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短篇小说《祝福》研究

2019-12-24 09:02周环玉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祝福祥林嫂

周环玉

摘要:小说《祝福》几乎整篇都在铺垫和展示祥林嫂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在塑造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过程中,鲁迅通过很多色彩意象的写作手法,血淋淋地演绎着祥林嫂悲凉凄苦的命运。同时也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身世。

在鲁迅众多作品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同色彩的暗喻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不同的色彩在其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从而使鲁迅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小说《祝福》就是这样的作品。在刻画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时,小说中多处用了各种颜色对她的生存状态进行一种动态关照式的意象表达,使人物形象成熟而丰满,具有追溯历史和驻足当下的意义。以下从人物形象的色彩、死亡悲剧的色彩两方面对《祝福》进行研究。

关键词:祝福;鲁迅小说;祥林嫂;色彩意象

一、表达人物形象的色彩

鲁迅的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而深入人心。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令人刻骨铭心的小人物形象,而这些小人物也各不相同。尤其对于当时社会底层女性人物的描写,有着发人深省的潜在内涵。《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祥林嫂身上,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带给底层百姓的各种疾苦,甚至在无情的封建制度压迫下,剥夺了穷苦人的生存权利。小说中多处出现的“色彩语言”方面都有所暗示,并将祥林嫂的典型形象突显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也是我们更深层次的去探索祥林嫂的人物内心具有更有力的说服力。

鲁迅在创作小说《祝福》时,是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他从在鲁镇遇见祥林嫂开始,再去回忆过去的祥林嫂,按照祥林嫂在鲁镇出现的先后顺序,鲁迅对她做了五次主要形象刻画。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她是扎着白头绳,穿着乌裙、蓝夹袄和月白背心出现的,那时,她的“脸色青黄,脸颊却还是红的”。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两三年之后的秋季,她依然是扎着白头绳,穿着乌裙、蓝夹袄和月白背心,她还是“脸色青黄”,只是这一次,她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鲁迅这两次对祥林嫂的形象刻画,脸色、服装、头绳的颜色都是一样,这说明祥林嫂的生活极其穷苦潦倒,她甚至连买一件普通的衣服或一根头绳的钱都没有。又从她两次“青黄”的脸上看出来几年时间中她过得并不如意。正是由于祥林嫂生活在旧社会、旧封建体制下的矛盾冲突中,她无法摆脱掉封建社会带给她毒瘤的侵害,她才在不幸的婚姻中做垂死挣扎。小说中所写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说明,祥林嫂的生活状态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这样的描写,背后的真正含义是社会的现实是残忍的。

在《祝福》中,祥林嫂脸上的“灰黑”又表现出她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劳作或生活带来的沧桑;头发“花白”表现出了年仅四十岁上下的祥林嫂过早的显老,看上去犹如六十岁左右的老妇人一般。而鲁迅写到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虽然“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红色本用于表现原始色感所对应的血气和生机,与国民病态和痼疾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对健康、活力充沛的人性和社会的构想。红色的色感温暖、刚烈、外向。尽管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缺少生命的活力,但鲁迅还是不忘那些麻木、衰竭、将死的灵魂和黯淡、压抑、窒息的人生。他在《祝福》中一开始写祥林嫂的脸颊还是“红”的,其实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的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关注。

“作为反映现实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方式,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像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那样直观地再现万物的色彩,但可以通过色彩词语这一语言媒介,唤起读者对色彩的想象、联想、体验,从而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对应的视觉形象。”[1]在《祝福》中,鲁迅就是通过日常普通的“色彩语言”来暗示并再现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唤起读者对祥林嫂的生命充满了无限想象。

二、形成死亡悲剧的色彩

祥林嫂的人物命运是用了很多成分合并起来的,其中包含了她在婚姻中遇到的变故、她在社会环境中遭遇的各种人生经历。小说中构成祥林嫂悲剧命运另一个方面的描写是鲁迅对她这个人物和环境关联的色彩意象的描写:除了从祥林嫂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色彩语言”外,另一方面是从不同环境的“色彩语言”反映出祥林嫂所处在的社会是如此残酷,也对其悲惨的命运进行了多层次的叙述。在此过程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被一层一层地剥开,最后将她的死亡悲剧赤裸裸地公示在世人眼前。“鲁迅正是以剥洋葱的方式將祥林嫂贱民化的过程和权力运行机制加以精彩展示。”[2]在小说中,鲁迅试图努力为祥林嫂的命运在呐喊,似乎又在谴责有着政权和族权力量的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的婆婆与大伯,但真正无情地绞杀着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的却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

鲁迅在小说的开头写道:“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这里并不是鲁迅真正只想表达当时一种天气的状况,并不是他要故意制造出一种发出“闪光”的环境氛围,而是他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一种救世的理想,他时刻都对社会和劳动人民充满了希望。这里的“灰白色”是鲁迅当时的一种失望的情绪,是他所生活的年代里穷苦人的生存现状,这样的描写为后面祥林嫂的出现渲染了她命运的悲剧氛围。鲁迅在小说中用天气的变化隐喻社会现状或人物心情的描写,这在他的小说《伤逝》中也很突出。在《伤逝》中,鲁迅多处用“黑”来展现当时的天气状况,其实也是对人物的生存状态做了很好的诠释。“悲剧的目的是造成人们的痛感、悲感、恐怖感。”[3]但鲁迅并不是因此要造成人们的恐怖感,而是想让像祥林嫂这样的穷苦人都能在社会现实带给她们的不公和压迫中有所改变,这在鲁迅其它很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描写。再如小说中多处写到“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在阴沉的雪天里……”、“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等天气的变化,都是鲁迅在回到鲁镇时的感受,是他看到祥林嫂之后的悲苦心情。这些天气的变化,是层层递进的一种状态,恰好符合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社会环境。或者可以这样说,祥林嫂一步步走向困境的命运,一步步走向死亡,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周围的人对于祥林嫂的遭遇并没有给予一点同情,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了嘲笑、麻木和迂腐,这让鲁迅感到非常痛心,所以,鲁迅并没有看到能够救世的希望,他所看到的只是社会的残酷现实和苍白的世界。

总之,在鲁迅的《祝福》中能够看到祥林嫂的人物命运变化与众多的“色彩语言”的含义有着紧密联系。全文由“灰白色”、“阴暗”、“黑色”、“青黄”、“灰黑”、“大黑圈”等这种种色彩意象构成了一个充满凄凉而又悲哀沉痛之情的意境。进入到这个意境之中,就很自然地勾勒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直到她走向死亡。同时,小说中“时时发出闪光”中的“闪光”、“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中的“红”、“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中的“灯火光”等,都暗喻鲁迅的“立人”思想。“‘立人,即个体精神自由。”[4]正是这种种色彩的意象衬托出祥林嫂大胆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决心和纯净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谭苏著.修辞视阈下鲁迅小说的形象色彩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1):13.

[2]朱崇科著.鲁迅小说中的话语结构[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5(1):92.

[3]王富仁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388.

[4]钱理群著.鲁迅与当代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6(1):286.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祝福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