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芳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之一,羌族碉楼构成了羌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从古至今碉楼的功能和作用随历史发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古代碉楼具有防御、通风报信等军事作用,后来碉楼逐渐具有居住的功能,并成为维系亲属关系的纽带,到了现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碉楼的居住功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常性的储存功能。如今碉楼已经被打造成为“景观化”产物,成为了重要景点,同时,羌族碉楼也是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羌族;碉楼;功用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集在川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历史悠久,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频繁的提到“羌”这个文字,而羌族的著名建筑——碉楼在史料中很早就有记载。碉楼,又称为邛笼,从外观来看,有五角、六角、八角、等不同形状,呈现出外窄内宽的几何形状,多是采用黏土混合制成,高度在20米上下。碉楼主要分布在岭南一带和羌族、藏族地区,以羌族为主。汉代文献中已有对于碉楼建筑的零星记载,《后汉书.西南夷传》说到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说到建筑“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状似浮屠,其下级开校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1),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介绍茂州时提到“其村皆累石为巢以居,如浮屠数重,下级开门内以梯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2)
一、羌族碉楼的兴起和分类
羌族碉楼至今是如何兴起的?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著名建筑学家季富政提到,羌族沿着岷江南下的羌人和沿着岷江北上的汉人在河谷地区交汇,征战频繁,碉楼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所以广泛修建。羌族人是西北后裔,多年征战的经验使得羌族的民居、服饰、居住环境等与游牧民族相契合,逐鹿之战之后羌人南下,生活习惯随着地方的改变发生了变化,保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就是碉楼。同时也不难看出,碉楼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释比的神学讲述中,碉楼被赋予了神圣的通灵作用,如今的羌族房屋建筑还随时可见白石,白石崇拜是羌族的重要信仰,修筑碉楼是祭放白石的工序之一。在茂县,有的当地居民还说道,碉楼一直都有,在羌人还没有南下以前,当地的土著就已经有建造碉楼的历史了。
本次田野调查走访的茂县地区的黑虎羌寨是羌族最具原始建筑特色的碉楼聚集地之一,除开汶川大地震中受损的建筑,保留完整的碉楼外观多六角、八角形,边长4-5米不等,通体为锥形,高约20米。碉楼从使用材料角度讲将羌族建筑分成石民居、土屋、板屋、碉楼民居等四种,其中碉楼是分布最广泛的,主要位于茂县、理县、汶川以及北川境内;按照原料来分可以分成石碉和土碉,茂县的碉楼主要是以石雕为主。黑虎羌寨在汶川地震之前共保留有30多座碉楼,地震后完好的仅存18座。主要是以公共碉楼和私家碉楼居多,私家住宅和碉楼之间由通道可以进入,不过大多数已经上锁,游人不得参观。
二、羌族碉楼的功用变迁
从已知的材料来看,碉楼最早的用处是用于军事方面的。距今四千年前,羌人从西北而下迁徙至岷江上游后和其他民族征战不断,在特殊的军事环境下碉楼应运而生。羌族依岷江而居,逐渐分散为不同的村寨,每个村寨的隘地往往都会设有碉楼,碉楼楼层高,并且通常建立在视野开阔之地,更谨慎者还要兼具河谷的地理优势。这种碉楼也叫哨碉,作用是向各个村寨通风报信和瞭望敌情。茂县的黑虎羌寨中各个羌寨都必须先要经过险要的河谷地区方能到达黑虎地区,这时碉楼所在地则必须为各个村寨都可以眺望到的位置,以便于提前做好御敌准备。碉楼用于军事方面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防御保障,该类碉楼建立的位置不在河谷地区而是在挨近居住地,或者在村寨四周,就近居民在发生战乱时可以躲避在碉楼中,由于特殊的建筑结构,外来入侵人员很难进入。每个碉楼形状不一,错落在村寨之间,远远望去形成参差交落的美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根据史料记载,羌寨碉楼最早建于汉代,而黑虎羌寨的碉楼历史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法国女探险家弗德瑞克在20世纪曾在川藏线探险,并且提取了碉楼木材样本拿到美国去检验,最古老的木材样本距今也已经有1200年。作为军事功用的碉楼也已经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了。(3)
一方面碉楼可以起着防御外敌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空间层次方面,碉楼而是转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碉楼作为民居使用也可以当做是更坚固的防御系统,在本次考察的黑虎羌寨中,羌寨碉楼和民居融合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的居民楼房和碉楼相邻很近,底层用小通道连接起来,碉楼和楼房互通后,当地民众将碉楼彻底改造成了居民用地。碉楼一层通常用作养殖牲畜,二层作为卧室使用,三层则作为储存空间。除此之外,碉楼有着防御外敌功能的同时,也兼职着防偷盗的作用。
不难看出,碉楼延伸出来的居住功能同时也是维系族群亲属制度的纽带之一,这种碉楼式的民居楼层众多,有的甚至可达七八层,通常情况下一座碉楼中居住者众多,多为一个大家族几代人或近亲。该居住方式和相邻式的亲属聚集有所区别,在相邻式的居住环境中,人为的可以主动没有交集,而在楼层式的非隔绝的空间中,高层居民和底层居民不可避免的有所交际,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持良好亲属关系的作用。本次田野调查途中遇见的不少当地居民从小在碉楼中长大,有的甚至和上三代祖辈在一起居住了十多二十年时间,这些人和长辈们的关系情谊深厚。
到了现代,碉楼已经不再延续着以前的居住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当代羌族都住进了现代民居,碉楼似乎已经失去了具体的功用性,但另一方面却也凸显出了它作为民族名片的经济价值。自汶川大地震之后,茂县的旅游业逐渐被打造起来,加之茂县距离成都市区仅三个小时车程,天气凉爽怡人,每年夏秋季节都会吸引了大批游客避暑光临。作为一个“用石头写成的历史”的民族,如今川西地区的羌族碉楼具有极高的旅游文化含义,茂县政府于2013年建成了一个专门以“碉楼”为主题的旅游地——中国古羌城,以举行迎宾、集会、庆典为主,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碉楼是羌族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景观化”,其中的经济利益不容小觑。同时相对于汉族人民来说又是异域文化,通过建造旅游景点这种方式,可以加深汉族人们对他者文化的认识,传播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总结
从古至今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多会经历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社会生命历程,羌族碉楼最早作为军事功能使用,后来回归到民众的生活之中,到现在被打造成为了民族景观。可以说,羌族碉楼的历史就是羌族历史发展的缩影。对于现代羌族人来说,碉楼不仅仅具有居住和经济价值,更深层次的是它代表着族群的歸属和认同。笔者田野考察过茂县城区和黑虎羌寨,两地汉化程度日益加深,除了一些老年人身上还保留着族群特征,穿着民族服饰和说羌语以外,大多数的青年人和汉族人在吃穿住行上无异。鉴于此,民族文化和遗产也成为了当代羌族人群对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寄托。
注释:
乐史,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七十
九·四八夷[M].中华书局.2007;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四十九·茂州·风俗形胜[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弗德瑞克.视野中的谜——散落在川藏地区的神秘星形碉楼[J].中国国家地理.2006
参考文献:
[1]乐史.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M].中华书局,2007.
[2]王象之.舆地纪胜[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3]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弗德瑞克.视野中的谜——散落在川藏地区的神秘星形碉楼[J].中国国家地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