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昂
摘 要 新时代的校本德育课程须面向新时代生活,立足学生生活和学校已有生活基础,明晰课程建设思路;激活学校已有德育资源,精选课程内容,从而激活社区生活的德育价值,进而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促进师生在亲历体验新时代生活中,创生新的学习与成长方式;并以评价过程即成长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借助多元评价深化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学校品牌延伸;德育课程建设;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2-00-03
学校品牌延伸的内涵式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对校本德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具体措施。[1]具备“道德性”的校本德育课程可说是教育的“心脏”,它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建构和塑造着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轨迹。因此,校本德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地根植生活、回归生活,引领师生亲历与体验新时代生活,从而不断创生新的美好校园生活。由此,也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精细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
一、明晰课程思路:以综合性“目标”开启新时代生活探索
回归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其实质是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必须实现从灌输性道德教育向建构性道德教育的拓进。因此,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明确:一是德育活动或者主题的指向应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一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道德变成现实的生活,让学生感到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并以行为来体现;二是道德形成于体验,表现为行为。因此,课程实施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经验中明白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三是道德训练需要学校、社区、家庭三者相互配合。因而,在校本德育课程的运行过程中需要三方合力,形成一种立体影响。
浙江省杭州市A中学坐落于杭州市余杭区古运河畔,草创于1957年,多次易名迁址,几代学人艰苦耕耘,如今,以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的英姿迈入新世纪。作为浙江省示范初中、杭州市首批文明学校,A中学注重“社会、家庭、學校”三维校本德育立体化建设,形成了成熟的“法制、安全、禁毒、国防”等基础道德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普教育和“关心他人,体验生活”主题情感教育等社会化德育特色。这些都为新时代回归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入新世纪,A中学努力朝向“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之办学目标前进。基于已有的课程基础,学校认为,新时代的校本德育课程必须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的需要,据此开发、运用、整合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使其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托,使预成课程和生成课程达到有机结合。
因此,回归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其“目标”应该是综合生成的。它所追求的是道德生活中学生丰富性的发展。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知识、情感、能力、态度、方法、价值观的横向链接;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识、情感、能力、方法、价值观综合碰撞的新物质的生成。
在这样的思路引领下,校本德育课程才能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世界之中,体验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怀、馈赠,学习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从而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找寻事物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实现创造。由此,学校开始了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探索,更开启了新时代德育生活的探索。
二、激活社区资源:在“内容选择”中把握新时代生活脉搏
指向综合性“目标”的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理应是有机整合的。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通过主题板块整合而成。学校在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回归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深入挖掘学校、社区等蕴含的教育资源。这样的课程内容才是回归生活的,方能打破传统德育教学自上而下的“德目”方式,真正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论证,立足已有德育生活内容,初步确定将社区德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由此,构建了六个系列,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热爱家乡、走向成功、民主法制、绿色学校。学校希望以社区德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这一内容选择出于学校良好社区外部环境的考量。A中学地处浙江省教育强镇,古有大运河等,今有搪瓷之乡等,地区文化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朴实,人文积淀深厚。内部条件同样成熟,校长是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带领教师深耕综合实践活动,成绩斐然。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学校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初中生及早参加社区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学校注重增进与社区的联系,拥有良好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创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优质资源。
因此,学校通过多种社区资源的选择与整合,希望形成集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于一身的系列社区活动,不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更自由、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注重激发社区活动所蕴含的积极的教育价值,力求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养成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道德存在于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回归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内容选择过程本身,便是师生亲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亲近身边的父老乡亲,传承和养成浓厚的桑梓情怀和道德精神的过程。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师生一起经历与体验社区生活,真正走进新时代的火热生活,在亲历体验中感悟生活,收获成长,走向更美好的校园生活。
三、创新课程实施:以“体验创生”激发新时代青春生命活力
回归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其方式自然也是体验创生的。如何用一种道德生活去创造更美好的道德生活,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在这里,创造既是目的又是方式。
在社区教育资源和学校已有生活资源的选择与重构中,A中学师生对于自身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基于此,学校循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课程要素,探索从社区生活出发,通过社会生活实践育德,进而回归指导生活具体实施校本德育课程。学校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课程板块,优化组合学习内容,努力构建立体化教育。以此从学校和师生实际出发,着眼新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以科研为先导,希望“让学校教育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进学校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验。在“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指引下,学校积极拓宽课程实施渠道,即精化必修课,活化选修课,量化实践课。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夯实基础,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社会上学会生活,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个性的发展。
针对已有的德育基础,学校还确立了“农村初中德育社会化”的课题,期待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推进校本德育课程实施。借助课堂引领和研究过程,师生深入接触社会,不断发现并挖掘其中蕴藏的宝贵学习资源。由此,学校成立了博中电视台,鼓励师生记录、编辑校内外的学習、生活感悟,以此作为活动课堂,将鲜活生动的生活转化为自我教育的生动教材。学生志愿者轮流每周定时播放自采、自编的节目,并开发了异彩纷呈的栏目,如师生风采、校园动态、科海拾贝、艺苑风景、助人行动、社会舞台、国际风云等。电视荧屏成为全体学生揽镜自照的载体,它折射的是学生自身和身边人的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精彩世界。这样的活动实现了德育的社会化、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体验成长的舞台,更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时代的青春与生命活力。
德不在言,而在于行。开发学校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之基本上成为可以自我更新的学校[2],才是实现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回归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激发了学校师生的创新活力。它不仅激活了学校已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引领师生一起不断演绎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美好校园生活。
四、转变评价理念:以成长“过程信息”深化新时代成长内涵
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实施效度的反观,开发回归生活的课程评价方式自当是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校本德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成长,促进个性化全面发展。在校本德育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系统、科学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成长信息,进而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才能帮助学校始终朝向课程建设目标,不忘“初心”。
为此,学校在课程评价中注重“过程”,着力推动教师转变评价理念,真正实现“评价过程即成长”。采用表现性评价,鼓励教师通过可直接观察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生活中所掌握的有关知识、技能,以及具备某种态度的程度等。通过成长行为的过程评价和反馈,进而激励师生共同改进,不断提升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以及使用有关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收集学生学习参与、努力、进步和成就的证明,并做阶段性组织汇整。具体评价时,经由师生合作,根据评分标准评量学生的成长。借此,让评价成为见证与记录学生成长的载体,帮助学生不断发现缺点,找到改进方向,更挖掘自身潜能,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深化成长内涵,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意蕴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23-28.
[2]约翰·I·古得莱得.一个可以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5.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