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关键词】 教师交流;教育均衡;政策;职业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27—01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不断投入,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硬件设施,各校配置相差无几,无论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几乎都是面貌一新。但是硬件条件改善后,城乡间、校际间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差异已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绊脚石”。近几年来,各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师交流实践和探索。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交流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促进教育的深度均衡,我们需要多方助力,共同提升教师交流的有序和高效。
一、多渠道引导,明晰政策导向,提升职业使命感
在安排教师交流的前期准备阶段,要引导教师进一步了解政策要求,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教育的实际需要,明确教师在促进教育均衡中的重要作用,组织教师代表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诊断性检查,引导大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家长座谈会,让教师亲身见证孩子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与向往;组织曾支教过的教师进行宣讲,让这些教师的真实经历引发大家的教育激情与使命感。
在安排教師交流的中期安排阶段,充分了解薄弱学校的实际需求,并确切掌握有交流愿望教师的专业特长,给每位教师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使双方供需平衡,达到交流效能最优化。
在安排教师交流的后期完善阶段,一方面要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结合,使交流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教师交流轮岗涉及到的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用管理、培养培训、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切实解决交流教师的实际问题,为教师交流工作保驾护航。
二、引导交流个体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职业激情和职业自信
当下每个教师都需要学习心理学,对于交流个体而言更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导自身的教育生活,积极投身交流队伍,体现教育人的使命和担当,投身教育是对“仁爱之心”的一种诠释,所以从报名交流那一刻起,就需要树立一种积极上进、迎难而上的职业激情。其次是职业自信,这也是很多交流个体的顾虑,担心到新环境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不被认可,或者说被质疑被疏远,交流教师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这种心态,抱着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态度开始新的教育生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他人分享,并在交流过程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尊重他人的意见,即使有新想法和思路,也要有技巧地与他人交流,逐步让他人接受,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专业优势。交流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并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要有入乡随俗的态度,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步适应新环境的生活。
三、双方学校积极接纳与支持,增强交流个体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双方学校如果对交流工作的认识不清晰、行动不到位,将交流工作简单地看作是多一个人、少一个人的问题的话,对于原学校来讲,短时间内少了一位教师,马上面临岗位重置问题,繁忙的工作常常会导致忽视对交流人员的关心。接收学校如果认为交流教师只是短期教学,对其专业能力等情况不很了解,不敢提出过高要求和期望,存在哪里缺人补哪里的工作倾向,容易出现专业不对口的任课安排。
鉴于以上情况,交流双方学校及交流教师需要深入交流沟通,原学校向对方学校介绍该教师的专业特长及优势,交流教师要充分表达自身的交流愿望,提出交流期间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主动询问交流学校的需求,深入思考自身能承担的任务等。接收学校要坦诚地表达本校的需求,力求寻求双方思想的融会点,重视情感激励,创设和谐氛围,帮助交流教师快速融入新环境,为交流教师营造工作氛围,力求短时间内让交流教师拥有归属感。接收学校要最大限度地为交流教师提供专业平台,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创造成功机会,切实关注教师的积极情绪和个性品质,对于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建议,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被欣赏、被认可的快乐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原学校要经常关心交流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适时探望了解情况。对于交流教师在新学校的工作要大力支持,让其发挥桥梁作用,提升交流教师的价值感。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