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尖兵”

2019-12-23 01:23朱超后亚萍梅国建
中国铁路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尖兵接触网供电

朱超 后亚萍 梅国建

天空湛蓝如洗,山间花香馥郁。

蜿蜒于云贵高原莽莽群山中的铁路线6米高空,一群身着“黄马褂”的人顶着烈日,在离地6米且上下左右晃动的“银丝线”上检修接触网供电设备,他们轻盈的身影凌空翩翩起舞。这就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供电段接触网工代云华和他的徒弟们。

2019年1月13日,代云华和徒弟们在中宣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举办的2018年度“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通过电视屏幕,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铁路接触网工“高空作业”的模拟场景。

作为铁路供电系统的“尖兵”,代云华当选2018年度“最美铁路人”“新时代铁路榜样”。18年来,他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铁路工匠”“全路首席技师”“云岭首席技师”“云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众多沉甸甸的荣誉,拥有“金牌接触网工”“金牌教员”等多重身份,是同事心中赫赫有名的接触网技术大拿,被大伙儿称为“兵王”。

6米高空显身手:

“尖兵”就要冲得上,打得赢

铁路线上空的接触网,由一根根网杆,中间用导线连接,形成一条银色的“空中走廊”,机车受电弓通过这条“空中走廊”牵引列车奔向远方。接触网工的工作,就是在这6米多高的导线上检修各种供电设备。

在“6米高度,毫厘安全”的银线之上,代云华犹如一个舞者,翩翩起舞、挥洒自如。1分钟剪断50次8号铁线,1分半钟制作1副吊弦,3分钟制作1个回头,25秒上下接触网杆一次……

18年来,代云华参加20多项重点施工和近百次急难险重任务,发现重大设备缺陷520多个、解决作业难题300多个,避免各类事故隐患130多件。他参加施工、检修的9800多条公里接触网设备从未发生过故障,合格率达100%。他创造的多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身怀绝技,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代云华始终冲锋在前,以精湛的业务技能优质高效完成一个接一个重任。

2008年,受一次地震的影响,成昆线新江站2道3个跨距的接触网被落石击中掉落地面,吊弦拉断、松脱40多根,多处定位偏斜,供电系统瘫痪。接到险情后,代云华和同事从元谋站迅速赶到新江站,并主动冲在最前面,仅用88分钟就抢通供电线路,确保了震后第一趟抢险救灾列车顺利开行。

敢干、能干、巧干,他的“尖兵”特性,还体现在大型集中修中。2007年10月,昆明供电段在元谋供电车间实施以车间为单位的接触网集中修改革试点。作为作业组长的代云华每天召集小组成员开会,细致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研究提高作业效率的办法,成了“领跑队”。年底,元谋供电车间高质量完成设备检修任务,还实现“零故障”“零隐患”的目标,为设备修制改革在全局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而在集中修期间,80分钟“天窗”时间里,代云华带领作业组拆除50根旧吊弦、安装60根新吊弦、调整10个跨距导高……这是一个全新的作业纪录。

用标准保安全是代云华常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他把“标准”这两个字深深地装在了心里。

代云华对标准的执着追求,有时候苛刻得毫厘不差。青年职工杨青山对代云华追求毫厘不差的印象十分深刻。接触网安装分相作业是高精尖的技术活,标准参数多,作业程序繁杂,高低误差不超过2毫米。有一次,代云华带着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青山安装分相。为了锻炼他的业务技能,代云华让他独立安装分相。作业完成后,代云华拿着游标卡尺检测,发现超出标准范围5毫米。代云华板起了脸,迅速调整不达标分相,此时离“天窗”结束还有10分钟,一般人装一侧分相至少得15分钟,时间十分紧迫。不出5分钟,代云华用灵巧的手法和作业技巧快速装好分相,调整的高速分相重新上线,用水平尺一量,误差为零。

精准到毫厘不差,代云华是咋做到的?代云华说:“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作业前准备充分一点,再把标准装在心里。”

“尖兵”炼成记:淬火成钢

空中“尖兵”是怎样炼成的?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背后,是他6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千锤百炼和淬火成钢的艰辛历练。

