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京剧特色教育,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

2019-12-24 08:59董艳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京昆昆曲京剧

董艳杰

北京市京源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文化立校,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依据一体化育人模式特点,学校构建了京剧特色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成立“京剧艺术工作室”,打造“京昆艺术团”;开发京剧、昆曲、翁氏京剧脸谱绘画技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依托地域优势,打造“在地文化课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课堂到社团,从校内到校外,在不同学段和校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京剧特色教育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项目基地校”。

1.构建京剧特色课程体系

幼、小、初、高必修——京剧特色课程。

京剧特色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精神”为宗旨,突出一体化育人模式特点,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分为入门、普及、提升、精品模块课程,模块间相互联系,有机结合。

从兴趣引入到普及提升,从京剧基本知识到京剧“四功五法”,从剧目赏析到京剧流派学习,从脍炙人口的唱段到折子戏排演,已有千余人完成特色课程学习,实现人人均能演唱至少1首京剧唱段。

高水平选修——传承人非遗课程。

学校特邀区级“翁派脸谱”代表性传承人与本校京剧教师共同开发翁式脸谱绘画技法课程。如今,传承人非遗课程已在学校高中、初中以及游学课程、京昆课程中开展。

地域特色創新——在地文化课程。

京源学校地处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地域周边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围绕国家级非遗项目“永定河的传说”,学校先后排演了6部原创儿童京剧,在地文化课程逐步发展成京源学校的特色名片。

特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使京剧艺术在学校得以普及,学生多种潜能得以开发,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课程。一体化育人模式也成为传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阶梯式的课程体系为京昆团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促进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学校特色形成提供了保证。

学校注重课堂教学,也广泛借助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区文委、中国京剧艺术网和社区等的合作,多次开展“非遗进校园”“京剧进校园”“京剧进社区”等活动,形成校内教学校外实践、校外学习校内提高的良性循环。

2.构建京剧特色教育保障体系

京剧特色教育实施以来,学校逐步完善组织与领导体系、建立健全系统管理与制度体系,完善活动场馆与设施,加大投入力度,修建京剧专业教室、专业舞台,配备京剧表演所需的地毯、把杆、镜子等,购置京剧服装服饰、道具、刀枪、把子等教学用具,为特色教育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为推动京剧特色教育的良好发展,除本校京剧教师外,学校特成立“京剧专家顾问团队”和“在地文化课程专家委员会”,确保京剧特色教育顺利开展。

3.构建高水平专业社团发展体系

京昆艺术团成立于2016年3月,已成为北京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艺术团体。现有团员136人,秉承“弘扬京剧、昆曲艺术,传承国粹精神”的办团宗旨,以排练京剧、昆曲为主要内容,设立青衣、花旦、花衫、老生、花脸、老旦、武生等组别,开设身段课、把子课、毯子功、唱腔课、剧目课等课程。京昆团先后排演了《牡丹亭》《廉锦枫》《红色娘子军》等传统京剧、昆曲、现代京剧和原创剧目。

如今,社团发展体系逐步完善,从人才选拔到梯队培养,从社团管理到目标建设,从演出交流到大型比赛,京昆艺术团总团和三校分团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挖掘、培养、输送模式。

猜你喜欢
京昆昆曲京剧
论俞振飞关于京昆剧目编创之要解
京剧表演开始了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京昆高速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京昆高速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