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
摘 要:篮球是一项在高中很受欢迎的运动。从几个方面简要谈了谈高中篮球教学的策略,包括借助篮球游戏,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抓住细节、规范学生各种篮球动作;注重力量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关键词:高中;篮球;游戏;细节;力量
篮球这项运动是在19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运动。篮球在高中校园中也是如此,从挤满了人的篮球场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项运动的受欢迎程度。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篮球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获得篮球上的进步呢?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和篮球运动的爱好者,对此还算有些心得。以下,笔者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高中的篮球教学。
一、借助篮球游戏,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对高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毕业后都不会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也不会靠篮球这项运动谋生,对于他们来说,篮球更多是一种爱好,或者锻炼身体的手段。所以在常规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无须像训练体育生、校篮球队队员那么严苛,而应该更多地倡导快乐篮球,使学生从篮球这项运动中获得乐趣并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或者使学生喜欢上这项体育运动。篮球游戏是实现快乐篮球的最主要的手段。简单的篮球游戏,无论对篮球基础好的学生,还是不好的学生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收获游戏快乐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磨炼。
例如,传球游戏,众人围成一圈(分开),选出一个人在中间捉球,站成一圈的某个人在空中抛篮球给对面的人(只能一次接到,不能弹到地上以后再接,否则算输),依次传球给任意方。中间的那个人负责来捉这个球,如果球被他碰到,那么传球的人就算输,换他继续上场捉球。这个游戏锻炼了学生传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仿效NBA全明星技巧赛这种具有娱乐性的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在一个有各种不同障碍物的场地内完成运球、传球和投篮等几个环节,用时最少者为冠军。以比赛和娱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实现快乐篮球的教学目的。
二、抓住细节、规范学生的各种篮球动作
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一个篮球动作都需要进行耐心的打磨。篮球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却包含着诸多的细节。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地给学生讲解、示范这些细节,以规范学生的各种篮球动作。
拿投篮动作来说,关于投篮手的持球,我们投篮时持球是用手指的指腹这个部位(finger pad)去控制球,手掌和球之间留有一条缝隙,尽量不要让手掌心碰到篮球。这样能减少手平移对球产生滑动从而失去对球的控制。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食指放在球的最中心位置,所以整个投篮过程中食指也成了在投篮时与球接触时间最长的手指。投篮出球时的慢动作(一般投篮出手首先是大拇指离开球,然后是小手指,再依次是无名指和中指,最后食指离开球)。因此,手在球上的位置就是:食指的角度与球垂直(可理解为与球上的黑色横线垂直),其他四指的位置则稍稍向右偏移一点(大概5°~10°),整个手在球上的方向是稍向右偏,但一定保证食指的垂直方向!
另外,手臂放平,肘部的位置与球筐垂直,持球后从正面看呈T型。辅助手不参与发力,只是引导投篮。出手时,确保食指指向篮筐的正中心,并且在球出手之后,尽量保持投篮姿势1秒左右的时间,以增加整个投篮动作的稳定性。在NBA中许多球员出手后都会保持出手姿势,比如科比、杜兰特等。投篮时的目标是篮筐前沿,眼睛要盯着篮筐的前沿看,尽量避免看球。理论上来说,投篮弧度越高(High arc shoot),命中率一般都会增加,这是因为篮筐暴露在球面前的面积增大了。在投篮时,我们的持球手稍稍平移一些距离(Open Window Shot),防止自己的视线被持球手干扰造成距离判断误差。另外,头部和身体肩膀都保持正对篮筐,不要歪斜。投篮时要屈膝,并且脚尖正对篮筐,两脚之间距离基本与肩同宽。投篮时手肘内收,锁住关节,以增加投篮的稳定性。在跳投时,一定注意是在身体上升的过程中出手,切勿在下降过程中出手,以避免投篮线路偏短。这些细节的东西一定要展示给学生。
三、注重力量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篮球是一项非常依靠身体天赋的运动,别人的腿部力量好,就更有可能摘得篮板,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跳起来投篮。“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就有着超乎常人的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他的罚球线起步扣篮直到今日依旧为人津津乐道。世界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黑人运动员,从这一点上也能够看出身体素质对篮球的重要性,因为黑人的身体素质无论从天赋,还是后天的努力都远远高于其他运动员。因此,在高中篮球教学中要注重力量方面的训练,一来能够提升学生篮球能力,二来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对于任何一名打篮球的人来说,基础力量是提供人体持续做功能力、爆发力、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前提与支撑因素。如果一名球员的基础力量不够深厚,在后续的各项素质发展中(爆发力、速度、灵敏)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与束缚。尤其是对于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和篮球初学者,基础力量训练尤为重要。我们将基础力量训练划分为:上肢力量、腰腹力量以及腿部力量。练习的方法与种类有很多。本文笔者主要给大家介绍两种常用的基础腿部力量练习,每一种练习的方法并不难,非常适合高中生。
