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雄,潘 磊,张雄邦,何 钰
(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浙江煤炭地质局,杭州 310017; 2.浙江煤炭地质局勘探一队,浙江 湖州 313004)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其社会成效、经济成效逐渐显现,也不断地驱动着社会向更高的生态要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集中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含义和未来愿景,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
“讲话”提出了新时代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发展都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是不值得追求的;相反,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国家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党和政府十八大之后所明确确立的治国理政长期方略。“讲话”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所做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承诺,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文明的世代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战略及任务总要求,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习总书记的“讲话”已构建了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科学前瞻性和历史发展观,同时又非常具体明确地论述了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已切实构成了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
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其长期的执政理念,浙江省早年间有幸成为其重要的施策地,在长期的环境治理过程中较好地领悟和秉承了其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精髓部分,才有可能取得今天的治理成就。
浙江省是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也是践行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先行者,我省的露天矿山治理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向矿山(矿井)深部延伸方面,我省废弃矿井治理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相关要素。如政府主导,整体施策,全域治理等规划措施,就非常契合习主席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体系。浙江省的废弃矿井治理工作的起始站位较高,近10a的废弃矿井治理工作成果,也印证了省政府治理规划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从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实践经验中得出,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只有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行动才会坚决有力,向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浙江省的废弃矿井治理目标明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治理过程中的工作阶段性明确,先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掌握废弃矿井的分布、危害等特点;规划阶段明确工作任务,治理要求,出台各类工作标准,统一管理。
治理实施阶段先试点,后铺开。试点工作阶段不断补充、完善相关的治理工作标准,确定工作程序,把握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重点突出环境治理的综合成效,并不断总结治理工作经验加以推广。全省铺开治理工作阶段,关键是层层落实和监督检查措施跟进,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治理成果的充分体现。
治理过程中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在废弃矿井治理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全域治理,层层落实推进,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在治理目标上,治理工程不单纯地采取个体化、片面化处理,而是有机地结合周边环境,从自然、和谐、安全、经济的角度综合考量,在废弃矿井治理工程中采取“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景则景”的基本原则,力求达到自然和谐状态。
浙江省有“敢为天下先”的决心和行动魄力,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和矛盾性,浙江省经济发达,同时又极度缺乏能源矿产。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矿产资源匮乏曾一度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仅有的一些煤炭资源在上世纪被充分开发利用,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浙江省很早就意识到省内能源矿产生产的不可持续性,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不相适应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矿山(井)关闭行动,2005年底前除了极个别煤矿外,全省绝大部分的原煤、石煤矿山都在政府指导下进行了计划性、规模性的关闭。
浙西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煤矿,当时的煤矿开采连同煤层顶底板的炭质泥岩都一起混采,市场供不应求,社会开采积极性颇高。煤矿地下井巷密如蜘网,有的矿区在不同的开采水平上有不同的生产单位在开采,存在严重的的安全隐患,如采空塌陷,矿井突水等。
浙江省的石煤资源较为丰富,但大都沿钱塘江流域北东向分布,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建德、桐庐、富阳、杭州等地。浙江省在上世纪曾广泛开采石煤,有硐采、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等,用于石灰、水泥、砖瓦的生产,石煤畅销不滞,开采全盛时期石煤年产近千万吨;石煤中普遍含高硫,大量使用会造成粉尘、大气污染并形成酸雨。除此之外石煤还有一个特别的破坏因素,即石煤层的自燃,当年在衢州、诸暨、富阳等地石煤自燃现象比较普遍,石煤一旦自燃就很难扑灭,一烧数年或十余年。石煤的规模性开采、使用对素有“浙江省母亲河”之称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009年底随着钱江源头最后6座石煤矿的关闭,标志我省境内全部原(石)煤矿均已关闭。石煤矿山的关闭,原来只要生产就易发生的石煤自燃现象,通过掩埋、注浆灭火、封闭矿井等措施,石煤自燃的状况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浙北的长广煤矿是浙江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曾经是浙江四大国企之一,最大年产量约130万t,占全省原煤产量的90%以上,长广企业人员(包括家属)达10万人之多,在长兴煤山、广德一带成为当地的支柱型产业。21世纪初浙江省委出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考量,关停了长广煤矿的生产,除了广德7号井外(安徽省境内,2013年关闭),绝大部分生产主、副井均采取了封井措施,矿山企业、人员进行了相关的转化安置。
