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加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关注人民需求,保证每一个国民能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保障成果。文章对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展开分析,就我国情况探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社会保障水平常用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比重来反映[1]。社会保障水平有两种,那就是适度的和不适度的,而具体的测定标准则是社会保障支出必须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协调[2]。
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决定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水平,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讲,社会保障是一种利用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社会再分配,只有以雄厚的经济条件作为后盾,社会保障资金才能够得以全面落实,促进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保障的健全与完善程度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社会保障不但内容丰富、覆盖面较广,而且保障水平也较高。而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也看到这样的状况,发达城市或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比较早,其相应的保障水平也更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则起步较晚,其相应的水平也较低[3]。由此可见,只有持续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完善的社会保障在国家稳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在本质上发挥着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功能,不仅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提升人们的收入,促进社会公平,还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倾向于将大部分收入存入银行,其消费欲望不强,这也恰好体现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针对性还不够,需要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利的内需拉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但社会保障水平过度也会产生财政赤字、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等不良现象。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也在逐年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可见经济增长是扩大社会保障水平的前提条件。自2001年至2014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从1987.40亿元增加到15968.85亿元,增加了7倍,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仍不够高,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相较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仍是不足的,2009—2014年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10%左右[4]。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经济发展迟缓;还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西部、中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相对应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平衡。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均寿命的延长、年轻一代自然生育率不高、就业竞争力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另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人群没有参保,特别是私营企业、小微企业参加城镇职工保险的比率不高;二是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还不够顺畅,适应流动性不够;三是待遇水平差异较大,有待提高公平性;四是基金保值增值难;五是经办管理部门仍然存在部门分割的状况[5]。
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居民买不起房、医不起病等问题。比如,随城市物价和房价的攀升,使部分青年人成为房奴、车奴;再如,从医疗方面看,社会民众仍存在病不起的现象,一些老百姓反映去医院看小病、做个检查后拿药就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在医疗方面的缺失;又如,从就业来看,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名校毕业的学生回家种地的报道也出现过,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在就业方面也存在缺失,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容易激发大量的社会矛盾。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还未达到较高的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仍需要完善和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很大程度就是经济的发展程度能否保证为社会保障制度有效的实施提供足量的财力支持[6]。这是因为,在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唯有改善经济效益,保证GDP持续增长,同时降低失业率才能有富足的资金,才能为社会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物质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注意的一点是调整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结构,让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提升。调整步骤要考虑的因素有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地方的人口结构和物价指数等,结合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调整,使社会保障水平与人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7]。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国家经济水平上得以实现,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政府的社会保障水平上得以体现。因此,政府还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经济扶持,这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所在。国家要提升社会保障支出在 GDP 中的占比,做到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社会保障有一定的倾斜度,现行只有更多的投入,才能够达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良性关系[4]。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人已经享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完善。例如,在城市里的医疗制度较为完善,大部分人在生病时可以去医院得到及时救治,而且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可以通过最低社会保障来保证,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普遍较高,投身于城市建设的人较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相比较,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是稍显薄弱的,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城乡不平衡问题。因此,国家要在稳定城市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第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减轻年轻人的养老负担,让老人安心度过晚年,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第二,面对一直困扰着农村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为农村引进先进的医学器材和药品,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农村就医环境,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提供保证。第三,要进一步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为农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供保障,使农村人和城市人一样过上有保障的生活[6]。
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给低收入人群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居民,他们是我国主要的人口主体,但是许多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仍未得到相应的保障。由此,首先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国家、企业、家庭、社区四方的主体效用,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
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来看,要重点关注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需要重点完善。一方面,可以对社会保障的准入机制适当降低,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范畴,让更大范围的群体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要不断弥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失,通过适当降低社保缴费基数,提高小型企业参保能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让社会保障尽可能地实现全覆盖。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部分地区和人们的生活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但是,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社会更加稳定,人民更加幸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