第一种,负重半蹲。负重半蹲主要有两种方式:后蹲与前蹲。这两种方法主要的区别在于杠铃的位置不同:后蹲时,放在颈后斜方肌上方;前蹲时,将杠铃放在颈前三角肌上方。
杠铃片的重量建议在自身体重的30%~40%(不计算杠铃杆的重量)。比如一位70千克重的队员,左右安放各一個10千克的杠铃片进行初次的练习即可。每次训练可练习4~6组,每组8~12个,每组间歇时间:45~60 s。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前蹲还是后蹲,与健美、塑型不同的是,篮球基础力量训练要求在练习的过程中是保持匀速(中速)进行的,而不像健身的朋友是快起慢落,或者塑型的人是慢起慢落。
第二种,后退步走。在上一个练习的基础上,将原地的后跨步改为持续性的后退步走。难度也会因为速度的提升而有所增加。刚开始此练习时,每组走25米即可,3~4组;一段时间的训练过后,可将距离增加至46米左右,组数可变成5~6组。此练习可增加下肢的肌肉耐力与力量,有助于提高肌肉在长时间内持续发力的能力。有一个传统的思路需要做出改变,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基础力量训练,处于初级阶段的运动员尽量减少负重练习(在美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负荷重量也是受严格控制的)。整体性的自重性训练越来越受到国外体能训练师的青睐,毕竟保护好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首要的职责。
四、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众所周知,篮球是一项团队的运动,在正规的篮球比赛中,比赛的双方各有五名球员。这五名球员在场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别是控球后卫(也称组织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和中锋。这五名球员有的人主要负责得分,有的人主要负责组织进攻,有的人主要负责防守,这是根据他们的身体特征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角色和任务的划分。篮球场上讲究扬长避短,所以,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技术特点,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定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的长处得到最大的体现,在篮球场上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比如,對于身材比较高大的学生来说,就没有必要再让其进行过多的运球、投三分球的训练,而应该让他担任中锋的角色,做好一个中锋应该做的事情,多进行篮板下的技术训练,像抢篮板球、卡位、抛投等,增强其篮下终结能力;对于运球能力比较突出、有大局观的学生,可以按照组织后卫的角色对其进行训练,如胯下运球、背后传球、组织进攻等能力与技巧;对于投篮比较准的学生,可以让他做一个专门的投手,可以着重训练他的投篮能力,如三分球、中远跳投、底角投篮以及无球跑动、接球跳投能力等。而对于进攻能力、个人单兵作战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司职小前锋的位置,着重训练他的跳跃能力、上篮技巧、投篮能力等。总而言之,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不是单靠一个人就可以取胜的,需要团队协作,相互配合,每个人要各司其职,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技术特点,为其选择合适的定位,扬其长,避其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篮球场上散发自己的光芒。
五、通过篮球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有道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即使进行再多的训练,把篮球的各个方面的技巧练习得炉火纯青,但却从未真正到篮球场上与人进行实战对抗,这无异于纸上谈兵。实战对抗是将各种篮球技巧融会贯通、继续打磨的最佳途径。篮球教学进行到中后段时各种基本功学生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战对抗。
首先,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述一些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和一些安全防范意识,要告诫学生点到为止,禁止做篮球动作之外的容易伤害到自己和别人的动作。比赛的组织形式可以是3对3,或者是5对5,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组织形式。体育运动要充分考虑其公平性,学生中的篮球能力参差不齐,那些经常打篮球的男同学无疑能力要比其他学生出众得多,所以在分组的时候,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保证两队的实力不能有较大的出入,这样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才能使学生在享受到比赛带来的紧张感和乐趣。在比赛进行中,教师既要作为一裁判对比赛中的犯规行为做出裁判,还要作为双方的教练从旁指导。凡此种种,就能使实战对抗顺利进行。学生在对抗中既磨炼了技巧,发现了不足,还收获了比赛带来的乐趣,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合理安排篮球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篮球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珫.渗透快乐体育理念为高中篮球教学增值研究[J].成才之路,2017(19).
[2]胡金平.新课改下高中篮球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2013(5).
[3]徐超,王文静,闫鹏.谈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几点问题[J].体育教学,2006(2).
[4]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