上述这些行动措施,也曾受到一些人的责疑和诟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证明了当年政府的决心和行为是顶着多大的干扰因素,牺牲了当期的经济效益,才换来今天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从治理成效上来看,事实也证明了浙江省针对省内的矿产资源结构、经济发展形势情况,所做出的全域煤矿关闭,是我省最切合实际、最有成效的环境恢复治理措施,也为后期的废弃矿井全面综合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2008年浙江省即开展了全省废弃矿井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掌握我省废弃矿井的分布、数量、种类和危害程度等。通过调查研究,截止2008年底我省废弃矿井总数为2 806个。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布署开展了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十年规划工作,于2012年发布《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规划(2011—2020年)》,规划中明确长兴县、开化县、武义县市等15个全省废弃矿井治理重点区,并分别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人。
规划体现了高起点、严要求的特征,有组织、有措施、有监督检查、有考核机制等,整体有机,标准统一。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治理工作,不留死角。同时配套出台了相关的《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工程管理办法》《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工程技术要求》《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管理办法》《废弃矿井治理工程技术指南与管理办法》等治理技术标准。规划明确了先期开展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工作;接下来遴选布置全省典型(试点)示范工程;在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和工作经验后,再全面推广铺开治理的三个治理工作阶段。
在开展治理规划的同时,2010—2012年间根据我省废弃矿井的类型、工程地质条件等选择了3个省级废弃矿井治理试点项目,试点项目为:湖州市敢山煤矿废弃矿井(煤矿地下采空区)治理项目、武义县废弃(萤石矿)矿井治理项目和云和县废弃(金属矿)矿井治理项目。通过不同类型的试点项目治理,摸索总结治理工作经验,树立典范模型,标定相关的工作尺度。
这一工作阶段,主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组织上多措并举,不断融入新方法,出台新政策,如浙江省2014—2017年间陆续推出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两美浙江”等活动,不断充实、完善治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与废弃矿井治理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同时重点加强检查监督工作,将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所在地政府年度考核目标中,促进相关目标的达成。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浙江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同时又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土地资源十分宝贵。2005年习近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考察了安吉余村环境治理后发表了“两山理论”,近年来安吉余村的成功经验和示范效应,已呈现环境治理改善后带来的社会文化成果和经济硕果。
有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又有成功的示范效应,加上政府强有力的组织措施保证,自然会引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原始的废弃矿井通过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法,最终转化为显性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经济财富。主要有以下几类,如通过治理工作消除了矿区安全隐患,改变以往破、乱、差的矿区原貌,恢复了和谐的自然景观,同时新增了复垦的农地、林地资源;对于规模较大的矿地资源则尽可能地实现工业化、现代村镇化利用;而有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的矿区,或存在资源转化的矿区,则投入资金进行规模性改造,彻底改变废弃矿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其变为国家地质公园、工业遗迹公园、各类休闲度假区等,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补充,支撑当地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造福于民生,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景,如遂昌金矿、苍南矾矿、浙西南的地热温泉(废弃萤石矿井)的开发利用。
在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两山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在不断修复、完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美好生活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双重体验,“两山理论”已成为政府、社会主体和民众的共识,有效地激活了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相关的治理工作,浙江省粗放型的矿业生态管理模式已成为过去,社会、企业也从过去逼迫式的“要我治理”,向当前主动式的“我要治理”的方向转变。矿地资源在浙江已变成了一种显现的财富资源,政府部门在恢复治理过程中,不断补充新内容、出台新的惠民政策,引导治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方向转变。
(1)我省根据废弃矿井的危害程度和分布特点,划分了不同级别的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分别对待,还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井(矿)一案”的设计方案,系统细致地确定不同的治理方法,确保治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2)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废弃矿井治理2 806个,治理工程质量逐个验收通过,同时建成了两座国家矿山公园,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除了个别未发现小型废弃矿井外,浙江省已全部完成了省内的废弃矿井治理。
