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12-23 06:58燕,魏
关键词:科技型生态圈苏州

钱 燕,魏 伟

(苏州科技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创新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需要政策、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支撑,其中促进科技型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金融资本支持不可或缺。科技金融作为一种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方式,成为国家、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中国历经40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2015年在上海举行的“科技金融高峰论坛”上,“科技金融生态圈”概念被提出,表明中国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从自发性结合向系统的生态型配置演进。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强调,要“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对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提出更高的要求。

2009年,苏州市出台《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拉开了苏州科技金融快速发展的序幕,为苏州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2018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苏州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从系统生态的角度谋划科技金融发展,使系统内各方参与主体协调共进,以科技金融的力量更好地加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当前苏州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科技金融作为创新资源配置的核心,为科创企业提供的金融资本是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是否能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2]近年来,科技金融相关问题在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受到高度关注。有学者研究了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运行效果。例如:张明喜等探索了上海科技金融发展在制度设计、市场培育、产品与服务创新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成效[3];武志伟等研究了江苏省13个省辖市科技金融政策的有效性[4];卢亚娟等理论分析了科技金融具有集聚效应,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功能的金融活动对科技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差异性[5];张玉喜等通过分析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构建了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6];叶莉等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科技金融对创新活动的支持效率[7]。学者们的研究奠定了科技金融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了科技金融的实际发展。

1998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将生态学思想引入金融领域,提出“金融生态环境”概念,扩展了以金融机构和市场为主体的研究视域,将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纳入金融生态圈研究范围。科技金融生态圈的构建成为科技金融实践中受关注的新课题。少数学者开始从生态系统角度研究科技金融。例如:张华基于生态系统视角,构建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研究该系统的运行机理[8];张海军等以湖北省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现状为例,从理论层面分析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和对策[9]。

赵昌文指出,科技金融主体主要包括科技金融需求主体——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供给主体——政府机构、科技贷款机构、科技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和科技担保机构等,还包括为促成科技金融供需双方交易的科技金融中介。[10]基于此,笔者认为科技金融的各方参与主体及其在投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有机组成了科技金融生态圈,资金、信息和技术在主体之间的流动与循环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见图1)。

图1 科技金融生态圈

二、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发展现状

苏州市政府对科技金融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加之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厚实的金融基础,苏州一直被视为科技金融的高地。

(一)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政策支持是科技金融生态的重要一环。研发活动风险性较高,投入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企业流动性资金短缺和资本压力;同时,研发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企业进行研发可能存在私有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非均衡。这些因素降低了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创新活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弥补市场失灵。[11]

近年来,苏州市政府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截至2018年底,苏州市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见表1)中直接涉及科技金融的有近30项。这些科技金融政策从创业投资发展、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信贷补偿、科技保险、股权融资平台等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创投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汇聚资本力量,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也为苏州科技生态金融圈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苏州市科技金融政策一览

(二)科技金融供需双方不断壮大

科技金融生态圈包含科技金融供需双方。资金供给方包括政府、科技贷款机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机构多元供给主体。政府在系统中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如科技信贷、科技保险、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则是调剂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最大程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交通银行牵头打造的银行、政府、创投、担保、保险、科技服务中介“六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模式,以及人保“投保贷联动”基金等,将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汇聚起来,并创设创新型科技金融产品,打造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成为苏州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的一大特色,为苏州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科技金融主要作用于科技型企业及科技产业。[12]苏州产业基础良好,科技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苏州加快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构建了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上市培育企业、瞪羚企业、高成长创新企业组成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和集群。金字塔结构的培育体系为苏州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见图2)。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来看,截至2018年底,苏州已达5400多家;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板的科创板中,苏州有3家企业上榜,以跻身全国前三的上市企业数量使“北上苏”成为目前科创板的头部力量。

图2 苏州科技型企业分类

(三)科技金融总量逐步提高

科技金融资金来自政府、银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机构等不同部门。政府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创新奖励等形式对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支持,弥补市场自发调节下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苏州市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形式多样[13],2011—2017年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2)。

科技型企业在融资上存在“麦泽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政府引导基金是优化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14]苏州市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科技贷款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科技金融产品,提高“轻资产、缺抵押”的科技型企业贷款可得性,推动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苏州科贷通产品经历了1.0版本、2.0版本,从2014年起进入3.0版本,由最初单一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发展成为覆盖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企业类型的科技金融系列产品;其规模也呈快速增长趋势(见表2),占到全省科技信贷总规模的50%。此外,在商业银行面向科创型企业难以实施基准利率的背景下,科技贷款贴息显著降低了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成本。截至2018年底,苏州市科技贷款贴息规模接近1.6亿元,为每家获得后补贴政策支持的企业平均减少利息支出20%左右。

除了科贷通产品,苏州各类商业银行针对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不断创新自身产品体系,优化完善客户准入、授信标准和审批流程,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科技小贷公司是科技贷款市场的重要补充,填补了科技银行贷款难以覆盖的空白地带。

