠拙而安。”张华注:“鸠,鸤鸠也。《方言》云:‘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取乌巢居之,虽拙而安处也。’”因而鸠即鸤鸠,亦即布谷,与斑鸠不同。《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云:“鸠,鸟名。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我国鸠有绿鸠、南鸠、鹃鸠和斑鸠等。”[6]1 996其中的鹃鸠就是杜鹃同类。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然则鸠固不必定占鹊巢,而占鹊巢者,亦不必定是鸠也。”宋曾几《寓居吴兴》:“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范成大《晓发飞乌晨霞满天戏记其事》:“逐妇鸠能拙,穴居狸有智。”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休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鸠拙”后来成为性拙的自谦之辞,如陈汝元《金莲记·慈训》:“孩儿自惭鸠拙,怎绳七叶之貂?”

(二)望帝化为杜鹃鸟的传说与杜鹃相关别名

《禽经》引李膺《蜀志》:“望帝……化为杜鹃鸟。李商隐《锦瑟》诗:‘望帝春心托杜鹃。’”《辞海》“杜宇”条云:“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始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开明。时值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信呵去那绿杨影里听杜宇,一声声道不如归去。’”[1]418《辞海》“望帝”条又云:“传说中的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退隐后化为杜鹃鸟。见《华阳国志·蜀志》。杜甫《杜鹃行》:‘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1 947

杜鹃为望帝杜宇所化,即“杜宇化鹃”,所以也叫杜宇鸟、杜主。望帝和杜宇的故事十分感人,在唐诗宋词中就有大量咏及杜宇悲情和杜鹃啼声悲切的诗词篇章,如李端《送夏侯审游蜀》:“石滑羊肠险,山空杜宇悲。”武元衡《送柳郎中裴起居》:“望乡台上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苏轼《西江月》:“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文天祥《金陵驿》中又出现“啼鹃”别名:“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由杜宇及其故事还派生出古帝魂、蜀魄、蜀鸟、蜀鹃等别名[7]。 “蜀魄”也有叫做“蜀魂”的,还有因为方言谐音而把杜鹃鸟叫作杜君鸟的。

(三)杜鹃鸣声“不如归去”的传说与杜鹃相关别名

因四声杜鹃的啼叫声又被模拟为“不如归去”,所以杜鹃还有为大家所熟悉的别名“子归”“子规”或“子规鸟”,由此又有了其他相关别名。《汉语大字典》“鹃”:“鸟名。又名子规、怨鸟。传说古代蜀王杜宇失国而死,化为杜鹃鸟,鸣声为‘不如归去’。今指鹃形目杜鹃科各种鸟。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之七:‘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单用义同。宋张炎《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3]2 068梅尧臣《杜鹃》诗云:“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自古就有把杜鹃鸣声模拟为“不如归去”的,表达了游子思归之心,因此杜鹃又有别名“思归”“思归鸟”“催归”“催归鸟”。

《汉唐地理书钞》辑阚骃《十三州志》:“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禽经》:“江左曰子规,蜀右曰杜宇,瓯越曰怨鸟,一名杜鹃。”《埤雅·释鸟》释杜鹃:“一名子规,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与杜鹃的别名“怨鸟”相近的还有“冤禽”“悲鸟”等。

“鹈鴂”又写作“啼鴂”,李清照《好事近》:“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啼鴂”即啼叫的鹈鴂鸟,此指鹈鴂之鸣叫。

“子规”也可写作“子鳺(guī)”“秭鳺”。《汉语大字典》“子鳺”:“也作‘秭鳺’、‘子规’。即杜鹃鸟。《史记·历书》:‘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秭音姊,鳺音规。子鳺,鸟也。’”[3]2 061“子规”还有别名“秭鴂”:《史记·历书》载云:“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于时冰伴发蛰,秭鴂先滜。”《史记》中的“秭鴂”是“秭鳺”的异写,两者还可以写作“秭归”“姊归”。

(四)“谢豹”的传说与杜鹃相关别名

杜鹃还有别名为“谢豹”,唐顾况《送张卫尉》:“白沙洲上江蓠长,绿树村中谢豹啼。”清陈维崧《长清经杞梁妻祠》:“残碑古庙乱冈西,耳畔啾啾谢豹啼。”关于“谢豹”,有两个相关传说,其一为《嫏环记》:“昔有人饮于谢氏,其女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谢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也,故名子规为谢豹。”此则传说涉及男女私情,情节简单,得名由来是否可信,尚存疑惑。“《嫏环记》旧题元伊世珍撰笔记小说,采集各书而成,真伪相杂,语多不经,似难以为据。”[7]其二为《禽经》:“子规啼苦倒悬于树,自呼曰谢豹。”陆游《老学庵笔记》:“吴人谓杜宇曰谢豹……若非吴人,殆不知谢豹为何物也。”据此,“谢豹”应是吴方言根据杜鹃鸣声而作的谐音命名。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杜鹃众多别名外,在古籍记载和古代诗歌中还能见到一些杜鹃的别名,如杜鹃又名“鵊”,《集韵·三十二洽》:“鵊,杜鹃也。”其余如周燕、阳雀、喀咕、护谷、伯赵、筒鸟、瞿、鸣鸠等[8]35。