2002年,昆明供电段举行职工技能竞赛,刚参加工作两年的代云华作为参赛选手,只负责在地面推梯车,这次比赛,代云华和队友们成绩不理想,没有拿到名次,他心里非常难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接触网检修的“最强者”。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他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合格的接触网工。

2000年7月,代云华从贵阳铁路司机学校毕业,揣着一纸通知书分配到昆明供电段工作,开始了他接触网工的“网上生活”。

每次分工,班长都只让他做些辅助性的工作,他只能给老师傅打打下手,做做防护员、递递扳手、背背工具包什么的。当时就连递工具这个动作,都跟不上老职工的速度。甚至有一次干活,他因为心急,想着要快点把活干完,用大绳吊着接触网悬瓶快速往上拉,刚拉一半,悬瓶就从空中摔落,被工长狠狠地骂了一顿。

一个人的成长,总会在关键的时候遇到关键的人。欧超和洪卫,就是代云华入职后遇到的关鍵人。

欧超、洪卫同样毕业于贵阳铁路司机学校,欧超早代云华两年毕业,是代云华的第一个作业小组长。洪卫早他一年毕业,当时也是工区里的业务尖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又是同门师兄弟,工作、学习、生活都在一起,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代云华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他们俩人请教,他们俩人也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

代云华不仅爱问,也爱练。只要一有空,代云华就练习爬杆上网,制作吊弦、回头。当时的天窗点时间比较短,每次只有三四十分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动作必须要快、要抢时间。为了提高速度,他反复练习,反复琢磨,有时为了提高几秒,他一遍遍练习,一遍不行就10遍,10遍不行就100遍,总是把重复的事情做到极致。

如果说欧超、洪卫是教会代云华“能吃苦”的人,那么陈坤就是那个让他“会干活儿”的人。

代云华工作半年后,陈坤从别的工区调到元谋工区当工长。俩人虽然没有签过师徒合同,但代云华至今心里都认定,他是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师父陈坤说:“代云华不仅比别人刻苦,也很有悟性。”

代云华的悟性,体现在一个个细节里。有一次,代云华和其他几名同事进行承力索断线接头制作训练,训练过程中很随意,工具材料乱丢、承力索散股、大绳和手扳葫芦链子搅在一起……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

训练结束后,代云华就想,用这么长的时间才完成这个项目,问题出在哪里?细节!

他找到师父陈坤,向他建议:“师父,我们用这么长的时间才完成这个训练项目,能不能流水线作业?”

“流水线作业?你说说看。”

“把这个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作业环节,把作业人员都编上号,每个人只干一件事,这种流水线作业既不会慌乱,又节省时间”。

说干就干,在随后的训练中,代云华和其他同事每个人编上了号,作业过程中,每个人只做一件事,螺栓螺母、工具材料放在什么地方顺手好拿,怎么与团队协调配合发挥作用,几乎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了。训练到最后,他们用了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整个作业过程,很完美。

這件事,让陈坤对代云华刮目相看。

一名接触网工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代云华认为,细节决定成败,那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在那段日子里,代云华的日常就一个字——练。白天练、晚上练、上班练、下班练。为了练体能,他每天要做100个俯卧撑、100个蛙跳,并且坚持至今。练吊弦制作、练立事故小铁塔、练断线接头,练爬杆上网……一练就是几个月。一直练到一分钟剪断50次铁线,1分半钟制作一副吊弦,3分钟制作一个回头,25秒上下接触网杆一次……他把每一项业务技能都练到了极致。

练就一个字,那是对事业之敬,对术业之敬。一个个数字,是无数汗水的累积,是技艺的磨练。

6个月的培训结束后,2005年11月,代云华6人参加段上的技术比赛。这一次,代云华终于以主角的身份登上梯车参加比赛,取得了个人第二名、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引起了全段接触网工的注目。

2010年,是代云华最“苦”的一年,是代云华人生最难忘的一年,也是代云华成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昆明供电段接触网检修车间成立,他被调到检修车间工作。这一年被称为“特种兵”“飞虎队”的“尖兵特训班”成立,表现突出的代云华被抽调成为“尖兵特训班”的首批学员之一。