资本市场方面,截至2018年底,苏州市有超过110家企业登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剔除属于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公司,2017年末苏州科技型企业的总市值约为6377亿元,与2015年底相比有所回落(见表2)。苏州有17家公司登陆新三板,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苏州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在2019年7月22日开板的科创板中,苏州的华兴源创、天准科技和瀚川智能等3家公司首批上市,登陆科创板成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器。

创业投资起源于美国,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核心力量,在科技金融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15]苏州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较为活跃,不断壮大的风险投资市场成为苏州科技金融市场的显著特色,风险投资注册资本规模逐年上升(见表2),科创板上市的3家苏州企业均有风险投资活动的身影。

(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科技金融生态圈中,服务体系包括孵化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众创空间,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16]目前,苏州已搭建线上线下、功能日渐优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为科技创新助力。线上,依托苏州科技金融超市,政府、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联合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线下,科技金融服务中介体系较为齐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业载体与科技金融相链接,科技金融赋予孵化器信贷服务、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孵化器的多功能化运行为提升科技金融配置效率提供新的途径;专业评估机构、咨询服务机构、法律事务所等评估咨询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提供评价服务。

表2 2011—2017年苏州市科技金融不同主体总量

注:科技贷款为历年科贷通数据,科技资本市场以当年年末苏州市科技型企业股票市值计

三、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与科技创新实证分析

科技金融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科技创新,定量分析能较为准确地研判苏州科技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效果及影响程度。灰度系统理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比较数据几何关系得到关联程度。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要求的数据点少,数据分布无需具备线性或者正态特征。因此,笔者采用灰色关联系数法进行实证分析。

假定Yj(t)(j=1,2,3,…,m)表示第j个科技金融指标第t年的值,Xi(t)(i=1,2,…,n)为第i个科技创新指标第t年的数据。借鉴科技金融生态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可得性,笔者分别选取了科技金融指标和科技创新指标(见表3)。科技金融指标主要包括政府科技投入、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由于科技保险和担保数据缺失较多,所以本部分实证研究未纳入该指标。科技创新指标包括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分别用R&D投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来衡量。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样本时间为2011—2017年,数据主要来源于《苏州统计年鉴》,以及苏州市政府网站上苏州市科技局、地方金融管理局等部门年度工作总结,少量缺失数据以插值法补齐。

表3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指标

首先,对变量进行去量纲处理,对相应年份的科技金融指标和科技创新指标取差值的绝对数|Vij(t)|(i=1,2,…,n;j=1,2,…,m)。灰色关联系数rij(t)的计算公式为

(1)

其中,ρ表示分辨系数,ρ越小,分辨力越大,通常取0.5进行分析。通过式(1)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并以年度均值化后的关联系数Rij(t)来判断变量间的关联度:0.35

表4 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灰色关联矩阵

从灰色关联矩阵可以分析科技金融各要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大小。对于科技创新投入而言,政府科技投入与研发投入高度关联,风险投资其次,科技贷款和科技资本市场也与研发投入有较高关联,其影响程度排序为:政府科技投入>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政府科技投入具有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它提供资本支持、政策支持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推动因素。同样,风险投资具有较高的失败容忍率,风险投资家通过对项目的识别进行企业初期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科技贷款与科技资本市场更为关注发展期和成熟期的企业,而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和发展期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对于科技创新产出而言,各因素与它均处于中度关联,影响程度排序为:风险投资>政府科技投入>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贷款。风险投资不仅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本支持,还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关注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产出。政府科技投入除了面向企业的研发支持、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还面向基础研究领域、通用性的技术研究及推广领域的支持,这些领域也是专利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科技资本市场和科技贷款更注重能产出较大商业效益的研发,支持的大多是成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通常低于初创企业。

相比而言,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投入的关联度大于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产出的关联度。金融资本是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为企业进行研发提供了支持。但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需要多要素的配合,金融资本的基础支持作用难以保证科技投入高效转化为科技产出。

其次,利用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分析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2)

以公式(2)计算耦合协调度,一般认为:0

四、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发展的短板

结合实证结果和苏州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来看,尽管苏州科技金融取得不少成果,但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深度、广度、浓度仍然有待提升,科技金融生态的建设还不够充分。

其一,科技金融制度性安排创新不足。政府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目前,苏州市政府面向科技型企业融资安排了科技型中小信贷风险补偿、保费补贴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等多元支持模式。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2017年苏州政府科技投入强度为0.7%,低于北京、上海(投入强度为1.2%),更低于深圳(投入强度为1.5%)。另一方面,科技金融尚未形成撬动多元化金融工具运用的杠杆机制,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渠道较为单一,以母基金的作用方式分散资金投资,部分子基金存在募资困难、投向集中等问题,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发挥有待提升。此外,政府在实施科技金融政策过程中还存在协调问题,缺乏基础性、综合性和连贯性。

