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金黎
摘 要: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习作教学质量紧密相关。生活离不开作文,作文源于生活。习作教学脱离现实生活世界是当前习作教学难以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文章重点从命题、取材、指导等角度,阐述语文教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唤醒学生生活经验,以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写作教学;生活化;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41-02
寫作,融字、词、句、段、篇于一体,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于一体。学生习作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作文呈现选材雷同、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等现状。“生活化”写作,即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习作素材,表达真情实感,让“巧妇”摆脱写作中“无米之炊”的困境。
一、适切命题,唤醒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这不仅指出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命题”的关键性。因此,命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命题形式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唤醒其已有的经验,从而激发其写作的热情。
首先,命题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大部分学生喜欢“自由写作,自主命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出发,写作真正切中自己的表达需求。选择自己想写的、有话可写的内容来写,由此便于突破“写什么”的问题,促使学生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命题可以以更开放、灵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如“二选一”的形式、半命题的形式以及“根据话题自拟题目”的形式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都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表达需要灵活取材,写出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的文章来。
其次,命题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心理 与成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立足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切入,让学生更有表达的意愿。
再次,命题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土壤,生活中处处是写作的素材。而学生的的生活同样有别于成年人的生活,教师要善于走进和观察学生的生活。在作文命题前,想一想什么素材是学生可能经历过的,能写、会写的,利于学生表达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学生有时奋笔疾书,有时胸无点墨,命题的不同导致学生呈现的写作状态各异。因此作文命题务必要切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命中学生的表达需求,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贴近实际,灵活取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与生活紧密相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写作想象大于真实经历。其实,生活经历、活动体验,是学生最直接的写作素材,要培养学生树立写作来源生活意识,认识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才能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之炊”的困境。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将范围锁定在学生的生活中,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唤醒学生的经验,鼓励其自由表达,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生活味”。
首先,在生活中,总有令学生印象深刻的事情,不妨引导学生写下来,让他感知到生活中其实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写。如元宵节,有的同学回老家过节,有的同学去看花灯,有的同学随父母与亲朋好友相聚……有些同学能结合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来写,有些同学描述了节日热闹喜庆的场面,有些同学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喜爱。只要学生学会从自己经历的真实场景出发,就能抒写出真情实感。
其次,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接触了不同的教师和同学,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也是写作的素材。比如,开学是每个学生放假后要经历的第一件事,对于收作业、发新书、聊聊假期的趣事等,他们会有很多的观察和感受。如果教师能趁机引导学生观察并习作,学生也会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
再次,“六一”会演是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从一次次的排练到正式表演,发生了不少故事,学生经历了努力、期待、紧张等心理历程,肯定有很多的内容和感触可以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耳熟能详的事情来写,更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如果文中尽是虚假,那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活动,在生活中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写真事、抒真情。
三、捕捉契机,有效指导
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内部储存着许许多多的生活场景,它需要被激活。从写作心理过程看,作文就是用文字回忆、再现记忆中形象的途径。但是,每个人对同一生活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关键在于读者与作者对这一事物是否能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活动,瞄准学生感兴趣的点,亲身经历体验点,捕捉契机,进行有效指导。此时,学生的深刻印象和丰富的感受被调动起来了,想说的话最多,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一番梳理再下笔,更能写出好文从字顺、内容丰富的习作。
例如,教师偶然发现学生在寒假周记中多次写到春节放烟花炮的经历,显然这是学生体验过并感兴趣的活动,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缺乏对具体细节的精彩刻画。因此,教师当机立断,抓住这个契机,以“放烟花炮”为话题指导学生写作。一方面,教师抛出问题,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你为什么会放烟花炮?是怎么做的?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最后怎么样?”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回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梳理写作的思路。三个问题,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要求学生抓住经过写具体,使文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学生对习作的话题感兴趣,都高举着手争着回答,针对为什么玩烟花炮的问题,有的说:“看到别人玩很好玩,我也想玩。我玩的是一种名叫‘蝶舞飞扬的炮,点着后会像陀螺一样旋转起来,隔两秒会发出‘咻咻咻的声音;还有一种叫作‘母鸡下蛋的炮,点着后会喷出烟花,从鸡屁股下面冒出一个气球来,特别搞笑。”针对遇到什么困难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害怕不敢尝试。有的说老家的风大,怕打火机点燃的时候,风会把火往自己手上烧;有的说怕万一点着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扔,就在手上炸开了;还有的说,怕万一太紧张乱扔,扔到草堆里着火了。这些担心和害怕,不正是一系列真实又细腻的心理活动吗?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写作,写出的文章显得非常真实而有趣。针对怎么解决困难的问题,有一个学生说是在爸爸的鼓励下鼓起勇气。教师进一步追问:“爸爸怎么鼓励你的?你最后是怎么燃放烟花炮的?”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说详细、写具体。通过以上的指导,学生的回忆越来越清晰,想说想写的内容越来越多,便认为写作并不难。
因此,捕捉习作指导的契机很关键,将习作契机踩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写出来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巧妇”不再难于“无米之炊”。
四、批改赏评,激发兴趣
习作完善的根本之法就是修改,修改可以使习作“化腐朽为神奇”。再好的习作也需要修改,通过修改,才能纠正错别字、注意习作行款,启发二次创作,不断提升习作能力。在修改的同时,教师应多欣赏、多鼓励,少批评、少压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互相欣赏,具体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方面,教师应尊重习作,真诚点评。尊重学生的习作,体现在教师的认真批改中,教师的批改特别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学生的习作,尤其是初稿,教师认真批改,写上评语,是对学生的一种关注,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互动。面批是目前为止笔者认为最有效果的方式,但是也最为辛苦。所以,通常只能选择个别学生来面批。面批时,一边批改,一边启发他在一些不够具体的地方补白,然后让他改完后,再次进行二次批改,此时,针对学生的进步大力表扬,尤其是后进生,更要充分挖掘他的优点,多进行鼓励。最后,教师可以恭喜学生:“通过你一次次地修改,你的进步太大了,现在你的这篇作文已经很完美,没有什么好改了,恭喜你现在可以工工整整地誊抄下来了。”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的字数从少到多,描写从空洞到具体,语言从苍白到生动,作为教师也会情不自禁地为之高兴。而学生看着自己作文的变化,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成就感和自信。他在誊抄自己认真修改过的作文,也会表现得小心翼翼。在学生的心里,对写作升起一种神圣感和仪式感。而教师在修改学生的作文时,也是在了解学生的生活,为进一步指导作铺垫。
另一方面,学生应欣赏他人习作,与同学合作共评。一种方式是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学生中具有代表性、共性的作文,通过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共同修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重新修改习作。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大抵是相似的,通过合作共评的方式,引以促使学生共同唤起生活经验,丰富活动感受,写出来的文字愈来愈丰富,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细腻。通过合作共评完成的佳作,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另一种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批改。合作批改的初衷是让学生的习作有更多的读者,读者在作文上写上自己的评语表达对习作由衷的欣赏,留下诚恳的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而学生看到别人中肯的意见时,也会虚心改正,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就会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写作反映的是写作者的真实情感态度和生活。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在生活这个博大的素材库,解决学生习作无“米”的困境。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体验生活的真善美,珍视自己真实而独有的情感体验,写作回归到生活是写作者自我表达需要的本源。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任小琼.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J].课程与教学,2011(S1):76-77.
[3]周 昕.小学中年级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