(3)通过近十年的废弃矿井治理工作,浙江省已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我省废弃矿井治理的工作程序、工作体系,及相关的废弃矿井治理技术工作方法、技术标准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技术创新特点。
(4)废弃矿井治理过程中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废弃矿井防治技术研究,探索并建立适合我省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废弃矿井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治理过程中加强废弃矿井防治专家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广废弃矿井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切实提高废弃矿井治理水平,同时在治理过程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浙江省近十年的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根据治理的综合成效,总结出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工作的三种基本模式。
(1)生态恢复模式。一般是零散分布、规模较小的废弃矿井,通过井(硐)口封闭,硐口处设置渗滤、沉淀池,进行矿井酸水中和处理,或在更大范围内(如矿区周边、河流流域等)结合“五水共治”活动,主要作用是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水更清、天更蓝、坡更绿的生态改善效果。
图1 青田县黄垟乡钼矿区污水治理后效果图Figure 1 Impression drawing of after molybdenum mine area wastewater governance in Huangyang Township, Qingtian County
(2)土地增值模式。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废弃矿井有一定规模的矿地资源或周边存在以往疏以整治的(不稳定或不协调)矿山边坡等,通过削坡整平、采空区填埋或灌浆充填、石煤矿区灭火掩埋等,新增了一批可供综合利用的矿地和农地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衢州代堰石煤矿,通过掩埋灭火,开挖平整新增了20多亩矿地资源;湖州敢山煤矿废弃矿井区,经过采空区灌浆充填及台阶平整治理将原来只作为一般景观用地转变为开发区工业用地,新增了1 500多亩工业用地。
图2 湖州敢山煤矿采空区灌浆及场地平整后建设图Figure 2 Construction drawing of after gob area grouting andsite leveling in Ganshan coalmine, Huzhou
(3)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这一模式属于资源转化或产业延伸类型,通过不断的挖掘潜力,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使得废弃矿井综合治理后重新焕发了新生,取得了外延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收益。如遂昌金矿废弃矿井治理,经过治理,大量废弃矿地得到优化利用,建成了国家矿山公园,并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旅游品牌和浙西南地区的旅游龙头企业,并荣获全国首个"中国黄金之旅"称号。加上浙西南地区开展的有氧城市建设,相互融合,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
图3 衢州代堰石煤矿白坑3号矿自燃治理前后对比图Figure 3 Comparison chart of before and after spontaneous combustion governance in Baikeng mine No.3, Daiyanshi coalmine, Quzhou
图4 国家矿山公园遂昌金矿治理成果Figure 4 National Mine Park Suichang goldmine governance achievements
有些治理项目还得到国际认可,如苍南县矾矿废弃矿井治理,苍南矾山福德湾矿工村2016年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Honourable Mention)奖。随着进一步优化治理工作的深入,不久的将来苍南矾矿必将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矿山工业遗址),并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特色矿山小镇。
图5 治理中的苍南矾矿遗迹Figure 5 Cangnan alum minesite in governance
综上所述,废弃矿井治理的“浙江模式”已基本呈现,即政府高度的政治站位,主导推进,调查、规划、试点治理、全面治理展开的阶段性工作程序明确,有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工程验收标准,同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出台、完善惠民政策,结合形势发展不断创新融入新的环境治理活动,促使社会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态建设需求,最后落实到废弃矿井治理后形成显著的生态财富、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让民众充分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这既是废弃矿井治理的“浙江样板”,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大地上的直接体现。
浙江省在治理废弃矿井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部分遗漏,有些零星小型的废弃矿井在治理过程中不断发现,也还存在着少量未被发现的废弃矿井,还有治理后的工程状况保持程度,综合开发利用矿区的持续性发展,尤其是废弃矿井酸水的长期效应方面,都需要投入新的人力物力去治理和维护。
(1)政府主导,从矿山规划、建设、开采、关闭的全过程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转变被动的治理恢复形态,加大源头治理的工作力度。
(2)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建立相关的制度,对废弃矿井治理后的相关情况,开展定期检查,形成定期报告制度,各级政府重点检查、
监督辖区内废弃矿井治理的成效问题,尤其对治理后的生态长期有效保持问题,对存在或新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各级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组织和督导辖区内各类责任主体,落实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保持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新产生的矿井闭坑工作,不产生、遗留新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
(3)开展废弃矿井的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废弃矿井数据库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达到一个动态管理的状况,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问题。
(4)保持和培养一批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科学研究,对采空区塌陷,高陡边坡(常常是废弃矿山与矿井一同治理)的复绿和保持,矿井酸水综合治理的费用成本、长效性保持等难点问题,设立相应的科技攻关项目,以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