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怡然,邓宏彬,江 明,潘 海,王保国
(1.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2.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治046000)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嵌入式电子领域的技术进步、能源电池性能的极大提高,无人微型飞行器(Unmanned micro air vehicle,UMAV)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容易推展,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UMAV的主要目标是将人类的视野从地面扩充到天空,去执行一些高空、远距离的任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将旋翼无人飞行器用于军事侦察、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任务,在地震救灾、考古、农业、航拍等民用领域也能看到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1]。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能够携带方便和垂直起降,机动能力强并且能稳定飞行的微型筒式共轴双旋翼飞行器(Cylindrical Coaxial Rotor Aircraft,CCRA)[2]。图1所示为CCRA的桨叶折叠之后放在圆筒中的概念描述图,其桨叶折叠之后可以与圆筒的内壁共形,同时能够与机体的圆柱外表面共形,这样飞行器的机体和桨叶均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CCRA 的上下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扭矩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来保持机体的稳定性,这类飞行器的结构紧凑、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良好的悬停稳定性和良好的前进速度能力[3-4]。此外,随着飞行器沿旋翼径向尺寸的减小,飞行器的转动惯量减小,所以它的可控性和机动性也增强了,同时没有尾桨的设计也消除了某些故障隐患[5-6]。
虽然CCRA 有着如上所述许多的优点,但因其小尺寸、紧凑的结构和低空慢速的飞行特性,飞行过程中会遇到以下问题:低雷诺数使空气粘性增强,给计算和实验带来困难;升力系数小,阻力系数大,旋翼的推进效率低,需要更大的飞行动力满足有效载荷的需求;CCRA 机身的振动以及上下旋翼产生的气流干扰等[7]。关于CCRA 空气力学分析的更多信息可以在文献8~11中找到。
旋翼系统的气动设计会直接影响整机性能,因此改善微小型旋翼的气动特性对整机的高效飞行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CCRA气动模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桨叶,并对这种桨叶构成的旋翼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CFD 仿真和实物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旋翼具有良好的气动特性,旋翼推进效率高,能提供足够的升力。从工程实际上看,桨叶加工方式简单,造价低,达到了性能优化和成本降低的目标,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12]。
CCRA 的升力由上下旋翼的反向旋转产生,通过舵机控制上旋翼桨叶使其产生前进方向的分力进而达到对CRS飞行轨迹的控制[13]。
图2 CRS模型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CRS model
上旋翼产生的沿zb的一个垂直力和两个沿xb与yb方向的横向力,随着斜盘入射角(δCx,δCy)的增大,垂直力逐渐变小,横向力逐渐增大。上旋翼产生的推力T1的表达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其中
R是机体坐标系{G xbyb zb} 与上旋翼坐标{O1xryr zr} 之间的变换矩阵,α为旋翼的空气动力系数,Ω1为上旋翼转速。从方程(1)和方程(2)可以得到上旋翼产生的推力T1为:
下旋翼产生的推力T2为垂直方向的力,可以写成:
在式(3)和式(4)中出现的空气动力系数α和β是初始推力系数CT1和CT2的函数,与雷诺数Re和空气密度ρ有关,可以写成:
鉴于每个旋翼产生的推力可以通过式(3)和式(4)得到,则沿zb方向总的推力Tzb可以表示为上下两个旋翼产生的沿zb方向的推力之和,实际飞行时上旋翼的下洗流对下旋翼会有较大的影响,取干扰系数为σ,则可以得到:
