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激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对策研究

2019-12-23 07:01李铁沐士光杨淑庆艾玉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生深度贫困户

李铁 沐士光 杨淑庆 艾玉

摘要: 目前,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已经到了“攻城拔寨”的重要时期,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不足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从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不足的现状出发,深度探究缺乏内生动力的原因,提出激发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的对策措施,为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提供助力和保障。

关 键 词:脱贫攻坚;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精准扶贫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在贫困地区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并取得了重大突破,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他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交通条件、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提高,脱贫群众正朝着小康社会迈进。第三方评估调查显示:贫困户、脱贫户,90%以上的老百姓对脱贫攻坚的成效表示满意并认可。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区,同时也是深度贫困集中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經济基础薄弱、消费水平低、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自身发展能力弱,脱贫难度大。同时,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伴随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度贫困人员“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坐等政府救助的情况很普遍,尤其在部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弱,脱贫自信心不强等现象尤为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扶贫必须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脱贫要激发贫困人员的内生动力”。现在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阶段,距离2020年全面脱贫时间紧迫,后期脱贫工作难度更大,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员要实现脱贫目标,除了依靠政府牵头指导扶贫工作之外,还需要更新贫困户观念,强化自主脱贫意愿,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的内生动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现状及表现

(一)积极的方面:

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非常支持,对精准扶贫的政策非常关心;他们大多对党、政府、驻村干部有感恩之心,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他们绝大多数有摆脱贫困、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景;他们都认识并尊重扶贫工作干部,理解驻村干部工作的艰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对于有孩子读书的贫困家庭,家长对教育很支持,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现状;政府统一为贫困人员购买了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建档立卡户看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他们的健康医疗得到保障,对健康生活有了信心;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民族地区一大批贫困群众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变化,走上了脱贫富裕之路,并且带动身边的其他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越干越有劲头;还有部分贫困户能积极主动地响应政府的脱贫政策,成为这一地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二)消极的方面:

1.“等、靠、要、比、怨”依赖心理严重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对贫困户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大量优惠政策,得“红眼病”的群众越来越多,大量群众争当贫困户,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扶贫资金;自身缺乏发展动力,不寻找家庭优势发展产业,只想坐等政府补助、救济,认为自己未脱贫的原因是因为政府给的少,坐等政府带来更多的扶贫政策;对扶贫干部的工作还有一些怨言,还有部分困难群众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搞攀比,加重家庭负担和贫困程度。

2.“干部干、群众看”,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目前在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扶贫政策的驱动下,脱贫方式由原来的送钱送物的资助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的产业发展扶贫,这就需要贫困群众积极参与,但现实情况是扶贫成了政府和扶贫干部的事情,贫困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出现“干部积极干、群众坐等看”的情况。

3.“安于现状、缺乏信心”,部分深度贫困人员不思进取

这些贫困群众因为长期在贫困的环境中,对贫穷习以为常,他们只要解决温饱问题就好,思想上消极对待脱贫政策,缺乏行动,对待生活持听天由命的态度,有的贫困户因为因病、因残、因灾等原因陷入贫困,认为这是命,脱贫致富遥不可及,对脱贫缺乏信心。

4.“徘徊观望,推推动动”,抱着观望态度,止步不前

很多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抱着观望的态度,停滞不前,在面对新的产业扶贫政策时,因为不了解政策,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总想着等着别人做好了再投入。还有一些贫困群众认为国家要在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越到攻坚后期一定还有更多的好政策,多等等获得扶贫政策会更多更好。对扶贫工作的态度比较麻木,扶贫工作人员来一下就动一下,出现扶贫人员推着他们脱贫的情况。

5.“‘懒'字作怪,责任感缺失”,好吃懒做,缺乏社会、家庭责任

有一部分深度贫困人员把扶贫的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年纪轻轻好吃懒做,酗酒打牌,家庭一贫如洗,整日待在家中和村里,不愿通过劳动改变现状,有钱就宁可挥霍在吃喝上,也不拿来发展产业和改善家庭环境。有的贫困人员总想着“坐在墙底晒太阳,伸出手来要小康”,认为扶贫干部因为有任务,会无偿、大量的资助,扶贫干部会想尽办法使他脱贫。有的贫困户直接向驻村工作组、包村组干部要政策、要资金,等着政府直接兜底脱贫。

三、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条件限制,思想守旧,眼界短浅

集“山、少、偏、穷、特”于一体的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思想保守、眼界短浅,认知能力、工作技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外界的经济、思想、生活完全脱节。所生活的村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慢慢习惯于这种生活环境和状态,思想上也不希望生活发生太大的改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的认识、技术的运用、市场经济意识等方面严重缺乏,很难找得到脱贫致富的路子,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较弱。

