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媛媛(鞍山市军事体育学校 辽宁 鞍山 114003)
水感对于游泳运动员而言,不仅是技术动作训练和练习的基础保障,而且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作为一项专门化知觉和一种特殊的专项素质,还是教练员选材的重要参考依据和指标。可以说水感是游泳运动员赖以发展的根基。通过触觉感受外界水压力,使得本体感觉感受身体位置、用力方向和肌肉用力程度,进而调整、分析和控制速度、动作和身体位置方向。在游泳技术不断衍变和创新发展进程中,水感训练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风格。本文以此为视角,重点分析和探究了如何通过水感训练提升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旨在为我国基层游泳运动教学和训练提供些许参考或助力。
水感训练能够提高划水、打腿等动作质量并加快动作频率,让运动员能够察觉水的阻力细微变化,提升对水的敏锐度以及划水质量。
有针对性地应用水感训练,能够让运动员合理分配体力,强化培养运动员的速度感,有效贯彻赛前拟定的战术,有助于激发自身的潜能。
进行水感训练后,运动员会持续降低水所产生阻力和浮力的影响,促进规范准确地把握动作,强化水中运动感知意识和能力的生成,提高划水的运动速度、运动强度和效率。
众所周知,游泳训练相对枯燥和乏味,在每天的训练中,体力和心理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久而久之疲惫感或者厌倦感就会滋生。而借助水感训练方式不仅会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还会提升其兴趣和能动性,全面平衡调整运动员心态。
通过调查和实践发现,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经过为期进行15堂课的水感训练,采用水感式训练的运动员整体训练兴趣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掌握技术动作能力更强,运动员紧张心理和抵触情绪进一步减弱。尤其是水感式训练更加符合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运动员可以自觉主动地投入训练当中,教练催促现象随之消失。其次,采取水感式训练模式之后,运动员情绪更加稳定,专注力不断提升。从整体情况来看,采用水感练习的实验组成绩要比同等对照组成绩高。最后,采用水感式训练的实验组运动员意志品质整体得到了提升,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表现出了极为顽强的拼搏精神,快速适应能力也随之提升,对于运动员长远发展极为有利。此外,水感式训练还可以提高划水效果、培养良好的水感,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受水中运动阻力、浮力的影响,游泳运动员在游泳时,必然会受到相关受力因素产生的阻碍影响。为此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对水的感知能力。其中手掌划水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模式。采取此种训练途径,运动员控制水中阻力的感知力和技巧将会随之提升。手臂、腿、脚等不同部位会寻找最适合的推进力方式,进而提高在水中运动的速度。与此同时,水的阻力、推进力会刺激体感形成动力定型,受到的推进力将会同步提升。此外,还可以让运动员带上手掌大小的划水板,平躺漂浮在水面,尽量使用蛙泳的动作,判断水流运动方向提高划水效果。
教练员还需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结构和体能特征,采取针对性设计的趣味性游戏,一方面激发运动员对水感训练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运动员对游泳的认知。在培养运动员水感的过程中,一定要与运动员的差异化训练情况相匹配,避免出现疲惫和懈怠心理现象的出现。在常规训练之余,合理调整训练模式,根据运动员情绪的变化,提升对游泳的认知,有效调动水感训练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使之能够在速度和强度方面满足运动项目和比赛的要求。
游泳项目对于运动员协调素质的要求很高,运动员除了应该具备协调身体各个部位的能力,还需要锻炼快速的运动速度,确保运动消耗最小。基于此,水感训练要采取与之对应的训练策略和方案,有效结合运动员的协调素质,重点关注四肢的协调性,正确认知和评估自身的协调性。采取双摇跳绳的方式,在跳绳过程中教练可以发现和监督手脚合力,进而明晰手和脚运动如何提高速度并分离。通过实效性的协调性训练方式,运动员会在训练当中设定具体的极限训练目标,避免手脚脱节现象的出现。同时在水感训练中不断总结和吸取教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便于后期完善和改进。