一般情况下,干扰系数σ的取值范围为0.8 ≤σ≤1。
可得出CRS的总的推力为:
旋翼需用功率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形式:(1)克服旋翼旋转气动阻力所产生的型阻功率;(2)为排除旋翼下方空气所消耗的诱阻功率;(3)为克服机身阻力所消耗的废阻功率。
由于CRS 上下旋翼的相互干扰,相同功耗下旋翼的升力大约是上旋翼的86%[14],在计算需用功率时总功率可以取P= 2Pup×1.219。
实际需用功率为:
ρ是当地相对大气密度,近似与标准大气密度相等,σ=(Nbc)/(πR)为桨叶实度。为诱导速度。
考虑到旋翼折叠后与内外表面的配合性,同时保证工程实际能够达到足够的升阻比,进而提供足够的升力,CRS的桨叶采用圆管切割的方式得到,翼型在圆管中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设计翼型截面Fig.3 Design of airfoil cross section
设计的翼型厚度(thickness)为半径的5%,弯曲度(camber measurement)为半径的11.5%,翼型的前缘为半圆形,图4为所设计翼型与标准翼型NACA0012的对比情况[15]。
图4 设计翼型与NACA0012翼型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airfoil design and NACA0012 airfoil design
图5和图6为设计翼型与NACA0012 翼型的气动性能对比,环境条件为马赫数为0,NCrit 为9,雷诺数为2×105。不同攻角下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升阻比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设计翼型相比于常规的NACA0012翼型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不同攻角下,新设计旋翼的升力系数有明显增加,同时其阻力系数也会增加。整体来看,其升阻比在攻角为5°、11°左右时比NACA0012 翼型的升阻比大,最佳升阻比出现在攻角11°附近。
图5 设计翼型与NACA翼型的升力系数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lift coefficient
图6 设计翼型与NACA翼型的升阻比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lift drag ratio
桨叶攻角取为11.5°时。不考虑空气密度变化,根据公式(9)-(12),使用MATLAB 来计算需用功率与CRS 旋翼直径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直径下,产生相同升力时的需用功率如图7和图8所示。在总重10kg 时,上旋翼在直径0.77m 处所需功率最小,而下旋翼则是在0.74m处所需功率最小,对此,旋翼直径可以选择在0.74m 到0.77m 之间,即单个桨叶长度在320mm到335mm之间为宜,在本次设计中,选取单个桨叶长度为330mm。
由于所设计的桨叶是在圆筒中切割出来的,在翼型优化的时候,只对弦长进行优化,不对扭曲度进行优化,不同截面处的扭曲度均为0[15]。
表1 相关物理参数Table1 Related physical paremeters
图7 上旋翼直径需用功率曲线Fig.7 Required power curve of rotor diameter
图8 下旋翼直径与需用功率曲线Fig.8 Lower rotor diameter and required power curve
采用Betz 优化方法对弦长进行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优化。使用Betz 优化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使旋翼达到最小能量损失[16-17]。
3.3.1 动量与环量方程
V0为轴向速度,va为轴向干涉速度,vt为环向干涉速度,ns为旋翼转速,T为拉力,M为扭矩,r为叶素半径。
根据螺旋桨的动量理论可得出螺旋桨在半径r处叶素的拉力与转矩:
其中,a为轴向干涉系数,定义为为轴向干涉系数,定义为为速度修正系数,在这里可以取F= 1。
根据叶素理论以及图9可知,叶素翼型所受到的升力为:
叶素的拉力dT与转矩dM为:
其中γ为阻升角,tanγ=CD/CL。
3.3.2 最小能量损失条件
令使用片条理论和叶素理论得到的拉力与扭矩相等,可以得出轴向干涉系数a与环向干涉系数a′分别为:
因此,当飞行器状态一定时,v′为常数,即能量损失最小条件为v′是常数。
图9 叶素速度三角形Fig.9 Velocity triangle of blead element
基于以上的理论推导,可以对翼型进行迭代优化。优化的结果如图10所示。
图10 弦长优化Fig.10 Chord length optimization
图10中黑色的线为初步预定的弦长,每个截面的弦长初始值为33mm,红色线为使用Betz 方法优化后各个截面的弦长,可以看出靠近根部的相邻截面间的弦长变化较大,这一部分接近于圆弧形,靠近翼尖部分基本上为线性变化,这样的桨叶外形只需要在圆筒上进行简单的切割便可以得到,不同截面的具体弦长如上图曲线Betz 优化弦长所示。