要说对代云华影响最大的人,除了欧超、洪卫、陈坤,罗崇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说起成立接触网“尖兵特训班”的初衷,罗崇文说:“自古以来,雄师百万,精兵十万。”他把车间的业务骨干集中起来,打造一支“特种部队”,让他们成为接触网检修骨干中的骨干,精英中的精英,只要管内哪里需要抢修、哪里有大型施工,“特种部队”就投放到哪里,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百炼成钢,“特种部队”的训练是艰苦的,却也是最能锻炼人的意志的。那段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堪称“魔鬼训练”。

每天早晨6时,一天的“噩梦”就从体能训练开始了。“开胃菜”是每个人穿戴全身式安全带、身背6公斤工具全副武装晨跑5公里,然后是蛙跳、俯卧撑、仰卧起坐……一直达到人的极限为止。站军姿、练队列,轮流喊口令,训练的是精气神与团队精神。

除了每天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外,吊弦、回头制作、爬杆上网、小铁塔起立……一名优秀接触网工具备的业务技能,他们一样不落的逐项训练,而且每一步安装工艺、每一个作业环节、每一项安全措施他们都要进行成百上千次锤炼,直到“完美”为止。

在特训班的日子,代云华练得很苦。今天手上起了血泡,挑破;明天血泡底下再起了血泡,再挑破;后天血泡直接在工作时不小心挤破,钻心地疼。时间久了,长血泡的位置变成了老茧……代云华最不愿向外人展示的就是他那一双手,粗糙苍老,不像一个30多岁人的手。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摸索新方法,代云华一天天、一遍遍练着,从无怨言。

2011年9月,在全国铁道行业第三届职工技能大赛选拔赛上,代云华的团队包揽前8名,获得参赛资格。同年11月12日至15日,代云华和5名“战友”一起,代表昆明局集团公司参加决赛,荣获团体第5名,代云华荣获个人第5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是昆明局集团公司此类比赛的最好成绩,代云华成为昆明局集团公司接触网检修的最强者。

倾囊相授育桃李:

“尖兵”教官带出“尖兵团队

大家强才是真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团队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从2009年起,代云华开始带徒弟,同时担任接触网专业新入路大学生、退伍军人的教官,负责业务技能强化培训。他要打造一个“尖兵团队”!

说起张艳华这个女徒弟,代云华非常骄傲,是他手把手把她带了出来,让她破茧成蝶,在6米多高的接触网上展翅翱翔。

8月的一天,春城昆明刚下过一场雨。昆明供电段实作训练场上,代云华带着徒弟们正进行着接触网爬杆走网训练。

爬杆走网,这是一名接触网工最基本的业务技能,可这个项目对于刚入路不久的张艳华来说,却比登天还难。恐惧、恐高、双手没有力气、两条腿在抖……边爬还边大声尖叫,站在电杆上直接哭了起来,引得下面的学员大笑。

代云华板起面孔,黑着脸说:“训练场不相信眼泪,你就是一只乌龟,再怎么也要爬到杆顶,走到对面的电杆。”

张艳华调整心态,深深吸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像蜗牛一样挪动着,几分钟过去,她终于走完50米,到达另外一端,下到地面的时候,她已经满头大汗,浑身湿透,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全身酸痛。

有了第一次经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张艳华慢慢克服心理压力,一次又一次地爬上爬下,反复训练。

怎样才能把像张艳华这样的徒弟们从“菜鸟”变成“飞鸟”,代云华下起了苦功夫,他当起了“铁面教官”。

每天,代云华就带着徒弟们早上跑步强体能,白天实作练技能,晚上加压背规章,达不到标准,就逼着大家去练。有时候亦师亦友,有時候毫不留情。

那段时间,徒弟们压力非常大,面对的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脑子还不能停下来,最要命的是,只要一个学员出错,就要连累大伙儿一起受罚,这种压力让很多学员受不了,张艳华和其他几个女徒弟更是忍不住哭了好几回。