(二)农村基层党建薄弱,部分驻村干部工作急躁

1.在笔者驻村的这个村党总支基本情况如下: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共有党员74人,女党员17名,占23%;党员占77%;少数民族党员70人,占95%;汉族党员4人,占5%;其中预备党员2人,党员最大年龄 83岁,最小年龄 22 岁,平均年龄52.6岁,高中学历以上党员不足10% 。通过了解其他几个村党员情况,发现农村党支部建设中也呈现出相同的问题:(1)农村党支部党员年龄呈现老龄化,吸收发展年轻党员缓慢;(2)少数民族党员比例高,女性党员数量少;(3)党员外出打工的比较多,流动党员难以跟踪管理;(4)党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村支书年纪在50岁以上,不会使用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当前广大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党建推进困难,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不足,党建工作薄弱。

2.在脱贫攻坚阶段,每个村委会都派驻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真负责,脱贫工作稳步推进,但是也有部分驻村干部对脱贫工作有急躁情绪,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说在工作方向上,只注重在容易出成绩的地方下功夫,注重物质、外在的帮扶,对贫困人员成效慢且看不到成效的精神动力方面的扶贫却很少下功夫。工作队员只会按部就班地参照政策办事,对特殊贫困户的扶贫工作未能做到因户施策。

(三)精神文化贫乏,受教育程度低

在走访过程,发现一些年纪较大(60岁以上)的困难群众只会本民族的语言,与外界交流不畅,与其座谈还需要有翻译才行;他们最远的地方就是到过县城,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信息传达靠人传递,内容集中在为村里人的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等等。正是因为信息的闭塞,深度贫困的民族村里生活单调,精神文化贫乏,喝酒、打牌、迷信活动相对盛行,对生活安全现状,进取心不够。当前在村里文盲还比较多,6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没有受过教育,不会说普通话,每个村的大学生(包括毕业的和在读的)还是个位数,驻村的这个地方5岁的小孩还在家里,因为村里没有幼儿园,只能到6岁才能到14公里之外的镇里去上寄宿制的学前班。所以,教育扶贫依然是这一地区的短板,急需政府解决。

(四)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广度不够,贫困人员对政策认识有偏差

贫困户自身文化水平低也给宣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很多新媒体宣传手段都用不了;调研发现,目前宣传脱贫攻坚的形式主要是:宣传栏、横幅、村广播、村民大会、还有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传达,但是由于贫困群众文化水平低,宣传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扶贫干部只注重扶贫政策面上的宣传,但是困难群众对这些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还是需要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甚至在理解上会有偏差。自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以来,各级政府对贫困户的帮扶政策不断变化、种类措施不断多样化。但是由于教育水平偏低这个客观原因,贫困人员对扶贫政策的认识理解程度很不充分,对享受的扶贫政策不清楚,造成扶贫政策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就是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广度不够。

由于小农保守意识,形成因循守旧的思想,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就会发生转变,严重束缚了勤劳致富思想观念的推广与传播。部分贫困人员错误的认识脱贫是政府的事情,自己等着就行了,扶贫干部才应该着急、努力;还有少数贫困人员对于给的扶贫政策还持一个观望、不信任的态度,认为越到后面的政策越好,自己不需要扶贫依然也过得挺好;部分贫困人员对国家“精准扶贫”精神和精髓没有正确认识到位,好逸恶劳,想法设法获得国家的扶贫帮助,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五)产业扶贫力度有待加强,产业激发贫困户积极性不够

调查发现,深度贫困地区积极地推进当地的产业扶贫工作,但是对产业扶贫缺乏创新,简单的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来推进,未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的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对产业扶贫的优惠措施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的补助和贴息贷款上,技术方面的扶贫措施很少,技术的培训比直接补贴更有价值,只有让贫困人员真正掌握了技术才能真脱贫、长期脱贫。另外,对产业扶贫的力度还不够,目前,扶贫重点在民房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产业投入较少;产业发展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农民为主体分散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主,但是以集体经济发展和企业股份合作为主导产业经济模式较少。在调查中发现在各乡镇成规模的企业很少,没有企业的带动,各种产业经济发展落后,与市场需求环节对接不紧密,没有形成订单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也有不少贫困户在政府扶持下积极参与到产业扶贫活动中,由于受制于自身知识、技能、资金、市场意识等方面的缺乏,当没有政府政策、资金扶持之后,产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自信心受挫、打击贫困户的积极性。

四、激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的对策措施

(一)改造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提升思想意识

1.贫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环境下生产生活,渐渐形成固化的贫困思维模式,只有改造他们的人居环境,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才有利于产生新的思路,萌发新的想法,激发新作为。改变居住环境,主要的方式是易地搬遷;另外一种就是就地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改造硬化、公共卫生清理、公共区域美化等,还包括每个贫困家庭的卫生、整洁等。动员每一位贫困人员用双手营造整洁、美丽的人居环境,这是就是催生内生动力和积极努力生活的开始。

2.由驻村干部负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既符合村情又可实施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鼓励“自强、诚信、感恩”的精神,杜绝懒惰、攀比、迷信等不良风气。

3.工作队深入群众当中,走村进户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交流,引导贫困群众思想转变,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必须把物质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教育和引导贫困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脱贫致富,激发贫困人员的自信心。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脱贫工作,使“党建+扶贫”双促双赢

