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耀涛
(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佛山 528200)
药剂专业是中职卫生类学校普遍开设的专业,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各项政策的实施与推广需要大量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受政策及就业面较广的影响,学生愿意报读药剂专业。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医药卫生类(第一辑)》[1],药剂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医药行业和药品生产企业,培养从事药品采购、储存、物流管理、销售、咨询与处方调剂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
目前许多中职卫生类学校药剂专业课程设置依旧以化学课程为主,生搬硬套高职、本科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特点及社会需要,跟不上现今医药行业发展步伐。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讨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改革。
中职药剂专业课程设置普遍以化学—药学为主,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化学基础及医学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等;第二学年主要学习药学专业课程,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等,其中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都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基础上的。
自国家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后,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自控、自律能力差,经常出现各种违纪行为;(2)学生对药剂专业不了解,几乎是零基础[2]。底子薄的中职学生学习众多化学课程时非常困难,大部分学生化学基础不好,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药学专业课也听不懂,不感兴趣,产生畏学心理。
中职药剂专业学生要想继续深造报读高职院校,除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外,还可利用“32分段”、高职高考、自主招生等途径。对于药剂专业学生而言,化学技能证是必考的证书,主要考查学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由此凸显化学基础的重要性。但根据毕业生及医院等的反馈,在社会工作中化学基础知识及药剂专业知识较少被应用,甚至没用。目前中职毕业生除升学外,大多就业于医药行业,医院对学生学历要求较高,中职学生很难进医院工作。就对学生工作的帮助而言,医药商品营销、药事管理等相关课程实用性大于药学、化学专业课程。
新教学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医药基础知识和医药商品知识,熟悉药事法规,掌握药物、药剂基本知识和技能。药剂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及专业选修课。专业技能方向又分药品营销、药品物流及临床调剂三大方向。
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专业技能方向课要求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改变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参与过程,强调学生的实践、发现与探索过程,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也要多样化,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此外,对于学校实训室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师资等方面,新教学标准也有明确要求。
以往的教学标准中,药剂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设置以化学为主,参照高职、本科课程设置模式。以化学为主体、注重理论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为高职学习打下基础,但不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而言,过多的化学课程是一种负担。药剂专业新教学标准中,专业核心课包括5门,分别是医学基础、微生物基础、中医药基础、药事法规及医药商品基础,而归在公共基础课的药用化学基础在本质上也属于核心课。以药品营销方向为例,专业技能方向课分别是医药电子商务技术、医药商品购销与储运实务、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医药企业经济核算、医药市场营销技术、商法实务及药物制剂基础。
两者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显而易见,药剂专业新教学标准所设置的课程较为全面、合理,以面向社会、实践为导向,许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
以我校药剂专业为例,根据新教学标准,结合我校及本地区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适应学生的升学考试需要,每学期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减少或删除药剂专业理论课程,如药剂学、药物化学,删除天然药物化学,减少相关化学基础课程,以医药商品基础代替药理学课程,增加医药销售专业技能课时,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设化学技能考试辅导课程。
药剂专业课程(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化学)课时的压缩,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若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高职或本科阶段继续学习药剂专业课程,其课程内容虽大多与中职重复,但深度不同。若学生选择就业,所压缩的课时并不影响学生工作时对知识的需要,所学药剂专业知识已经足够。相反,把压缩的课时用于开设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课程,如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等,有利于学生掌握沟通、销售技能,尽快适应社会与岗位需要。
3.2.1 传统药学专业实训课程改革 以药物化学实验课为例,其大多是填空式教育,填空式教育就是实验课上,学生只完成最基本的“往药品中滴加试剂,得出实验结果,把实验结果形成报告”流程[3]。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实训课也是如此,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没有实际效果。
此外,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各实验相互独立,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反映学科间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实际状况[4]。开展多学科综合性实验,能使学生真正了解从原料提取到剂型制备,最后进行药品含量测定的整个新药开发的关键性环节,如盐酸小檗碱片剂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学生先通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从植物中提取盐酸小檗碱,再通过药剂学试验制备盐酸小檗碱片剂,最后通过药物分析实验进行药物含量测定[5]。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新药研发、制剂设计及研究的全过程,理解理论知识。虽然上述盐酸小檗碱片剂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实验对象为本科生,但也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可改良上述实验,降低难度、深度,使其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实验、动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开阔视野。
3.2.2 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改革 以药品营销方向为例,新教学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医药营销基础知识,能分析消费者的需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从而进行合理推销;此外,还要掌握药品的储存及养护知识与识别常用剂型的质量变异和养护等技能。
以我校为例,药品零售等营销类课程按照新教学标准要求,实训课大多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法,即通过对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环境进行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教学重点,进而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
在模拟药房实训室,教师精心设计案例场景,模拟社会药店工作环境,不同学生扮演顾客及店员角色,模拟药店日常销售环节。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培训,使学生了解顾客及店员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应急能力、责任心、使命感与职业自信心,使其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实训过程中,案例是虚设的,学生实际操作时不可能达到完美程度,我们允许学生重复练习,争取以最佳状态进入社会工作。
对于学生某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往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模式,该模式虽然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但也有缺点,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情况。新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把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沟通能力及进取精神等纳入考评。对此,笔者认为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而是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在药店销售中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判断,肯定其优势,并积极找出薄弱环节,这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引入企业评价。企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在综合实训环节,应采用以企业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模式,企业工作人员更懂岗位技能要求,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需要。
专业课程改革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今职业教育教学发展需要,职业教育重实践、讲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标准提出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此外,其他教学方法也可被应用于职业教育中[7],如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教师应该选择适合任教科目的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专业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药剂专业课程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可结合教学诊断契机进行药剂专业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药剂专业可持续发展。药剂专业课程改革目的是将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对接,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培养药剂专业应用型人才,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药剂专业课程改革还需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需要;引进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兼职任教,同时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社会的需要,提高校企合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