综上所述,杜鹃鸟因其鸣声和习性特点,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人们对其的认识和态度,相关的传说和传闻,异读和异写等,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别名,有众多的称呼、读法和写法。归纳起来,上文先后出现的杜鹃别名有:

上列杜鹃鸟的别名累计有132种之多,实际上还有很多散见于古代典籍和民间俗语中的别名没有能够罗列、统计进来,这在鸟类中是很罕见的,可以说杜鹃鸟是鸟类中别名最多的鸟。有学者认为“杜鹃至少有二十几个名称”,还有学者认为“有四五十个之多”,从本文统计数字来看,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

三、杜鹃别名中存在与其他鸟类相混淆或有争议的名称

古典文献资料和民众俗语中与杜鹃相关的别名虽然很多,但是有的可能或实际上是对其他鸟类的称呼,因为混淆或讹误而张冠李戴,在本文前引材料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有怀疑和争议的内容和观点。古人对鸟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古代典籍对于鸟的分类也没有今天这样科学、系统,所以将一些形体、习性相近的鸟类混在了杜鹃一类是有可能的。从目前来看,与杜鹃相混淆或有争议的名称中包括对戴胜、八哥、斑鸠、鹪鹩、隼、燕子等鸟类的称呼。

1.戴胜。《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传:“鸤鸠,秸鞠也。”朱熹集传:“鸤鸠,秸鞠也,亦名戴胜,今之布谷也。”《禽经》云:“鸤鸠,戴胜,布谷也。”有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戴胜为布谷鸟或杜鹃的异称,如罗泽贤先生认为杜鹃“一名戴胜。这是杜鹃一个非常雅致的别号”[7]。然而戴胜外观与习性均与杜鹃不同,且俗呼戴胜为“呼哱哱”“鸡冠鸟”“山和尚”等,故戴胜并非布谷。

“戴胜”《吕氏春秋》写作“戴任”,《尔雅·释鸟》和《淮南子·时则训》写作“戴鵀”,《孝经援神契》写作“戴絍”。《汉语大字典》对“戴鵀”的解释是:“即戴胜鸟。头上有棕栗色羽冠,鸣时随声起伏,鸣声‘呼——哱——哱’。”[3]2 066周作人《关于禽言》一文记道:“婆饼焦的叫声我不曾听见过,只在北平初夏常听到一种叫声,音曰Hupopo,大约也是布谷之类,本地人也就称之为煳饽饽,正是很好的禽言,不必是婆饼焦,也可以算是同一类的罢。”[9]77“煳饽饽”的鸣声正与“呼——哱——哱”相同,因此周作人所说的“大约也是布谷之类”属于猜测不实之词。本文未将“戴胜”“戴任”“戴鵀”“戴絍”“呼哱哱”“鸡冠鸟”“山和尚”“煳饽饽”等列为杜鹃鸟的别名。

2.八哥。前文说到又名“鸤鸠”的“鸲鹆”(也写作“鸜鹆”),一说是八哥。《汉语大字典》:“鸲鹆,即八哥。羽毛黑色而有闪烁光泽,嘴和脚鲜黄,鼻羽成冠状。嗜食昆虫,善仿人言。”[3]2 064又云:“鸲鹆。鸟名,即八哥。《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三引《礼稽命征》:‘孔子谓子夏曰:“群鹆至,非中国之鸟也。”’”[3]2 069

3.斑鸠。《汉语大字典》认为“鸠”古为五鸠总称,今为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常指山斑鸠及珠颈斑鸠两种。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具体语境中,“鸠”可以是杜鹃别名。如“鹊巢鸠占”之“鸠”,章太炎解释为布谷鸟,俞樾注解为斑鸠,马茂元注“雄鸠”之“鸠”为斑鸠。本文认为“鹊巢鸠占”和“雄鸠”之“鸠”即鸤鸠,亦即布谷,与斑鸠不同。