民族地区基层党建急需加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既要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又要推进脱贫攻坚,将两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党建引领脱贫,使党建和脱贫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只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才能凝聚脱贫力量推进脱贫工作。一是提升基层党支部、党小组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吸纳有文化、有作为、有代表性的年轻人加入到党组织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战斗力。二是把驻村、驻组干部和村两委三支力量整合形成合力,创新工作方法,共同研究激发和提升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的措施,到各村交互交流、借鉴。三是党的干部要把思想工作做细做实,要有专人负责,责任到人,要确保贫困户不遗漏。四是开展好“三讲三评”活动,定期到各村开展活动,党员干部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让贫困人员对干部工作进行评分,以此来监督党员干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强化精神文化扶贫,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1.“扶贫先扶志”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可能会与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等有一定排斥现象,因此在充分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用当地民族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文化、扶贫工作相结合,形成贫困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如在各村群众会场所以广播、展板、民族歌舞等多种形式对身边的脱贫示范户、产业发展骨干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因地制宜在贫困村建设百姓舞台、宣传文化墙、民族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图画、精彩的表演来宣传、诠释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营造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自身勤劳苦干可以脱贫致富的浓厚氛围,通过精神文化扶贫落实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自信心。

2.“扶贫必扶智”是实现根本脱贫的重要手段,是直接可以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彻底拔掉“贫困根源”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教育扶贫力度的过程中,一要增强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等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支持力度,让这些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让中小学生能接受有质量的公平教育;二要注重对成年人、贫困人员、文盲群众的教育扶贫力度,通过教授简单的汉字、掌握简单的手机操作、强化双语教育、普及普通话;三是要为当地培育和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人才动力;四是加强思想意识的引导,让贫困群众知道,在脱贫的道路上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会用知识巧干;要教会他们掌握脱贫所需的相关技能,并将科学的智慧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劳动中;五要教育引导贫困人员主动了解外面信息,走出去就业,提升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四)做好宣传工作,使贫困人员能够真正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首先,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度,针对贫困户做到脱贫政策全覆盖、全了解、全明白、全运用,扶贫干部在宣传工作中,要创新工作方法,贴近贫困群众实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方法向贫困人员宣传党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加深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激发他们脱贫信心。其次,通过村民大会、政策咨询会、入户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向贫困群众宣传政府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及身边成功脱贫的典型案例。另外,构建脱贫榜样先进事迹宣讲大讲堂,树立脱贫先进模范,结合本村实际,开展脱贫真人真事宣讲会,并对他们进行嘉奖和大力宣传,让他们用自身脱贫经历刺激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去说服更多的贫困人员依靠自身双手脱贫致富。

(五)打造優势产业,激发贫困户积极性

1.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探索销售有保障的产业发展模式。民族地区产业的发展不只看规模和数量,还必须要看有没有解决贫困人口的增收问题,这是判断产业扶贫效果的重要标准,要保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需要政府协调运作,根据获取市场需求来发展优势产业,用增收来提高贫困群众积极性。

2.随着产业的发展,精准对接市场状况,建设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随着实体经济的扩大,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3.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与本地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相结合。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这样的思路打造产业链,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推进产业调整,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选择相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注重品牌意识,培育富有民族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推动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思路,优势选准脱贫产业,拓宽增收门路。在各村制定“一村一方案”,根据各村优势、自然条件、贫困人群规划集体产业。在制定“一户一策”脱贫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个贫困户的现有基础、生产能力、资源优势、资金投入和市场需求。干部要因户施策,坚持主要产业与多种产业经营相结合,近期脱贫产业与长期稳定脱贫产业相结合,真正实现技能实现眼前脱贫,又能可持续脱贫。

五、结束语

脱贫攻坚进入到了决战决胜阶段,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员脱贫不能只靠政府外力的推动,还必须要看到“扶智”、“扶志”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大资金、政策投入,改变民族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同时,也需要营造脱贫致富的良好氛围,培育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意识,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困难重重、任务艰巨,坚信在党和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的格局下,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不断提高深度贫困人员的内生动力,一定能够完成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也一定能巩固脱贫工作所取得的现有成果,实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户脱贫后,依靠自身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清.新疆南疆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以南疆A乡为例[J]. 克拉玛依学刊,2018,8(05):44-49.

[2] 何芳芳. 以扶志、扶智推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后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J]. 黑河学刊,2019(02):177-180.

[3] 任继忠.论增强贫困农民脱贫内生动力的措施[J].山西农经,2019(05):85+87.

[4] 万良杰. “心智模式”视角下激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3):114-121.

[5] 陈明星. 推进“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N]. 学习时报,2019-05-08(07).

[6]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 王超. 多举措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N]. 中国人口报,2019-05-09(03).

[7] 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组,李卿,邢鸿儒,裴紫宸. 让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关于河北省在精准扶贫中全力实施精神扶贫的调研与思考[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9):25-27.

猜你喜欢
内生深度贫困户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立人: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