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的误区反思与改进

2019-12-24 08:55杨翠英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排队法治道德

杨翠英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因此,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及开展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实际能力,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才能确保道德学习的“可信度”;凸显学生的主体体验,才能激活活动价值,让学生获得“真感受”;以道德情怀和法治意识引领教学活动设计,才能促进“真行动”,引领学生的道德践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主体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2-00-03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而生活是日常的、鲜活的,难以完全按照计划而展开。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倡导将现场教育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学生重要的道德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学习活动存在诸多误区,容易导致“假、大、空”的伪德育,甚至误导学生。在此,以一些教学片段为例作一探讨。

一、基于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探究,确保“可信度”

[“说在嘴上”的公共秩序]“大家排好队”(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第11课)课堂延展环节

师:文明的社会需要排队,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到排队遵守公共秩序,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当你看到有人不排队,拥挤、插队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生1:我会说,叔叔,请您自觉排队!

生2:我会制止他,请他出来!

生3:我把他拉出来!

生4:我要批评他、教育他!

师:同学们,你们都做得非常好。我们都是讲文明守规矩的好孩子,都懂得排队的重要性,看到有人不排队,拥挤、插队,我们要大胆、勇敢地提醒他、制止他。

以上教学环节可说是教师对教材的过度“拓展”。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维持“正义、公平”并非依靠“大胆”“勇敢”就可以实现。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去提醒、制止或者阻止他人插队,显然超出其行为能力,不仅难以践行而且是不安全的。尤其在诸如超市、车站、景点等公共场所,不排队造成的拥挤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加之不排队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多是不讲理、不文明的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处于弱势的,保护自身安全可能比制止他人更重要。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除了“看图说话”的教学误区,脱离教材“另起炉灶”地开发教学素材、情境的现象也比比皆是。通过自主收集相关专业资料,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权利的重要体现。[1]然而,我们对于教学素材的创造性运用必须基于教材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适度拓展。

就这一学习活动设计而言,教材并未涉及“看到有人不排队,拥挤、插队,我应该怎样做”等问题,正是立足儿童实际能力的考量。超过儿童实际能力的教学设计,无法指导、引领儿童生活,更容易导致“说在嘴上”“上课说一套,下课做一套”的现象,降低德育的“可信度”。这一教学误区提醒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从本源上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并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年级教材聚焦教育主题“共有和共享”,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本课包括“还是排好队”“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队好”三个话题,层层推进。因此,本课教学应该立足生活现象,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会有人插队”“插队了就会更快吗”“我们能插隊吗”等问题。借此,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感受排队的必要性,知道在公共场所要有序排队,体验到有规则让公共生活更美好。由此,才能帮助儿童养成公共场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采用多元形式激活“主体体验”,促进“真感受”

[“写在纸上”的传统游戏]“传统游戏我会玩”(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第6课)片段

师:你们通过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知道他们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请说一说。

(生答包括打弹弓、踢毽子、跳皮筋等。)

师:他们说这些都是传统的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是的,传统游戏真的很好玩。(PPT分别呈现传统游戏的一些图片:踢毽子、煽纸片、跳格子等)传统游戏好玩,你们也做了采访。请同学们结合你的采访,在课本23页填写采访环节和内容。(学生认真写)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们知道许多传统的游戏,知道传统游戏的玩法,好不好玩?

生:好玩。

师:是的,非常好玩。课后请和爸妈一起学着玩。

不难看出,上述教学片段停留在“说”和“写”的层面。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游戏“如何玩”,更没有创设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传统游戏究竟怎么“好玩”。学生写或说的“好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假话”,只是在回应教师的“期待”。

低年段学生还未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和领悟还有待形成。因此,统编教材倡导“在活动中领悟”的道德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课题“传统游戏我会玩”启示我们,本课蕴含着生动的、符合儿童天性的教学资源——游戏。教材呈现了“这是爸爸教给我玩的传统游戏,他小时候经常玩滚铁环”“泰国的小朋友的椰壳鞋游戏好有创意!我们可以玩点什么”等,这提示教师要因地制宜,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传统游戏调查,课堂或走出课堂的游戏体验,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体现着非常丰富的综合性的内容,其中涉及人际相处、规则意识、健康观念、创新与安全、道德与法治等。”[2]尤其在当前,面对网络游戏、手机等占领儿童生活带来的问题,传统游戏的重温与玩法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更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我们的教学可借助课前调查,鼓励学生初步接触、体验传统游戏,将其从电视屏、手机、网游中“解救”出来,增进孩子与长辈的亲子交流;课堂活动则可结合地方文化实际,引入便于开展的传统游戏,如“挑小棒”“十指挑花”等,现场学习体验传统游戏;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体育课或大课间,开展游戏体验活动,甚至创生传统游戏的新玩法。

借助多样的体验学习方式,学生自然会深切感受到“好玩”,从而认同传统游戏的魅力,由此而产生的改进与创新游戏的热情,必将有助于儿童真正形成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引领其未来生活。

三、彰显道德情怀“高位引领”,实现“真行动”

[“贴在墙上”的行为指引]“我们的安全提示牌”(二年级下册第8课“安全地玩”)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做安全提示牌,放到可能会有危险的地方,让大家玩得更加安全!大家一起讨论,写什么话好呢?

生1:请不要往爬栏杆玩。

生2:门会夹手,小心危险!

生3:有电危险!

生3:玻璃会碎,小心划手!

……

师:安全提示牌写好了,你想贴在哪儿呢?

生:我想把它贴在门边上

生:(贴在升旗台台阶上,贴在窗台上,贴在厕所里……)

师:非常好,下课了,让我们把大家写的提示牌贴在你想贴的地方。(下课了,有的同学收起来,更多的同学扔到垃圾桶里。)

无独有偶,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时,也常见有教师在“做个小小调音师”环节,引导学生制作警示贴,写好后要“贴在车站”“贴在医院”“贴在飞机上”“贴在邻居门上”……教师经常总结道:“非常好,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小点声。课后,请把我们自己设计的标识贴在想贴的地方,小手拉大手,把文明传播出去,让社会更加文明,让世界更美好!”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计了诸多类似的活动内容。其中,“我们的安全提示牌”活动设计旨在立足校园生活,让学生从对个人的关心提升到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引领其生活践行。教师必须结合学校警示牌设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必须避免处处贴、随意贴的“引导鼓励”。尤其我们走进社会生活,擅自在公共产所粘贴(不是正规审核的)广告、标语的行为,与城市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相悖,甚至是违法行为。而违规违法、不符合公共生活要求的处处贴、随意贴,必然会沦为“空话”,只是“贴在墙上”,之后“掉在地上”,倒在垃圾桶里,不仅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其本身更是误导。

作为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教育主题,“共有和共享”拥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学习,儿童要懂得我们不仅“共有”传统所有权意义上的公共财物,而且人人都有共同享用生活时间、空间和事件。无论是“我们的安全提示牌”还是“做个小小调音师”,都要贴在适当的位置,更要贴在心里。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有道德情怀和法治意识的“高位”引领,注重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将自我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指向让生活更安全和更美好的愿望和行动,才能激励学生愿意主动承担和遵守在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与规则。

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更需要教师实现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才能促进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6.

(作者單位:玉溪第一小学

云南玉溪   653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排队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排队做操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