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全球经济大融合为背景,结合人才市场缺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翻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首先分析了理工科院校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理工科院校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从改进课程设置、优化创新课堂模式、编写校本教材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方面提出理工科院校翻译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理工科院校; 翻译人才
【作者简介】杜丽华(1978.9-),女,山东诸城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副教授,语言学硕士,从事语言教学等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英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与对外合作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长久以来高校的翻译教学侧重于学术训练,而翻译市场则需要既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出现断层。因此,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具有专业优势的理工科院校。
二、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市场需求。 当今世界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这就呼吁高校培养“懂技术、能翻译”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仅仅依赖外语类专业培养合格翻译人才在短时期内难以满足数量的要求,因此加强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翻译教学与培训是填补专业化翻译人才空缺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2.大学生个人需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理工科学生担负着传输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的艰巨任务。因此,无论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或是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都需要有较强的翻译技能,需要能够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并用英文撰写摘要或文章。可以说,精通专业并具有较强语言能力是当今时代对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课程需求。教育部2007年7月正式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较高要求)对于翻译能力的要求为:“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可见,翻译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相较于其他四项技能,更能体现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1.翻译课时少,缺少专门教材。大学英语课程是理工科高校必修基础课程,每周3-4学时,但是翻译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几乎没有专门的翻译课。课堂上所涉及的翻译教学多是为了加强对本单元的词语、句型和语法的练习而设计的短语和句子翻译。2013年12月之后,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需要,教材中相应地增设了段落翻译练习,但仍以语言知识掌握检测为主,翻译的篇章理解和表达能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此外,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却没有专门的翻译教材,缺乏翻译理论、策略及方法的系统介绍。
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理工科院校中承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多为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背景,几乎没有职业化翻译实践和实训经历。此外,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讲解词汇、句型与语法,缺乏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授。翻译材料内容多为文化、社会生活等人文类,理工类专业的材料很少涉及。翻译教学多沦为词汇讲解,语法分析,最后给出参考译文了事。由此可见,传统的翻译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和就业市场的社会期待。
3. 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较弱。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英语尤其是他们的弱势学科。大部分学生英语词汇量小,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时无法看懂关键词;语法基础差,难以把握复杂句型,造成翻译中的滥译硬译;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不了语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意义,导致误译。此外,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指导,整体翻译能力较低。
四、翻译教学改革建议
1.改进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和外语类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在生源、师资、办学规模和条件等方面不占优势。因此,结合院校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即采用所谓的“校本位”的课程模式可以使理工科院校的翻译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转变观念,改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翻译人才的紧迫需求。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学习持续两个学年,4个学期。根据各理工科高校生源实际情况,可实施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结合。时间分配上,可采纳“1+3”“2+2”“3+1”等不同模式。生源质量及英语入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高校可选择“1+3”或“2+2”模式,“1+3”即第1学期开设英语通识教育,第2至第4学期开设翻译、口语、跨文化等课程。生源质量及英语入学水平中等的理工科高校可采用“2+2”模式,即第1至第2学期开设英语通识教育,第3至第4学期开设翻译等专门用途课程。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理工科高校可以选择“3+1”模式,即前三学期开设通识教育课,第4学期开设专门用途课程。
2.优化创新课堂模式。
(1)“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对翻译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学方法老旧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翻译兴趣。因此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必须转变,教和学的传统观念也必须转变。翻译课堂应由原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协助学生学习翻译,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要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翻译。
(2)模拟式教学。模拟教学法是指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翻译交际语境的重要性,模拟一个翻译语言交际环境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可以分别充当翻译任务发起者、委托人、译者等,模拟真实的语境, 完成情景式的翻译任务。让学生不仅参与了翻译实践,也参与了翻译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和常见的翻译技巧。
(3)课外拓展模式。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课外作业作为翻译课的补充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作业的布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其次,理工科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坊、翻译公司等,把课堂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在这样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翻译教学实效。
3.编写校本教材。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指导,理工科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翻译教师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校本翻译教材。首先,教材应注意语言基础训练与实用技能培养并重。其次,内容选择上要注重真实性、趣味性。最后,根据各自院校学科专业,增加专业翻译内容。这部分内容选择不能专业性太强,应该选择专业基础知识。教材编写的指导方针是既能体现翻译教学新理念和技巧,又能结合校本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是影响翻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承担翻译教学任务,教师们必须加强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学习和研究,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翻译教学能力。学校方面也应该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访学、进修等。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双方面努力来强化翻译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结论
中外科学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 市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具有专业背景的翻译人才培养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因此,增强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翻译教学势在必行。但是目前理工科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剖析问题根源,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改进课程设置,优化创新课堂模式,编写校本教材,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逐步加强学生的翻译技能,切实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英語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升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与市场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班光语.从工科类学生的就业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2012,(4):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