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12-24 22:58黄春芳张法连
外国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外语模块

黄春芳 张法连

(1.西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120;2.中国政 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8)

0 引言

法治人才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涉外法治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对涉外法治人才不断提出新要求。从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7 年《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至2018、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可见,新时代对涉外法治人才的要求是“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德才兼备”“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涉外法治工作涵盖立法、司法、律师服务、中外学术交流及法治外宣等,这些都离不开法律外语人才的参与(屈文生,2017:43)。新时代背景下,在法律外语人才中,高规格的法律翻译人才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讲话中指出,中国将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所涉及的官方法律文件、企业层面的商务文件等法律文书将不断增加,而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各不相同,大量的法律文书有待翻译,所以高规格的法律翻译人才成为向“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中流砥柱(张法连 等,2017:51)。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指出,外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其中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要求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既有“国际视野”也要有“中国情怀”,既具备“科学素养”也拥有“人文素养”等。目前,这类既符合“新国标”又能满足新时代需求的高规格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尤其是法律翻译人才严重不足,法律翻译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讨构建一套高规格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这里所述的“高规格”人才不仅仅是“外语 + 法律”或者“法律 + 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且也应是要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有法律担当、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高的法律翻译人才。本研究将拓展“全人教育”理念的应用,为高等法律院校的法律、外语及相关专业在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参考,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与译员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1 “全人教育”理念的源起及其内涵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自由教育论中就倡导自由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全人教育”理念可追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正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对人的教育关注“道”“德”“仁”“艺”,培养文武双全、术德兼修的人才(赖明德,2002:7)。而“全人教育”是20 世纪 60—70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当时,由于现代社会过于看重技术理性和实用性,美国一些教育学家在对现代教育提出批评的基础上,吸收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非理性、非智力的正当性,强调情感取向的教育,形成以追求“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旨趣的“全人教育运动”(holistic education movement)。美国学者隆·米勒(Ron Miller)于1988年正式提出“全人教育”这一概念。他认为, “全人”应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潜能(Miller, 1997:206-207)。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培养人的整体发展,即隆·米勒所说的六个方面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2) 强调联系、关系概念,了解与他人的关系,强调人际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主张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开放、有活力的关系;(3)关注人生经验,强调教育的过程,认为教育是视野的开阔,是参与世界;(4) 具有思辨创新能力,使学习者对他们身处其间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有批判思维,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谢安邦 等,2007:52)。

“全人教育”的科学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二者缺一不可。“全人”就是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和谐统一的人(文旭 等, 2014:78-79)。一方面,根据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全人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侧重自我的实现,并且注重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与他人交往的行为会影响他的语言、情感等,因此“全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道德始终是“全人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文旭 等, 2018:55)。以上两方面缺一不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在技能培养和人文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张绍杰,2010:5)。具体说来,“全人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主张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注重“三全教育”,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视育人的过程,把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协同育人(靳诺,2017) 。

“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智力发达、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丰富、身体强健、心理健全并且具有关怀他人和物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实现躯体与心理的平衡、知识与能力的平衡、通识与专业的平衡、学养与人格的平衡,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刘宝存,2006:6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人教育”就是和谐发展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就是“通德通识、博雅精专”的“全人”培养模式(文旭 等, 2018:50)。

2 法律翻译人才的“全人教育”培养模式

法律翻译离不开外语能力,外语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竞争力的支撑点(张法连,2018:31)。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只关注外语的知识培育和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思维模式上,而不是自觉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仲伟合 等,2016:46)。为培养出既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又满足“新国标”要求的法律翻译人才,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建构一套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1法律翻译人才的“全人教育”培养目标

“全人教育”强调把“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整合为一体的教育观念,既要重视“全人”的社会价值,也要重视其个人价值。全人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以德树心,以法塑身(姚莉,2018)。目前,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仍以追求社会价值为主要倾向,倡导应用型理念,强调人才培养的工具性,忽视了教育主体 “人”的需求和价值(张艳臣,2018:138)。前司法部五所政法类院校MTI(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均强调“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或职业化”法律翻译人才(马庆林,2017:22)。这样的法律翻译人才的目标定位存在以下问题:“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通识”“重应用轻文化”(蒋洪新,2019:12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制定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新国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法律翻译专业实际情况,按照“全人教育”的理念,树立新时代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文化和商贸交流所需要的,能应对多语言、跨文化语境下法律实务所需求的,同时具有“中国情怀”,能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法律翻译人才“全人”培养模式。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广博的法律翻译专业知识和相关国情及社会文化知识,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同时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较高的人文精神与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全人”。

2.2法律翻译人才的“全人教育”培养方式

“全人教育”关注人生经验,强调教育的过程(谢安邦 等,2007: 52),注重全员全方位育人,以增强全人教育的全面性。单一的课堂授课的培养方式已不能完成“新国标”要求和新时代需要,需要改革培养方式,注重全人教育的实践参与过程,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化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结合,实践实训教学和国际交流等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结合。除了统招生在校课堂的培养法律翻译人才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自考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相互结合。而且,课堂的授课内容可延伸至课堂外,比如课堂内一份英文起诉状的翻译,可以让学生课外找类似的中英文起诉状进行翻译,老师上课就学生的翻译进行评析,实现课内—课外—课内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国情怀”贯穿于其中,推进“课程思政”。