由于CCRA 上下旋翼高速反向旋转,在模拟实际飞行状态下的流场情况时,旋翼流场附近的空气流动对旋翼旋转影响较大,特别是上下旋翼形成的气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使用CFD方法来对CCRA的流场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滑移网格的方法单独生成以下几部分的网格:上旋翼网格、下旋翼网格、旋转域网格和计算域网格,然后将它们进行嵌套,通过网格间相对运动实现桨叶运动[18-19]。
考虑到计算速度以及准确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旋翼旋转过程中空气黏性的影响,选用Navier-Stokes方程作为流场控制方程,选择SST k-omega二阶湍流模型来处理流场中的气流流动。使用压力耦合方程组的半隐式方法SIMPLE算法来计算旋翼流场的不可压流动,使用Standard 格式的压强插值方法,能量方程均采用二阶迎风。桨叶表面选用壁面边界条件,空气域流场为静止区域,上下旋转域为反向旋转两个流动区域,其旋转速度分别取上下旋翼的转速,利用上下旋转域的转动来模拟双旋翼的转动。从文献[2]可知,共轴双旋翼的上下旋翼转速相同时,两个旋翼之间的气动干扰小。在实验测试时,取上下旋翼转速一致。最终生成的网格总数约500万,整个项目的网格划分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网格划分图Fig.11 Grid partition diagram
半实物仿真的测试装置按照图12左侧所示,依次可分为旋翼部分、扭矩拉力测试组、支架、压力测试组,支架高度大于1.5m 是为了减弱地面效应。图12右侧为具体测试情况图,接上电源后传动机构会带动旋翼旋转,通过对旋翼贴片的方式记录旋翼转速,通过传感器来获取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升力,利用供电电源的电流电压可以计算出实际功率。
图12 半实物仿真测试装置及测试过程Fig.12 Experiment device and testing process
在图13中,虚线表示用CFD 仿真得到的数据,实线表示用半实物仿真得到的数据,两者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吻合,表明了数据的可靠性。图中黑线表示设计的旋翼,红线表示NACA0012 翼型构成的旋翼(翼展为330mm,不同截面处的扭曲度均为0,弦长为定值33mm),明显可以看出设计翼型构成的旋翼在各种转速情况下,提供的升力大于NACA0012翼型构成的旋翼,并且转速越大,两者提供的升力差值越大。设计的旋翼在3000rpm时已经能够提供接近10kg升力,满足设计要求。
图13 转速与升力的关系图Fig.13 Relationship between rotation speed and lift
在图14中,虚线为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需用功率,实线表示用半实物仿真得到的实际需用功率,半实物仿真时的需用功率整体比理论计算值大,表明实际的功率损耗比预计的更大,可能存在较大的传动损失和一些附件的功率消耗。对比图中的红线与黑线,可以看出不同转速下优化旋翼均比NACA-0012旋翼的需用功率低,以转速3000rpm为例,此时NACA0012 旋翼的实际需用功率达到了1153.6W,其效率为7.52g/W,而新设计翼型的旋翼在相同情况下实际需用功率只有984.3W,效率为10.25g/W,可见新设计的旋翼在功率消耗上具有很大优势。
图14 转速与功率的关系图Fig.14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and power
本文在CCRA 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CCRA 的空气动力学模型用于对升力的计算,然后开始设计适用于CCRA的圆弧形旋翼,经过翼型设计、翼展设计、弦长优化,得到一种新的旋翼模型,最后通过CFD 流体仿真与半实物仿真进行了验证。通过与经典的NACA0012 旋翼对比,新设计的圆弧形旋翼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相同转速下,新设计的旋翼需用功率更小,产生的推力更大,能量转换率更高,更能满足低功耗、高负载、高稳定性、低成本、结构简单可靠的要求[20]。
本文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将对类似的翼型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初步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所设计的圆弧翼进一步的进行优化,探究旋翼设计与整个机体的气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