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金峰,郑启明,黄 波,石松林
(1.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郑州 450009; 2.河南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1191)
硼元素(B)是煤中一种重要的挥发性元素,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煤中B含量为53 μg/g,世界范围内煤中B含量为52 μg/g,与中国煤B含量相当[1-2]。煤中B含量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有机B、黏土矿物中的B和电气石中的B,大部分煤中有机B占主导,是煤中B的主要赋存方式[2-4]。煤中B含量与煤所经历的泥炭化和煤化作用密切相关。泥炭化作用阶段受海水影响的煤B含量显著高于受淡水影响的煤,高变质程度煤的B含量往往低于低变质程度的煤[3,5]。因此,煤中B含量可作为煤经历的某些地质作用的指示剂。此外,煤中B元素在燃煤过程中,挥发并凝结在飞灰表面进入大气,对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具有显著的环境及健康效应[1,6]。因此,对煤中B进行研究,既具有地质意义,也具有环境意义。本文以阳泉矿区15号煤中B为研究对象,查明其赋存状态,分析和探讨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
阳泉矿区位于沁水煤田北部,面积约1 400 km2,主要煤矿包括:国阳一矿、国阳二矿、新景矿、国阳五矿等(图1)[7]。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者平均厚度分别为120 m和46 m[7-8]。太原组含有9层煤,分别为7#~15#煤,其中15#煤全区可采,8#、9#、12#和13#煤区域或局部可采;山西组含有6层煤,分别为1#~6#煤,其中2#、3#和6#煤区域或局部可采。本文以15#煤为采样煤层,其厚度变化范围为5.0 ~8.7 m,全硫(St,d/%)在1.7 %~3.5 %,平均2.2 %,属于中-高硫煤,主要是在泥炭聚集阶段,受海水影响显著所致[9]。由于15#煤聚集后,发生大规模海侵作用,导致其顶板以灰岩(四节石,K2灰岩)为主[7-8]。
图1 阳泉矿区井田分布示意图及采样点(修改自文献[7])Figure 1 Yangquan mining area minefield distributions sketch andsampling points (after reference[7], modified)
本文的采样地点为国阳一矿,煤样采集于井下揭露完整的(从顶板到底板全部揭露)新鲜工作面,依据国标《GB/T 482-2008煤层煤样采取方法》采用刻槽法[10],采取煤分层煤样10个,每个分层煤样厚0.5 m,从顶板到底板编号依次为:YQ1-15-c1~YQ1-15-c10(图2)。煤样采集后立刻用塑料袋封存,以免污染和潮解。实验室内,将采集的煤样粉碎用以后续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使用。
依据国标《GB/T 212-2001煤的工业分析方法》测定阳泉矿区15号煤分层煤样的灰分(干燥基,Ad)和挥发分(干燥无灰基,Vdaf)[11]。测定灰分时,马弗炉的温度为815±10 ℃。
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测定煤样的高温灰(815 ℃)中常量元素的组成,包括SiO2、Al2O3、CaO、MgO和Fe2O3。常量元素参数可指示沉积古环境[12],具体如下:
(1)
泥炭聚集阶段受海水影响的煤K值较高,受淡水影响的煤陆源碎屑较多,K值较低。本文采用K值指示沉积古环境。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方法测定煤中B元素的含量。煤样前处理过程中采用3ml HNO3(65%)+1 ml HF(40%)+0.5 ml H3PO4(85 %)的方法进行消解[13],避免了B在消解过程中挥发。
图2 矿物含量(M值)、K值、B含量及古盐度垂向变化规律Figure 2 Mineral contents (M values), K values, B contents and paleosalinity vertical variation pattern