其二,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的积极性需要加强。目前,苏州专营性的科技支行数量较少,商业银行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足。现有的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机制不够灵活,科技保险的发展也较为缓慢。实践中,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意识不是很强,对科技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投保积极性较低;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专业人才匮乏。供需双方皆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科技保险总体规模较小。

其三,股权投资支持企业全过程发展的衔接模式尚不完善。股权资金和债权资金在风险承受能力、失败容忍度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资金需求会发生变化,需要不同类型的股权资金与之匹配。目前,苏州风险投资较为活跃,苏州市政府出台了针对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助政策,但总体上规模还有待提升。企业处于成长期和发展期时,需要更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资金来对接资本市场力量,支撑企业做强做大。现阶段,苏州股权投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匹配程度稍有欠缺,原因在于股权投资发展不均衡、不同种类基金之间的政策衔接性不够,以及退出机制不完善。

其四,科创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培育。苏州已初步建立金字塔型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这为苏州科技金融发展、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2018年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952家、通过认定2331家,分别较2017年增长21.33%和48.66%。但不容忽视的是,2018年南京市组织申报、净增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已超越苏州,对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后续增长形成不小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只是苏州科创资源后续发展的一个缩影,进一步挖掘和集聚科创资源成为苏州亟须解决的问题。

其五,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承担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苏州科技金融中介各机构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难以发挥信息共享的优势,协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服务难度较大。此外,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财务公司、评估公司较少,科技评估专门化人才较为缺乏,难以准确提供科技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评估信息,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时缺少可识别的依据。

五、构建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的思路

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和谐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这对苏州发展经济、提升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现状和实证分析,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发展基本协调,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对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思路。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建立高效的协同协作机制。政府要强化其在科技金融生态圈中的服务、引导和协调功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等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服务数据库,做好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支撑。二是探索完善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机制,加强金融科技前沿运用,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三是定期举办科技金融研讨会和交流会,建立科技金融人才的服务和支持体系。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加速科技资源集聚。科技项目是目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稀缺资源。政府应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外部引进和内部引导的措施,加速科技资源集聚;通过与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研发机制,将外部科技资源引入苏州进行本地化转化和实现产业化;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在前沿产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原创性、颠覆式创新。此外,应分层次、有步骤地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制定差异化的培育目标和培育措施,实现企业最终壮大;对已上市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总结培育经验,从而打造更优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对科创资源的吸引力。

第三,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完善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美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路径充分表明了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苏州科技金融发展亦不能忽视资本市场,应构建支撑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针对科技型企业起步期的支持,应积极利用金融开放契机,探索外资创业投资项目新模式。科技型企业处于成长期时,资金需求发生变化,私募股权投资通常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服务增值,因而应加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苏发展。成熟壮大的企业可争取到资本市场上融资,苏州应继续优化政策,支持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更为丰富的退出渠道,从而加速资本的使用效率。

第四,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是科技金融体系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发挥科技金融作用的重要载体。因此,苏州应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科技支行的专营化机制,推出适应科技型企业成长特点的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商业银行根据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利用金融科技技术,构建支付结算、债权融资、投贷联动等多维度、生态化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加快无形资产抵(质)押融资业务,将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和知识产权纳入抵押担保品范围,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股权质押和无抵押贷款;银行应与担保、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各种票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充分利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渠道进行上市融资。

第五,加强机构协调,健全科技金融风险担保、风险分摊和化解机制。商业银行面向科技型企业的贷款具有资金量大、风险识别等优势,因而要进一步发挥科技信贷的作用,健全科技金融发展的风险担保与分摊机制;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强和支持科技担保业务的发展。另外,债权类的资金支持对于企业而言具有还本付息压力,如果有企业项目周期不匹配的话,那么很可能造成还本付息、抽贷断贷的压力,使得项目中的企业面临财务困难乃至倒闭。因此,有必要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化解机制,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相衔接的金融产业链,给予有发展潜力却短期内面临资金紧缺的科技型企业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增长。

第六,线上线下合力,完善苏州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与融资诉求是科技金融服务的基础。现阶段,苏州应优化线上线下资源,建立适应企业生命周期、高效的全链式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线上苏州科技金融超市品牌,利用金融科技技术,将小微企业更多的信息集成在科技金融超市,将财政资金、金融体系和社会资本集聚到科技金融超市,通过实时的动态投融资对接系统,形成驱动科技金融创新的支撑体系。同时,将线上超市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路演方式实时推送项目信息、网上同步答疑,将苏州优质企业和项目向全国推广。

第七,创建科技金融指数,建立生态圈评估体系。一方面,从科技金融资源、科技金融发展、科技金融创新与科技金融风险等方面系统地对苏州科技金融的总体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做出指数化评价,并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科技金融领域较为领先的区域进行横向对比,对苏州科技金融状况进行追踪和综合评价,量化直观地显示苏州科技金融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为苏州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定期发布苏州科技金融指数,形成纵向对比基础,通过时序性的分析,判断苏州市科技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的措施,对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及时评估,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和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型生态圈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开始啦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