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红
第一,是应对当下经济下行压力以及金融风险扩张的关键措施。商业银行在会计核算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并且还需要更高的严格标准要求。而且受到金融风险的极大影响,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是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增强会计核算水平能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整体成本,从成本收入比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商业银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其收入渠道不断被压缩,成本的支出加大迫切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来确保利润效益的增长,以此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三,提升会计核算水平能够有效地防范贷款业务违规操作。
目前许多贷款业务仍然是人为审查的,无法避免的就是人为操作所造成的风险。而人为操作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会计核算职工对于信息系统的操作失误造成的;或者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通过人为操作满足客户利益诉求的。正是多种人为操作风险的诞生使得贷款业务的审查更加需要进行严格的建设才能够杜绝人为操作风险的诞生。这些违规操作都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有利于降低贷款业务违规操作的可能性。金融工具准则修订中减值模型的挑战会对商业银行扩大贷款金额、优化贷款结构、强化负债端存款成本等造成加大的影响。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目前我国利率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以“双轨”利率为主,并且也是重要的环节。利率并轨是当下我国完善资本、信贷市场的重要基础,只有将贷款基准利率进行取缔,确保货币市场资金定价基准和贷款利率定价两者的一致性才符合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规律,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主要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限尽可能地交给市场供需所决定。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进行报价提交,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在贷款业务中,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差异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稳健运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结合会计准则政策的主要原则,商业银行必须要结合常规贷款业务的实际利率、账面余额等进行利息收入的确定。只有根据会计准则严格落实相关账务处理才能够确保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正常运转。在运用会计核算降低税务成本时需要遵循税务筹划的条件。而且多数商业银行遵循的是先收利息再收本金的基础之上结合贷款契约限定的核算利息,并且需要债务人在应付利息到期之时确认收入。但是合同实际利率将贷款在预期存续期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贷款的账面余额,或者摊余成本所使用的利率,而合同利率是指贷款合同所约定的利率水平,贷款的账面余额是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来确认的贷款账面价值,但是正常贷款的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相等,尽管存在着差异也可能相差不大。在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时仍然需要结合合同利率落实相应的会计工作,针对贷款的账面余额也要与贷款合同本金相契合,确保会计、税务上各期确认的利息收入相同。会计上确认的各期利息收入与税务上确认的利息收入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银行在各个时期需要针对会计利息收入进行相应的纳税筹划造成贷款账面余额与贷款合同本金存在差异的原因,通常产生了可直接归属于该贷款的交易费用,而会计准则要求此类交易费用需要进入到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当中。
会计上的减值贷款主要说的是处于信用风险显著提升环节的贷款,在2017年CAS22当中的修订版当中明确规定当对于贷款未来所形成的现金流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且这部分贷款会界定为减值贷款。而且在进行减值贷款确认的过程中发行方、债务人都会造成较大的财务困境,通常会形成贷款违约,比如偿还利息违约、本金逾期等。而债权人会因为与债务人财务困境相关的贷款合同,并且不会做出任何退让举动,最终往往会导致债务人采用破产或者资产重组的方式来偿还合约。通过债务人或者发行方的破产操作就会使得许多金融资产消除于市场上,最终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贷款业务也会通过减值贷款来完成相应的会计确认。在进行破产处理过程中必定会对所有金融资产进行折价处理,而进行折价处理的环节必定会产生信用损失。金融资产所形成的信用损失必定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造成冲击,相应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也要进行适当的减值处理,才能够保证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实际性。而且在会计处理环节对于贷款减值的价值也无法进行和准确的评估,必须要贷款业务人员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知识才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估。只要当相关贷款的信用减值被确定后,该贷款业务的账面价值就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将其减记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涵盖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的限制。因此一方面不只是进行减值损失的确认,还需要针对已经确认的应收利息属于贷款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一部分,并且需要将贷款原账面余额转入到贷款当中。在进行会计处理减值损失过程中要结合贷款业务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金融工具降低信用风险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总而言之,在减值损失后应该结合实际利率、金融工具降低会计核算处理的风险,并且确定利息收入。整个会计核算处理工程应该积极地结合债务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符合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基本要求。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严格的标准,并且其会计核算工作也不同于市场企业,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贷款业务的相关职工除了专业的业务技能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要掌握会计政策配合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而且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会对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造成影响,业务操作流程十分复杂,需要针对银行贷款业务人员进行适当的会计技能、贷款业务培训,必须要针对常见的会计核算政策进行普及,确保将会计核算的风险尽可能降低,并且增强贷款业务会计核算的精确性,确保能够将会计核算管理理念普及到贷款业务岗位上,不再是单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能够得到多个部门、岗位的积极配合。同时对会计核算有着基本的了解,所以要结合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具体的岗位职责增加会计核算培训内容,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展开。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除了面临来自外部的金融风险,同样也要面临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需要从内部人员风险、系统管理漏洞风险等方面着手,提升会计核算内控管理体系以及优化相关流程,结合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内部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将许多会计核算流程进行调整,加强流程高效运转;并且要严格柜面管理,确保岗位授权符合会计核算流程,从岗位源头上杜绝金融风险的发生,把握好各个岗位的风险控制关键点;强化对授权管理的监督,针对岗位人员的权限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具有强有力的风险意识,能够积极配合会计核算工作的落实,明确岗位人员的会计核算责任;对岗位人员的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违规操作风险的发生。最后就是注重会计核算流程的全过程监督,通过监督环节来确保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的合规性,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且对各岗位进行轮换,充分地通过岗位变动来将监督责任进行调整,为会计核算的规范安全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会计核算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不仅需要商业银行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并且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将整个银行体系所面临的风险尽可能降低。要充分发挥出协同作用,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优化,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符合商业银行稳健运营的需要。希望本文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水平提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