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滢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层面,作为主要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学科在近几年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部编本”教材,其中,语文课本变化很大,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比例大幅提升,古诗文的文体也更趋多样化,历代的诗歌和散文体例均有收录。
有鉴于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强势突显,2016年10月,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决定启动《古代汉语》《古典文学》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课程改革工作,并成立《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小组(以下简称“课改组”)。课改组为了解学生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两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在谈话调研15大小教、16大小教的基础上,又对上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两门课程的14高小教和未开设这两门课程的16高小教进行调研,其中14高小教随机下发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4份;16高小教随机下发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96份;同时这两门课程的专业教师作为课改组的成员专门就当前两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了一座谈会,归纳并总结了当前两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有其缺陷,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当前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两门课程。为使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将两门课程安排在了同一学年同时开设。根据“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古代汉语知识点的获取将建立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上,而古代文学作品最难理解的是先秦部分的文学作品,要理解先秦文学的前提在于必须先具备一定的古汉语通论知识特别是与古今汉字、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及词类活用等有关的知识。两门课程的同时开设将导致古代汉语知识点的获取没有规律。这对小学教育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将极为不利。
同时不同的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讲解“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的知识,由于教师彼此间教材的不同、教学的方法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有些知识点可能重复强调,有些知识点将没有涉及,这将导致讲授的古代汉语知识点覆盖不全。
(2)学生古文基础不好,有畏难情绪。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时高考分数并不高,且学生古文的基础不均衡。通过调研问卷,可以发现约有五分之一的调研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古代汉语之类的课程。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类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害怕学习这门课程,有畏难情绪。在有效回收的尚未开课的196份调查问卷中,有48位学生明显表现出对古代汉语类课程不感兴趣。对于自己当前的古文基础,有136名学生认为自己基础一般,56名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很差。
学生的古文基础不均衡,意味着两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重难点要发生变化,必须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材内容有重合,学生知识点掌握分散。通过对比分析学校当前两门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的内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合。这种重合同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方面。根据15大小教和16大小教的授课情况,可以明显地发现古代文学要讲的文学作品,在古代汉语中已经讲解过。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发现学生对于作品的翻译基本掌握,但对作品的内涵以及作品的文学背景却不太了解。同时由于两门课程的进度不一,当古代文学教师对一些通论知识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表示还没学过。
教材内容的重合,导致了古代汉语知识点的重合;而教材内容不重合的部分又导致了古代汉语知识点的分散。这不仅加大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更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习得过于分散,难成体系,不利于学生古汉语基础的巩固和后期的自主学习。
(4)对教师依赖心强,课后无学习热情。在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非常强。在有效回收的尚未开课的184份14高小教的调研问卷中,有167人认为教师对于自己学习这两门课程是有影响的。这一方面由于课程的内容偏难,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学得更好;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教师安排的任务尽量完成,教师没安排的学习内容,不会主动地去学习。
在询问学生在两门课上,习惯采用哪种方式记笔记时,14高小教有136人选择了认真听教师讲解,偶尔记笔记。有120个学生认为学习两门课程要以教师讲为主,自学为辅。但是在问及课后有多少时间花在学习两门课上的时候,有52名学生说自己没有花时间学习,有108名学生说自己每周花在这两门课上的时间约为0~2 h。通过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在课后对于两门课程并无更多的学习热情。
(5)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当前两门课程的授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上课虽常使用PPT,但是PPT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基本一致,在知识面的延伸上并没有更多的扩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不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基本没有。在考核方式上,以断句和翻译为形式的考查和以答题为形式的试卷考试基本成为定式,考核方式无新意。在学习效果方面,15大小教与16大小教的学生普遍反映两门课程所学知识有些杂乱。在14高小教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自己当前的古汉语翻译水平觉得一般的有132人,觉得很差的有44人。约有五分之四的14高小教学生认为自己没将这两门课程学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教学方法的陈旧、考核方式的无新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当也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1)根据教育形势,调整课程规划。鉴于当前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改组在进行课改之前,必须紧跟当前国家教育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形势,从全局出发,从细节入手,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两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使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使课程构建的全过程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更加契合教师行业标准。
(2)节省教育资源,整合两门课程。对高职“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这一类的专业基础课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符合高职教育学科建设规律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两门课程的开设,实际上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以及教师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学生知识点的混乱以及课程知识框架没有有效传达。
因此,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并对课程各个方面进行开发设计,既能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的优化,也能将课程知识框架系统化。既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点,又能使教师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课程建设,做到因材施教。
(3)分析课程知识点,融合课程内容。将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教材的选取变得十分的关键。现存的“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教材多为本科教材,高职教材非常少。且当前市面上极少有一本教材能将“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与“古代文学”中的文史部分有机结合。因此教材的设计与开发也将成为该次课改工作的重要环节。
同时高职“古代汉语”类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和学科内容常规,对未来课程内容的选取,将不仅局限于传统的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或是“文学概论”之类的课程,而是要兼容并包、主次得当。教材的难度要也限定在中等偏难的程度,语言要深入浅出,重点内容归纳总结要到位。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未来的升学、考研和工作有帮助。
(4)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师专业能力须提升。新课程的出现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古代汉语”理论多,实践少。如何转变观念,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授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教材内容的充实,知识面的扩大,将使教师授课的难度加大。教师的专业知识急需得到扩充和学习,才能有效将新教材内容和课程知识点更好传达给学生。最后,“古代汉语”类实践课程课程的开发和后期线上课程的开发,将给授课教师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授课教师必须对课程本身有所研究。因此,此次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5)教学效果反馈,进行梳理和诊改。除了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以外,还应该对课程运行的情况进行跟踪与回馈。新课程的运行不可能一帆风顺,课程应该何时运行、课程相应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课程考核的创新、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这都需要课改组与学校师范学院进行有效沟通,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调查。
综上所述,当前运行的“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两门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课改势在必行。只有根据国家教育的发展形势,依照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从课程做起,才能真正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