阳泉矿区15号煤灰分(Ad)在2.5 %~19.4 %,平均10.6 %。挥发分(Vdaf)在3.4 %~7.5 %,平均6.1 %(表1)。依据国标《GB/T 15224.1-2018 煤炭质量分级 第1部分:灰分》和《GB/T 5751-2009 中国煤炭分类》划分标准[14-15],阳泉矿区15号煤属于低灰无烟煤。
阳泉矿区15号煤中矿物主要以高岭石(30.0%)和铵伊利石(62.3%)为主,此外还包括少量硬水铝石、石英、锐钛矿、方解石、白云石、钠云母等其它矿物[16]。其中,高岭石化学式为Al4Si4O10(OH)8,沁水煤田煤层中铵伊利石化学式为(NH40.67, K0.11)(Al1.90,Fe0.06,Mg0.04)(Al0.68Si3.32)O10(OH)2[17],依据文献[18]和[19]提出的方法,高岭石中的OH和铵伊利石中的OH和NH4均为挥发分,在测定灰分的高温条件下(815 ℃)以H2O和NH3等小分子的形式去除,因此,通过矿物组成计算的阳泉矿区15号煤中矿物烧失量为89.1%。通过煤灰分(Ad)和煤中矿物的烧失量,可计算煤中矿物含量,计算结果表明,阳泉矿区煤中矿物含量为2.9%~21.8%,平均11.9%(表2),具有一定的垂向变化规律(从顶板到底板,图2)。
阳泉矿区15号煤中B质量分数w(B)在6.6 μg/g~73.9 μg/g,平均为39.1 μg/g。与中国煤(53 μg/g)和世界煤(52 μg/g)相比,阳泉矿区15号煤中B含量略有偏低。K值在0.011~0.120,平均0.056(表1)。研究表明,煤中B主要赋存在有机质中,具有显著的有机亲和性[3]。而阳泉矿区15号煤中B元素含量与矿物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图3,r=0.72),其垂向变化规律与矿物含量相近(图2),表明阳泉矿区15号煤中B主要赋存于煤中矿物而非有机质,具有显著的无机亲和性。阳泉矿区15号煤中矿物以黏土矿物为主,并未发现电气石等含B矿物出现[9],因此,阳泉矿区15号煤中B可能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中。阳泉矿区15号煤的K值与矿物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图3,r=-0.82),其垂向变化规律与矿物含量相反(图2),表明泥炭聚集过程中,受淡水影响的煤中陆源碎屑成分较多,导致其矿物含量偏高,K值偏低;受海水影响的煤中陆源碎屑成分较低,导致其矿物含量偏低,K值偏高。
煤中B含量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泥炭聚集过程中受淡水影响煤中w(B)<50μg/g,受半咸水影响w(B)在50~110μg/g,受咸水影响w(B)>110μg/g[20-21]。阳泉矿区15号煤在泥炭聚集阶段受半咸水-咸水影响明显[7],w(B)>50μg/g。本次测试结果表明,阳泉矿区15号煤中w(B)平均为39.1μg/g,明显<50μg/g,且与K值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图3,r=-0.67),这并非是与文献[7]、[20]和[21]的研究结果相悖,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煤化过程是一个富碳、去氢、氧、氮等杂原子的过程,最终演化结果是石墨,煤中有机B必然有随煤化程度增高而降低的趋势。阳泉矿区煤热演化程度较高,属于无烟煤,这导致阳泉矿区15号煤中有机B含量偏低;二是阳泉矿区15号煤中矿物含量与K值呈负相关,B主要赋存于矿物中,这导致B含量与K值负相关。
表1 阳泉矿区15号煤分层煤样灰分(Ad)、挥发分(Vdaf)、元素分析结果及K值
图3 矿物含量与B含量、矿物含量与K值和B含量与K值线性回归曲线Figure 3 X-Y plots of mineral matter vs. B content, mineral matter vs. K value, and B content vs. K value
沉积作用过程中,黏土矿物对B具有显著吸附作用,利用黏土矿物中B的含量可计算沉积水体的古盐度[22],具体如下:
(2)
其中,Sp为古水体盐度,B为黏土矿物中B含量。
沉积过程中,不同类型黏土矿物对B吸附能力具有较大差异,伊利石、蒙皂石和高岭石对B元素吸附能力比为4∶2∶1,由于黏土矿物组成的差异,有必要对B元素含量进行校正[23]。具体如下:
(3)
其中,w(B*)为校正值,xi为伊利石的含量,xs为蒙皂石的含量,xk为高岭石的含量。