代云华认为,接触网工是高危工种,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危险,不严可不行。严,为的是让这些徒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接触网工。代云华知道,高强度的训练让徒弟们有怨言,特别是张艳华等几个女徒弟,但不能因为是女孩子就降低标准。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艳华的业务技能大有长进,长达半年的全封闭训练,张艳华掌握了接触网工的基本技能,一分钟剪断铁线40次,制作一副吊弦2分钟,制作一个回头4分钟,爬电杆上下一次30秒……不仅成了培训班上的佼佼者,也成了一名合格的接触网工。

柔弱女孩张艳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她也成为昆明供电段乃至全路第一批女接触网工,被称为“网上蝴蝶”。后来,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她还当选“全国最美青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9年多时间,代云华带了一批又一批学员,教出一个又一个像他一样有点“倔”的徒弟。这些徒弟中,代云华对带出的“全路技术能手”张晓平印象最深。

1992年出生的张晓平,来自于神秘的藏乡香格里拉,有着大学生、90后、藏族等多个标签,生性好动、魁梧、协调性好的张晓平一致被公认为是天生干接触网的好料。

有一次,代云华带着徒弟们练习“悬空落锚”,这项作业在接触网专业是出了名的高难度,作业人员没有任何支撑点,两只脚倒挂在6米多高的接触网上,靠身上系带的安全带和两只脚交叉来固定着力,不仅要做好“倒挂金钩”,还要用两只手和腰部一起发力拉动葫芦,固定锚段。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需要充沛的体能、娴熟的技能,更要克服心理恐惧。

这是特殊情况下完成故障抢修最有效但也最难的技能,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力量,这也是接触网工技能水平迈上新台阶的最大挑战。

一开始,和大多数的学员一样,张晓平爬上杆完成倒挂这一个动作后,后背朝着地,满脸涨得通红,一只手始终紧紧抓住导线,怎么也不敢松手,根本没法进行接下来的作业。

一直在下面盯着的代云华着急起来,一遍遍强调作业要领,眼看着还是不管用,代云华对着张晓平大声喊道:“你看看自己,真到家了,一个大男人畏首畏尾的,像这样子还怎么干活?”

或许是伤了自尊,张晓平顺着杆悻悻地下来,扯下身上的安全带甩给了代云华。

代云华当时一愣,不知道该说什么。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代云华二话没说,穿上安全带,登杆、上网、倒挂、拉葫芦,一系列动作顺畅有力、一气呵成,让包括张晓平在内的学员们都傻了眼,也服了气。

那一天,代云华上下杆30多次,悬空倒挂了近4个小时,裤子磨出了一个个破洞,手掌也磨出了血,所有学员被他的精神感动了。

第二天,代云华就自创了新招式:让徒弟们在单杠上练“倒挂金钩”,在地面上练习拉葫芦、蛙跳、俯卧撑,还要背着10多公斤的装备负重跑。他把“悬空落锚”这个项目变成了分解动作。

随后几天,代云华让徒弟们一个一个爬杆上网,继续加练,直到这个项目大家都能独立完成为止。

打那以后,碰到天大的困难,张晓平都不再退缩,训练也更加刻苦了,靠着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积累,一天一天进步,2018年代表昆明局集团公司参加全国铁道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个人第十七名、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荣获了“全路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代云华把自己所学全部倾囊相授,多年来,他先后培训出了3名全路技术能手、1名云南省技术状元、4名集团公司技术标兵、近20名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带出的600多名学员已扎根于昆明局集团公司供电系统的各个领域,90%成了业务骨干,40%走上管理岗位,50多人成了工班长、技术员、车间主任。

匠心独运结硕果:

从“技能尖兵”到“研发尖兵”

在昆明供电段有一间用代云华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并不起眼的工作室看似普通却并不简单,因为它是云南铁路首个获得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命名授牌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涵盖了来自供电专业生产一线的生产尖兵、技术负责人、攻关能手。

自2014年“代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先后开展技术革新2项、技术攻关数十项、工具改装20多项,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成果荣获表彰并在全路供电系统推广使用。这些服务于生产一线、作业现场的技术革新成果,大大压缩了接触网检修时间和材料成本,减轻了职工的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接触网的众多故障中,接触线断线较为常见。以往电气化铁路断线恢复抢修时,都是把断头拉紧再人工做接头,不仅耗时长,受个人业务技能影响因素大,而且工艺质量难以保证。在抢时间和重工艺的双重要求下,接头线夹安装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昆明供电段也曾组织几名一线干部职工进行了攻关,制作了简易接触线接头制作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有时间,代云华就静下心来琢磨。他发现,这个简易接触线接头制作器满足了一个型号的接头线夹,就满足不了另外一个型号的接头线夹,似乎陷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死循环之中。

一时半会儿理不出头绪的代云华又回到了工作室,决定从两种不同线夹的结构开始找思路,通过反复琢磨,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加装一个可调整间距的手把,不就同时可以适用不同型号的线夹了吗?

