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

2019-12-25 22:43陈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新时代价值观民族

陈琨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1)

1 “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面对“新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需要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优秀的文化作品,这就要求我们拥有坚定的文化力量,牢固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依赖着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

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在新时代继续迅速发展,新媒体和网络传播冲破了国家文化疆域,方便了中西跨文化的广泛传入,但也带来不少隐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抓好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大学生正值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网络与新媒体使用的主力群体,他们通过网络和新媒体习得各种文化,这些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进一步开阔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然而,大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使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与思想上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有时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武器,有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渗透西方文化,传播假新闻和假信息,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念,攻击他国的价值体系,削弱受众者特别是青年群体对自己本国文化的认同,潜移默化中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削弱,使有些是非界限模糊,缺乏理性批判和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和既有社会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动摇和认同危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文化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政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可以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提供奋发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处于知识积累与建构的关键阶段,自我认知逐步理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用什么样的文化去影响大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心理结构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大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高,思想的可塑性强,精力充沛,这都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 “新时代”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匮乏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文化存在着严重的认知匮乏,缺乏认知主动性和辩证思维,这种无知进而造成了大学生的文化情感缺失,少了情感支撑的大学生,就不能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客观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情感是文化自觉自信的感情基础,缺少文化情感便会对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导致文化上的自我矮化与自卑,直接影响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坚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凝聚人心的魅力给予中华各民族巨大的熏陶和影响,如传统节日对于文化传承、民族凝聚、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教育功能。然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和学习的渠道比较有限,学校通常不太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大学生也不愿花时间主动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更倾向于追求感官化、娱乐化的直接体验,自然不会形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理性判断和深厚情感。“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差,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缺乏规划,缺少诚信意识,没有长远的目标,也很少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只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利益,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知”不够,认识也不够。比如,在我们传统文化著作《周易》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人从天地自然的规律中悟出的道理,都可以去勉励青年大学生。只有一代代青年大学生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最终有可能变为现实。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坚定信念,培养文化自信首先应当培养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起点。缺少文化认知,就缺少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也就无从可谈。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大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用这种情感的力量来进一步调动大学生文化认知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产生良性循环。文化自信需要有担当精神的青年,让青年成为文化主体,让文化自知成就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

3 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

3.1 有利于促进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源泉。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内核,文化自信是精神支撑。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巩固、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高校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意识,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无不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化活着,国家才活着。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3.2 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丰富内涵的准确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文化自信要在学习、交流、创新中实现。青年大学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2016年,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的时代风采”。高校需要激发广大师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使其成为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践行者,摈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作用。

3.3 有利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育人是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纲要指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如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如何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高校要切实发挥阵地优势,也要充分发挥文史哲的特色学科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优秀的民族文化也需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让它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自信其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华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从而有效抵御西方外来文化的渗透。我们要利用文化自信这种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来培养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与冲突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识别和批判的能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新时代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