沁水煤田煤中高岭石属于沉积阶段形成的自生矿物,而铵伊利石主要是在成岩阶段由高岭石转化而来(<150 ℃),因此,铵伊利石中的B主要继承与原高岭石,而非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吸附[16]。公式(3)的方法不适用于阳泉矿区15号煤中w(B)的校正。沁水煤田15号煤中高岭石向铵伊利石转化过程中,不断由Si、NH4、K等的进入,转化前后高岭石/铵伊利石质量比约为0.88[17],依据此比例和式(3),可对阳泉矿区煤中B含量进行校正,具体过程如下:
(4)
其中,M为煤中矿物含量,62.3%为矿物中铵伊利石的比例。阳泉矿区15号煤中校正w(B)含量6.7 ~74.5 μg/g,平均39.5 μg/g(表2)。
表2 阳泉矿区15号煤煤样矿物含量、校正w(B*)、有机w(Borg)和无机w(Binorg)、校正有机和无机以及古盐度
煤中B元素含量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有机w(Borg)主要受煤化程度及沉积环境的影响,而无机w(Binorg)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影响[3,20-21]。海水中的B含量显著高于河水[24,25],w(Borg)和w(Binorg)均应具有随沉积水体盐度升高的趋势。此外,w(Borg)还应具有随煤化程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本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煤化程度及沉积环境对阳泉矿区15号煤中B含量的影响,其中,沉积环境和煤化程度分别用K值和Vdaf定量描述,具体如下:
(5)
(6)
w(B*)=w(Borg)+w(Binorg)=w(Corg·b1+
K·w(Corg)·a1+Vdaf·w(Corg)·a2+
w(Ckao)·b2+K·w(Ckao)·a3
(7)
其中,b1、b2、a1、a2以及a3分别为回归系数,Corg代表有机质含量,w(Ckao)代表高岭石含量(包括转化为铵伊利石的高岭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即可求得回归系数,结果如下:
(8)
(9)
煤中有机B主要有两种来源:从成煤古植物继承的B和泥炭聚集阶段从沉积水体吸附的B[3],这两种来源的B在煤化作用阶段均会逐渐释放。因此,煤中有机B的含量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黏土矿物中的B主要来源于沉积水体,B一旦被黏土矿物吸附,很难释放[22,24-25]。阳泉矿物15号煤中无机B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中,本文利用煤中黏土矿物的B含量,对聚煤阶段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进行估算[5],具体如下:
(10)
计算结果表明,阳泉矿区15号煤在泥炭聚集阶段沉积水体古盐度在44.1‰~127.2‰,平均68.5‰(表2),明显高于现代海水的盐度(35‰),具有与K值相近的垂向变化规律(图2)。依据国际湖沼学会划分体系[26],阳泉矿区15号煤的古水体属于超盐水。一方面,阳泉矿区15号煤在泥炭聚集过程中主要受海水影响;另一方面,阳泉矿区15号煤聚集后,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作用。这两点导致采用B元素法计算的古水体盐度较高。
阳泉矿区15号煤中B含量平均为39.1 μg/g。与中国煤和世界煤相比,明显偏低,主要由于阳泉矿区较高的煤化程度所致。阳泉矿区15号煤中B具有显著的无机亲和性,主要赋存于煤中矿物。
由于煤中铵伊利石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由高岭石转化而来,需对煤中B含量进行校正。阳泉矿区15号煤中校正B含量平均为39.5 μg/g。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有机B和无机B的比例,结果表明无机w(B)平均为29.1 μg/g(73.7 %),有机w(B)平均为10.4 μg/g(26.3 %)。
采用B元素法测定阳泉矿区15号煤泥炭聚集阶段沉积古水体的盐度,结果表明古盐度在44.1 ‰~127.2 ‰,平均68.5 ‰,明显高于现代海水,属于超盐水。主要是由于15号煤聚集阶段受海水影响和15号煤聚集后发生了大规模海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