水感训练一定要因地制宜,教练员要在训练之前做好与队员的沟通,从心里层面分析队员对水感的认知,建立一套合理模拟方案,实施有效的考评机制。基于此,要在训练计划公布之前,事先将注意事项和动作、方法的相关细则告知队员,便于队员调整心态及全身心投入。在训练具体实施进程中,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及时关注运动员的心理情绪和态度变化,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工作,有助于放下心里压力和包袱,严格按照教练员的指正进行动作改进和细节完善,提高在水中的感知能力。
经上所述,水感训练对于提升运动员成绩具有积极的效果和帮助。为此各级教练员应该将水感训练作为训练机制的主要内容,不断采取各种优化策略和创新途径,强化水感和心态训练。此外,采取多样划水训练,进一步提升水感强化训练质量。由于在游泳过程中,手掌与前臂集中了水中前进的动力,让队员有效感知水的流动以及压力,可以对各泳姿抓水动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如若队员水感不佳,不仅会出现“沉肘”等不规范动作,还会引发推水等动作的变形。只有具备良好的水感,才会养成高水平的划水效率、速度,确保人体保持较高的位置并提高游进速度。众所周知,游泳训练异常枯燥、艰苦,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持久的付出,长期的训练难免会产生厌烦或消极情绪。传统水感训练主要是采取技术分解的模式,即将动作分解为单臂游、夹板划手、徒手打腿。这些训练可以让队员提升领悟力、注意力和水感能力,有效得缓解上述问题。此外应用瑞士球练习,在无固定支撑的状态下,运动员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位置,需要在球上不断地相关肌群,采取收缩或调动的方式,加强肌肉的控制力。例如采取“仰卧飞鸟”的练习模式,还可以完善技术动作细节,实现手臂外展与内收的同步提升,并保持平衡的难度,强化肌肉的控制力,使得的相关肌群可以有效进行锻炼。
“水感”训练应该综合考虑队员的水敏感,在强度训练和技术训练之后,针对性地安排和使用多样划水训练,确保训练效果取得预期效果和目标。进一步发挥多样划水的优势,形成稳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模式,万不可让运动员产生丝毫心理及生理上的疲劳。为此瑞士球练习基本都安排在课时后部,待柔软练习、拉力练习和垫上练习完成之后,确保相关肌群充分得到缓解和释放,提高肌肉的控制力。此外,注重训练时间的合理安排,寻求训练时间的最佳化,确保教学训练最佳效果。根据队员中枢神经的兴奋特点,水感训练时间要在25-30分钟之间,营造浓郁的训练氛围,此时队员精力充沛、兴奋点最高,感知学习内容最深刻,能够为获取预期的水感训练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水感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训练内容,应该设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训练计划,遵循系统性原则,专门培养队员的精细专门化知觉。在实施最初的训练计划过程中。可以将时间控制在13-14分钟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水感能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之后,前进速度也趋于流畅,此时证明队员能够对水流有了足够的控制力。以往头部下沉、划水点而停顿的现象就会得到抑制。只有不断加强水感训练的系统性,队员才会全身心感受到训练对成绩的本质提升作用,进而获取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自主参与和训练后自我反省总结的效果。
水感训练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将该方法与常规训练有效区分。教练员要加大对水感训练的重视和研究,在运动员想象的基础上,激发运动员的思维,采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诱导方式,提高对水的感觉能力。依托运动员的节奏感、灵敏性、协调性、反应速度、思维能力,抓住有利的敏感期,结合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对的生理发育规律,全方位提升运动员技术掌握和运动成绩。此外,时机的把握还需要与时俱进,善于捕捉运动员的细微变化和动向,在训练模式的改进过程中,以运动员的长远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结合最新的训练理念,发挥水感训练的功能和精髓,不断为运动员运动成绩的稳步提升带来源源不断的助力保障和支撑。
总之,水感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不同于其它任何形式的常规训练,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为此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成一个互动的环状辐射网,选择恰当的水感训练内容,注重长期性和系统性,从综合的角度出发,依托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升运动员的游泳速度和强度,有效缓解运动员的身心疲劳,全方位发挥水感训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