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
《北国之春》这首歌曲调悠扬、歌词美好,据歌词翻译者吕远先生讲,原本这首歌的第一句只有“白桦、藍天、南风”三个词,吕远先生想:作者眼中北海道的家乡那么可爱,我就帮他美化一下吧。于是,就有了充满诗意的“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这样的翻译赋予了这首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使歌的意境提升了一个高度。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说法,带给人的感受自然也不同。看来,不是光把话说对了就可以,说得好更重要。这让我想到当下的很多语文课,老师只关心学生说出的是不是“对”的答案,而忽略了对“好”的引导和追求。我以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说得对,不难;难的恰恰是,说得好,言语得体、适度,有美感。
一次,我执教《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课,要求学生用上题目中的三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一个学生说:“我童年的时候,经常看到骆驼队在冬阳下走过来。”我问他:“冬天的太阳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于是他修正了自己的话,变成:“我童年的时候,经常看到骆驼队在温暖的冬阳下向我走过来。”我又问:“骆驼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一幕给你的童年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想了想,说道:“在温暖的冬阳下,骆驼队缓缓地向我走来,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这样的结果让我们不仅获得了享受学习过程的满足,更达成了语言学习的满意。
这样的例子很多。
《兔之眼》是一本与《窗边的小豆豆》并称为“日本儿童文学双璧”的童书。和学生一起读这本书时,我出示了书的封面以及电影海报,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一个学生说:“都有一个老师领着一群孩子。”我说:“小谷老师是那么有爱心的老师,你可不可以把话说得再美一些?”他心领神会,继而说道:“一个美丽的女老师,领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我说:“还不够,仔细观察,你还可以说得更美。”“一个美丽的女老师,领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的笑容都特别甜美,快乐仿佛从眼神里流淌了出来”。其实,不必讶异,学生从说得对到说得好,不过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而这样的转身的确需要教师对学生言语智能培养的意识及技巧。
思想家、文学家荀子认为,“与人善言”,要做到“文”“理”并重,使语言达到“文而类”——兼有辞华和质美的境界。由此看来,追求把话说得美好一些,并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在守“理”的基础上更有文采一些,这难道不是老师该做的事情吗?
编辑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