(2)实践实训教学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法律口笔译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是检验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志。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体现和延伸,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杨永和 等,2016:129)。法律翻译的实践实训教学可创造各种实践机会或模拟真实场景,采用START (Situation →Task→Action→Result→Target)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提升法律翻译实务能力。学生可到翻译公司,相关的外事、外贸、银行,律师事务所、校国际合作处、证券、国际旅行公司等单位实习,并与各类单位保持合作关系,构建复合型实践平台,使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实践环节中得到切实的检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邓涛 等,2018:110)。

(3)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开辟国际化培养途径,构建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如授权办学、海外分校等模式,以及与境外著名法律高校建立“2+2”“3+1”等合作模式、互派交换生、短期培训等法律人才交流合作项目,也可让学生到境外学校进行合作研究或学位论文调研等,培养知晓“国际法律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法律翻译人才。

2.3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全人教育”课程模块

传统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必修课的作用,重应用轻文化, 课程设置单一,开放程度不高,人才培养口径过窄,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需构建符合“全人”培养模式的法律翻译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应杜绝将课程“工具性”和“实用性化”的教学理念,必须遵循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回归人文教育的本质,彰显新时代的理念(蒋洪新,2018:51),在培养法律翻译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顺应新时代对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课程设置应揭示学科的文化与精神,实现“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学科独特的立德树人价值,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灵活,体现人文性与科学性、基础性与综合性、前沿性与交叉性(文旭 等,2018:57)。法律翻译课程的设置应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在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培养有“中国情怀”、有社会担当的人才以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法律翻译人才的新需求。

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和其他跨学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并且应突出翻译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国际视野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根据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具体而言,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板块:通识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全人素养课程模块和法务实践能力课程模块等。

“全人教育”强调跨领域、跨方向的知识整合与互动,要打破学科壁垒,以促进人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文旭 等,2018:56)。通识课程模块的设置应包括教育部规定和学校自主设置课程,如政治理论、中国语言文化、中西法文化对比研究、区域与国别知识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可让学生具备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增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广博性,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到符合国际经济文化、商贸交流的需求。

法律翻译专业培养的“全人”人才最基本的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为了加强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整体性,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忽略基础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指语言学、翻译学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如语言学基础理论、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译学理论、基础口笔译、法学概论、商主体法、合同法、国家预算、知识产权、仲裁与诉讼等以及复合外语(如英语+德语,英语+日语、英语+法语等)等外语技能课程。

专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司法文书翻译、英汉合同文本翻译、法律法规翻译、法律案例研究与翻译、法学学术文献翻译、法律术语翻译等,培养专业技能丰富的法律翻译人。

“全人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不针对任何功利性或实用性目的的教育(蒋洪新,2017:873)。同样,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也不应只是关注法律翻译技能的教育,也应关注人文素养教育。全人素养课程模块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等方面的课程,如传媒翻译、文学翻译,培养学生的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潜能等。

“全人教育”关注人生经验,认为教育能拓宽视野,关注和参与世界,所以法律翻译人才的法务实践能力培养也很重要。法务实践能力课程模块的设置应包含课内和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如口笔译工作坊、实训课堂、翻译本地化管理以及毕业论文等多元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各课程模块根据情况,一些作为必修课,一些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各课程模块是开放性的,均可不断吸收新课程,不断充实完善其自身结构体系;各课程模块的设置也可是动态的,根据时代需求和各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动态调整,以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2.4“全人教育”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师资保障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优良的师资是提高法律翻译学生水平的保障,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具备复合型知识(外语+法律)、良好师德师风的师资队伍。我们应拓展“全人”培养路径,优化师资,建设“全人”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更好地担当起法律翻译人才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姚莉,2018)。

一方面,目前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教师太少,大部分是外语语言或外语翻译专业的教师转型来从事法律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协调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1)师资规格。教师应具有丰厚的外语语言、翻译和法律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不断学习包含信息技术知识在内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视等);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2)师资构成。我们应配备合格的专任教师队伍和法律实务指导教师,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3)建设方式。各高等院校可制订建设法律翻译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案。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多层次、多角度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了解法律行业前沿,通过在职进修、学历教育、国际间教师互通、行业实践等方式,不断加强法律知识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还以双师制、兼职导师、实践导师等方式建设教师队伍。

3 结语

“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整体发展,培养有道德、有知识、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完人”。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也要树立“全人”发展的理念,在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中,贯穿“全人教育”的理念,把德、智、体、美、劳统一在法律翻译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单科,育全人”(文旭 等,2014:77),“通德通识”“博雅精专”“全人教育”外语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学生的法律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与道德素养等素质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套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即法律翻译人才的“全人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全人教育”课程模块、“全人教育”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师资保障,培养出语言功底扎实、法律素养深厚、语言复合能力强、国际视野开阔,而且具有“中国情怀”,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同时身心健康、人文精神与道德素养高的法律翻译“全人”人才。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外语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大山教你学外语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