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琳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00)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毕业生也呈几何增长,基本占到了高等教育的一半。从麦可思公布的2015—2017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三年就业率分别是91.7%、91.5%和92.1%,虽然毕业人数在增加,但是就业率呈良好态势,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从近三年的高职院校就业跟踪调查情况来看,毕业生高就业率与低满意度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从就业质量来看,表现为就业结构不平衡,毕业生离职率高,就业不稳定,高质量就业少。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职业规划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相对较弱,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占极少数,辞职换岗频繁,而造成离职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较难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放在首位。没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无法达到企业对用工的多元化要求,薪酬待遇一般。从麦可思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都低于同届本科生。具体现状如下。
从各高职院校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6个月后的离职率基本在45%左右,主动离职占比很大。个人发展空间小、收入低、单位发展前景不好、同事或上司难相处、工作环境差都成了离职因素,迫使毕业生转换企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岗位和薪酬的提升。
根据就业满意度调查数据可知,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低。事实上,薪酬待遇不高从实习期就开始维持。许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就将本专科生薪资区分,且有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载体,毕业生在就业时如果不能直接从事专业对口的相关技能型工作,那是极为缺憾的。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从事一些较低层次的岗位,也影响了工资水平与自身发展。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20万,与2017年的795万相比,人数又创新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何在求职的道路上走出来,与学校的办学水平密不可分。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设置。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是从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中专学校通过合并、改革和升格而来。在专业设置上,无法满足现今人才培养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在开设新专业时,目光不长远,存在跟风缺乏自身特色。其次,要建立属于高职院校自身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许多职业院校都会选择参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修改,未能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有机结合。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自编教材理论性虽强但不成体系。最后,要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教师队伍。我国高职院校倡导“双师型”教师,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由本校专任教师构成,校外专家与技术人员少之又少。高职院校区别本科院校最大的体现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专任教师较校外技术人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学时候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会教不会做,会做不会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1)动手实操能力不突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注重学生的实操训练,但在实际的招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并没有把这一优势完整展现出来。一方面,许多学生在校期间自身努力不够,所能展示的动手能力层次较低,体现不出较强的专业性;另一方面,配合证明实操能力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较难考取。
(2)履职能力不突出,“95后”的高职毕业生多数在双亲活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其性格方面表现为独立性差,团结协作和宽容性不足,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有限。这些都使得在进入实习期就体现出难以胜任岗位需求、保持职业稳定性弱以及发展方面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等;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这些中小企业从运营成本考虑,通常会需要毕业生快速胜任岗位并“一岗多任务”。除了体现专业能力还要有综合工作能力,对于毕业生也是很大的考验。
(3)就业观偏差带来就业领域局限,高职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在就业方向上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多向的就业观。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就缺乏对自身就业能力的准确分析,加之对就业环境的过分要求,使得就业领域局限,自身的就业观念跟不上大众化就业的进程,导致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局面。也有少部分毕业生受到社会上一些对高职毕业生的偏颇认知的影响,自我贬低、不敢竞争,错失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高等职业教育兼备了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由于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且都是专科层次,往往在就业市场受到学历歧视。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活动的时候,常常会依据毕业院校的知名度来判断毕业生的整体水平,而高职办学还处于社会口碑累积阶段,办学质量和毕业生水平在就业市场表现还不稳定,用人方与毕业生的双向满意度都有上升空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这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了,那么自然降低了离职率增加了工作的稳定性。
现有的高职学生培养模式中的诸多不足以及高职中较多的低层次生源,毕业生在知识、思想、能力和人格形成等方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总体来说能做的有以下几方面。
(1)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生源渠道多,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来平衡各层次学生之间的需求矛盾,同时也要关注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之间的需求矛盾,以学校特色优势专业为龙头,集聚一批相关专业形成专业群,大力改善专业群的办学条件,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产业分布相适应。
(2)理论学习与实习指导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中,社会前沿的各类专业理论讲座,对学生的各种辅导和课堂交流互动,都是学生积累知识和发展思想的有益途径。实习指导中,各高职院校可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来挖掘实习机会。邀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进校担任指导教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类实习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就业信息服务。除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课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沙龙服务或者个体咨询,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辅导。就业信息服务能够增强学校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让毕业生掌握相关就业信息,也能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毕业生情况,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可以较好地避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的窘境。
(4)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一是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熟练运用其他必须知识技能。让毕业生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生涯,在外语与计算机等方面达到理想水平,积极围绕所学专业展开考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与择业时重要的筹码,在校期间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以此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强弱势,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权衡个人特点而扬长避短是非常重要的,不合理的规划,或者处于虚荣心的就业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
为了鼓励学生创业,高职院校在管理学生的方式上也要进行调整,实施弹性管理制度。一方面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另一方面可以实施创业学分累积制度,讲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发明专利、创新活动等情况转换成学分,建立属于他们特有的创业档案和成绩单。
为了鼓励学生创业,高职院校也要搭建适合学生创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在校区建立创业园,已有创业园的加强建设,加大宣传扩大知名度,帮助学生有创业的窗口并实现盈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创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将项目办得有亮点并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的能力。此外,学校也需要和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三方联动为学生构建各类实习创业的新平台,整合资源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帮助孵化创业项目。
按照当前的情况来看,毕业生主动寻求就业服务的意识并不强,为了让毕业生们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就业服务,高职院校的就业部门一定要认真解读大学生相关的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工作方向,细致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们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生涯规划建议,让毕业生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现下的就业岗位和薪资福利等基本情况。在当前互联网+的模式下,充分利用智慧就业APP、微信公众号等为学生提供最具时效性的就业信息,完善线上就业服务平台,将毕业生就业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积极做好毕业生跟踪回访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回访、问卷调查等,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企业用工的新需求,提升双方满意度。
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应用型、技能型等特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具备一定的就业市场。但是就业率呈现出来的更多是“量”的成果,较高的就业率难以掩盖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当前应研究新的就业质量反馈机制,构建用人单位与学生为主体的双向反馈机制,科学真实的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将反馈信息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调整上,才能更好地提升就业质量指导学校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