他立即召集工作室人员进行研讨,当他提出思路想法后,经过讨论,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大伙儿说干就干,很快,新改装的接头制作器制作完成了。

一项发明管不管用,现场说了算。代云华带着接头制作器,下车间、进班组、到现场不断实践,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不断优化,改良版的接触线接头制作器最终成型,在昆明供电段推广使用,解决了质量和速度兼顾同步的问题,使得接触网断线接头处理抢修时间减少了一半,质量不受抢修人员个人业务能力影响,更容易达到标准,受到了干部职工的点赞和追捧。后来,这项成果在全路多家供电段推广使用。

代云华创造了很多这样的小发明,虽然谈不上什么高科技,但非常实用,深受职工欢迎。

检修接触网不仅需要速度快,更要求精度要准,让测量更加精准的“神器”,吊弦测距仪也因此应运而生。

在接触网大规模更新改造或新建时,要求将吊弦均匀分布在两根接触网杆的跨距内。以往,通常采取一个人爬到支柱定位点,将皮尺一端固定,另一组4人负责推梯车,1到2人在移动的梯车上拉着皮尺测量并在接触线上作标示,因测量结果跟测量时皮尺的松紧程度有关,所以不仅误差大、效率低,而且频繁登高收放皮尺也危险,颇费周折。

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测吊弦间距?

“一定要想办法改进测量方法!”念头一起,代云华大师工作室热闹起来,他和他的团队成员查资料、做模型、安配件,带着大家做輪子、配测尺,反复试验,经过两个月摸索实践,设计制作了一个依据轮周长计算法原理,滚动一周为1米的“接触网吊弦测距仪”。

凭借着这款“神器”,遇到需要新布置安装吊弦时,只要一个人在地面轻松一推,记住小车轮子滚动圈数就行,比起老办法,减少了2个作业步骤、至少节省了5人以上,作业效率提高了2倍,省人省时省力更省心,而且数据更精准。这款“神器”拿到现场一用,大伙都爱不释手,竖起大拇指。

自此以后,代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发明一发不可收。先后研发出了“接触网张力补偿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高铁支撑定位装置预配托架”“止动垫片综合锤”“整体吊弦线夹安装工具”等技术革新成果和简单实用的工具。

最让代云华骄傲的是,工作室研发的“预绞式冗余耐张线夹”,有效解决了盘西线、水红线GLZC-120型承力索落锚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延续了该类承力索的使用寿命,节约更换线索产生费用约1504万元,能保证承力索继续运行10年以上,按承力索30年大修周期来算,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2016年9月,“预绞式冗余耐张线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成功,获得实用型专利授权。

岗位就是舞台,登高才能望远。一首小诗,道出了代云华和230万铁路人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征程上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6米高度、毫厘安全”

紫铜的长藤上,扳手和螺丝

闪耀一种信仰的光芒

代云华说,劳动是花朵,也是果实

晨曦中,把阳光般的信念一扣一扣拧紧

月色下,将汗水洒向钢轨、石砟和路基

星辉之下,钢轨之上

天空中的劳动者同样脚踏实地

我看见源源不断的力量

正从你们张开的虎口,出发——

猜你喜欢
尖兵接触网供电
陆航尖兵,GO!
为开通打下基础!这条国际铁路完成接触网平推验收
战洪魔保供电
“空降尖兵”BMD-3
接触网设备“运、检、修”分离改革的探讨
越过尖兵看尖兵
深蓝尖兵
高速铁路接触网研究进展
接触网避雷器接地系统分析
2050年澳大利亚或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