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卢伟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的完善发展,加大资助育人工作力度成为近年来的重点。2019年3月,陈宝生部长明确指出:“各地各校要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这为高校改进和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水平,努力让资助工作更贴心更暖心,确定了清晰的目标和要求。
高职高专关怀性资助育人是指高职高专院校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国家资助政策要求,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行物质资助过程中,围绕“关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育人育心工作。
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育人更要育心,这样才能让资助工作更有温度和深度。关怀性资助育人注重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尊重贫困学生的生命和个体差异,关心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发挥道德情感的作用,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通过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方法同受助学生建立和维系关怀关系,使他们具备关怀素养和能力,成为心理健康、能力全面、素质优秀、德才兼备、感恩奉献的人,从而实现资助价值的最大化。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重资轻育的现象,在学生资助体系中没有规定必须将关怀教育纳入资助育人工作,亦没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无法为贫困生后续的管理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制度保障。在现有资助政策下,我国关怀教育在资助育人过程和结果中的不足尤为突出。资助工作者们通常只会完成常规资助工作,绝大多数是不会花额外精力去关注受助学生的思想、品行、心理、学习和发展等需求,更谈不上培养贫困学生的关怀情感和技能。加之,大多数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智育和技能训练,在德育上普遍对学生采取道德理论灌输和道德行为规训等方式,忽视了关怀性校园文化和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的,让师生无法感受到关怀的氛围,难以形成相互关爱的品质。
高职高专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和学工管理者育人理念陈旧,缺乏主动关怀意识,找不准关怀性资助育人的切入点,对受助学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人格品行等缺乏必要的关怀教育,不能科学地去满足贫困生情感世界和身心发展的成长需要,无法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怀关系,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思想矛盾、心理困惑和人际冲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部分受助者长期享有国家、学校各类资助资源,形成了“坐、等、靠、要”的不劳而获心理,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国家、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不屑一顾,甚至产生冷漠、抵触、回避等态度。
高职高专资助育人工作规模小、起步较晚,由于活动经费有限、措施老套、载体较少、手段单一、方式较为陈旧,大都开展的是一些诸如专题讲座、诚信、励志、感恩教育等短期活动,并没有将关怀主题贯彻其中,没从学生真正关心的实际问题以及现阶段困难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中容易产生的状况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导致育人活动没有实现常态化,内容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关怀性资助育人实际效果不显著,育人工作流于形式。
高职高专资助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关怀能力和素养,开展关怀性资助工作的水平较低。一般而言,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靠基层的资助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们协作完成。但由于大部分学校发展规模限制,资助队伍长期人手紧缺,他们经常身兼数职,疲于完成各项事务和考核,除了保证资助金顺利地发放到每位贫困生手中之外,再无多余精力和耐心去倾听受助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个体需要,关注他们的整体生命发展,导致育人过程中师生间相应关怀实践的缺失。另外,当前资助队伍缺少必要的关怀技能、策略、交往技巧等专业培训,资助育人工作者尚未具备较强的关怀能力,粗放、随意的关怀让贫困学生无法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温暖。
关怀育人不是通过开展一两次活动或者开设一些德育课程就能实现的,高职高专必须建立与资助制度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以及关怀性资助育人日常管理制度,将贫困生资助政策中涉及的关怀育人工作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明确资助工作者所肩负的关怀职责,强化和落实教师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行为,将贫困生关怀育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实现资助和关怀的良性互补。从而促使资助工作者将关怀道德教育与受助学生发展紧密结合,主动了解受助学生的需求,关心受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塑造,爱心、诚信、感恩、尊重、谦恭等道德素质的培养,促进他们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关怀道德品质的人,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内在基础。
高职高专要结合办学特色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道德成果,创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关怀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关怀氛围,打造温暖亲切、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满足学生情感世界和身心成长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关怀素养提供必要支撑。还应回归到学生现实生活,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专门开设科学合理的关怀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提高学生的关怀能力。全体资助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关怀意识,树立关怀性资助育人理念,身体力行,充分发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示范作用,以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践行关怀育人工作,尊重、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引导受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窘,努力克服诸多困难和不足,转变 “等靠要”“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等消极思想,通过奋斗来实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高职高专要注重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应围绕关怀主题来组织开展,将关怀品质培育与综合能力塑造有机结合,构建关怀育人工作阵地,把关怀送到贫困生心坎里,保证资助育人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实施。学校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强化资助育人和关怀文化宣传,创造性地设计并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资助育人精品活动,用品牌吸引受助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熏陶和启发。同时还应善于挖掘贫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培育树立励志先进典型,教育激励更多学生向优秀看齐靠拢,自强不息,感恩奉献,报效祖国。此外学校要多为贫困学生实践关怀提供机会和平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他们体会诚信、感恩、励志、责任等的道德力量,尽己所能关心帮助他人,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关怀品质的真正形成。
高职高专要着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业务精通、敬业负责的专业化关怀性资助育人队伍,通过系统培训、交流考察、主题教育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关怀能力和素养,帮助资助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关怀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与受助学生建立并维持一种和谐良好的师生关怀关系。他们不仅要具备关怀学生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在完成资助事务的同时主动关注受助学生的思想、人格、心理和学习情况,认真倾听、观察、接收学生们传递的信息,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让情感成为师生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让学生在充满爱心、关心、信任、尊重的氛围中”体会到来自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让每位获得物质帮助的贫困学子常怀感恩之情,常行感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