《汉语大字典》“鳺鴀”:“也作‘夫不’。鸟名。又名鵻。即火斑鸠,体型较小,颈无斑。《诗·小雅·四牡》‘翩翩者鵻’汉毛亨传:‘鵻,夫不也。’按:《尔雅·释鸟》作‘鳺鴀’。”[3]2 061《汉语大字典》(简编本)“鹁鸠”又云:“即火斑鸠。以其鸣声又名‘鹁鸪’。宋范成大《陈侍御园坐上》:‘花梢蝴蝶作团去,竹里鹁鸠相对鸣。’”[3]2 068

以上火斑鸠的归类并无直接的文献依据。火斑鸠又称红鸠、红斑鸠、斑甲、红咖追、火鸪鹪,为一种小型鸠鸽,与杜鹃外形和习性都不同,因此“鳺鴀”“夫不”“鵻”“鹁鸠”“鹁鸪”所指属于杜鹃还是斑鸠,虽然是可存疑的争议,但是本文仍然根据前引古典文献材料,将其列为杜鹃的别名。

4.鹪鹩。鴂:《汉语大字典》:“《说文》:‘鴂,宁鴂也。’”又云:“通‘鶪(jú)’。伯劳鸟。《大戴礼记·夏小正》:‘鴂则鸣。鴂者,百鹩也。’”[3]2 062又云:“鸋鴂,鸟名。即鹪鹩。《尔雅·释鸟》:‘鸱鸮,鸋鴂。’邢昺疏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鸱鸮……幽州人谓之鸋鴂,或曰巧妇,或曰女匠。’《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鸋鴂之鸟,巢于苇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3]2 082《辞海》亦云:“鸋鴂,鸟名。《尔雅·释鸟》:‘鸱鸮,鸋鴂。’邢昺疏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鸱鸮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取茅莠为巢,以麻紩之,如刺袜然,县(悬)著树枝,或一房,或二房。幽州人谓之鸋鴂,或曰‘巧妇’,或曰‘女匠’。按,亦称‘鹪鹩’。”[1]1 382这里的“鴂”或单用,或组成“宁鴂”“鸋鴂”,与杜鹃鸟众多由“鴂”组成的双音别名“鹈鴂”“鶗鴂”“鷤鴂”“啼鴂”“秭鴂”很相近,“鹪鹩”与“鹪鸠”也很相近,但是并不相同,因此杜鹃别名与“鹪鹩”及其相关别名不应因相近或相关而混同,本文未将“鹪鹩”“鴂”“宁鴂”“鸋鴂”以及涉及的“鶪”“伯劳鸟”“百鹩”“鸱鸮”“巧妇”“女匠”等名称列入杜鹃鸟别名之中。

5.隼。性拙不能为巢而居鵲之成巢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10]。类似的还有“鵻”与“隼”的区别。《汉语大字典》:“《说文》:‘鵻,祝鸠也。从鸟,隹声。隼,鵻或从隹、一。一曰鹑字。’徐灏注笺:‘鵻为祝鸠,职追切。隼为鸷鸟,思允切。二字音义悬绝。’‘今本《说文》以隼为鵻之或体,其误显然。’”[3]2 071即徐灏注笺认为“鵻”与“隼”音义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倾向于将“鸠”“鵻”列入杜鹃鸟的别名中,而不归属于隼类。

6.燕子。上文出现的元鸟、玄鸟,是古代对燕子的别称。“元鸟”即“玄鸟”,黑色的鸟,即指燕子。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鸟至,则高堂画栋衔泥结草以居。至秋社,城村燕各将其雏于采育东土阜,名聚燕台,呢喃竟二日而后去。”《楚辞·离骚》王逸注:“玄鸟,燕也。”因此元鸟、玄鸟是燕子的别名,本文未将其列入杜鹃别名之中。

综上所述,杜鹃鸟的别名是鸟类中最多的,同时古今并存,雅俗皆有,真伪混杂,用废不一,也是最为复杂的。杜鹃鸟“名字这么多而复杂,实在是因为先贤们对杜鹃鸟的礼遇和尊重,它是个经常露脸的角色。……许多名字都是古代人类根据自己的心境、情景、意愿、期待、社会心理等因素有感而起的,一些名字还有其独特的来由。当然,现在给动植物命名则需要有一定的科学原则。”[8]35

猜你喜欢
杜鹃鸟戴胜子规
子规声声
戴胜
幼儿100(2022年34期)2022-09-08 05:10:36
《子规声里雨如烟》
谁说得对?
杜鹃鸟的损人利己行为
送 春
宣城见杜鹃花
杜鹃鸟(外一首)
含笑花(2016年5期)2016-05-14 04:41:54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