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俭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77—01
数感指的是人们对数与数运算的感受、情感等,通过灵活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判断,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作教学的重点。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结合学生身邊的有趣、具体的事物,并通过开展观察、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促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用数来表示以及交流信息,初步形成良好的数感。虽然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各种素材创设相应的情境,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激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并认识周围的事物,鼓励他们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
以教学“1~5的认识”这部分的内容为例,笔者创设了“野生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自己去动物园或者公园的经历体验再次走进动物园,并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从现实世界中抽出一个数。紧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内或者是回忆在家里都见过哪些可以用“1~5”来表示个数的物品,并与同学交流。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摆出相应的学具等。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逐渐提升了数感。
二、在估算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估算,比如买菜、去银行存钱等都需要用到估算的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抓住每一个能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机会。同时,在计算时,教师也应不断地将解题过程创新,将学生的解题思路逐渐拓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套故事书一共有8本,每本22元,买这套故事书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这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计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让他们先估算并写下估算的答案,之后再列式计算。有了估算为基础,那么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也能很快发现自己计算是否出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实践操作中促进学生形成数感
教师应尽可能开展相关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最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一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计算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木棒、拨算珠等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达到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应以学生的认知角度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将抽象的数感逐渐内化为有型的认知,从而将数学知识不断内化到生活以及现实当中,让学生能真切地感悟,并形成良好的应用能力。
以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部分的内容为例,笔者提出了问题:“1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在这1分钟的时间内可以做什么?”在此之后,笔者分成了三个部分教学:第一个,分组认识: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两人的小组,互相记录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在此之后讨论在这1分钟之内你懂得了什么?第二个,自选活动。学生从口算、跳绳、写字等项目中选出一项自己喜欢的,并看一看自己1分钟内的成绩。第三个,再次讨论。你认为1分钟的时间是长还是短?你对1分钟的感受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此,学生在这些实践性的活动中也能深刻地体会1分钟的概念,从而了解“1”的内涵,并将对数的感觉以及生活融为一体,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意识比较直接的表现就是数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观察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这也为学生学好数学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