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产业援疆工作的理论思考

2019-12-23 23:45
新营销 2019年4期
关键词:援疆省市援助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产业援疆的主要形式

(一)筑巢引凤,抛砖引玉

19个援疆省市通过在受援地建设工业、农业园区,同时在其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降低了企业进入的成本),由此来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大批企业进行投资建厂。以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为例,截至2017年7月,北京市围绕就地就近就业等项目,建成各类产业园区6个,并引进北京纺织控股、北京秋实农业等62家企业落户和田,项目总投资达102亿元,促进就业成效显著。

(二)牵线搭桥,因地制宜

19个援疆省市通过在本地企业的引导沟通,促成援助地企业进行组团式实地考察,对各个受援地的地域特色、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并提供资金上的便利以及相应的政策扶持,吸引援助地企业进疆投资。打破从前“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固有思维模式,福建、广州、吉林等省市定期组织当地企业入疆考察,以增加投资企业对新疆地区情况的了解,在促使企业更好优化投资模式的同时也增加了两地的交流交往活动。

(三)搭建平台,加强宣传

援疆省市通过对本省招商引资平台的利用或搭建有针对性的定期举办的招商引资洽谈会(如浙冀两省于2018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巴州”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家招商及旅游推介座谈会),通过此种方式为受援地与援助地提供沟通的机会以及彼此展示和交流的场地。同时引导优质企业借助受援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投资落户,实现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实现脱贫,助力受援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以签订如《项目企划书》等方式加强产业援疆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授受两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并达成共识。

(四)创新模式,拓宽市场

援疆工作数十载,产业援疆工作的新模式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实现新疆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援疆省市始终将输血和造血并存,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理念进行模式创新升级,使企业更加因地制宜地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劳动力基础技能薄弱以及普通话水平较低导致的不愿远离家乡去往外地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山东引进了江浙沪一带的家庭作坊模式,创新性地开创了“总部+卫星工厂+农户”的分散加工形式,使不愿意外出就业工作的群众在家就可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使企业的生产力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也为没有工作的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一举多得。

(五)提供条件,引导创业

福建、浙江等援疆省市在受援地建设企业产业孵化园,创业实训基地等为受援地有能力的农牧民群众提供机会自主创业,实现农户个人的自给自足。各援建省市在提供创业基地和相关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帮助创业人员提升自身创业水平,提高产品加工的质量,完善产业链。这些农户在实现自身创业的同时,也给本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二、当前产业援疆工作中的困难

(一)产业援疆促进就业效果亟待加强

促进就业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受援地而言也是最为重要的援助事项,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从几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可以看出,产业援疆是今后受援地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就目前而言,援助省市已经将产业援疆促进就业作为主要的援助导向,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较于待就业的人口而言呈现出数量不够,援助地在产业选择上大多侧重于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与服务业不多,因此吸纳就业的能力未能与产业援疆同步提升。落地项目对当地劳动力吸纳有限。效果不够明显,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产业援疆存在同质化倾向,统筹协调不够

援助省份的援助往往会根据受援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当地特色的援助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省份存在照搬其他援助省市产业援助的现象,并未将受援地的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从宏观角度来看,援疆各省市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导致产业援疆存在趋同现象,产生内部竞争,不利于产业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产业模式更新、更迭。

(三)产业援疆基本运作模式缺乏共享机制

援疆省份的援疆项目分为“交钥匙工程”与“交支票工程”两种形式,“交钥匙工程”是指援疆省份立项审批后,进行建造,项目完成后移交至受援地政府,这种方式的窠臼在于部分援疆资金存在回流现象,未能达到钱尽其用。“交支票工程”是指援疆省份通过配套专款专用的援疆资金,由受援地政府去利用当地资源、资金、人力发展相应产业。这样的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流交往的机会,同时不利于授受两地的技术、经验交换。因此,从产业援疆的宏观角度看,这样彼此独立产业援疆模式,未能促成一个良好的合作共享机制来达到“人尽其才,钱尽其用”。

(四)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指出,要“实行特殊政策,特事特办”。目前,党中央给予新疆有关产业的扶持政策不少,促进了新疆地区整体的商贸流通,但相较于内地大型园区如上海自贸区、雄安新区等地的惠商政策,其政策力度亟待提高。为更好地做好产业援疆工作,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强研究适合新疆地域优势的特殊产业政策。

三、优化产业援疆工作的建议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多方面发展

当下产业援疆工作应该引进新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对过去的产业进行技术与装备的革新,提升资源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完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平台搭建。促成更多企业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新局面,摒弃过去产业之间各自为政的格局。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保障合作参与方的各方面利益。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的方式,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本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受援地产业发展水平。

(二)创新设计产业援助模式,加强统筹规划

援助省市应该对受援地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找寻具有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援助新模式,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援助省市的先进经验,有选择地进行创新性实施。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同时将受援地的产业整合,形成当地产业链,并继续加以推广与延伸,再从宏观层面出发,进行援疆省市之间的合作促成两个或多个受援地的产业园区合作升级或延长生产链。通过此举在宏观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实际有效地整合多地资源,盘活多方面资金,实现受援地真正意义上的以“输血”换“造血”。

(三)促成“产业+人才”模式,加强利益共享

无论是“交钥匙工程”还是“交支票工程”,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促进受援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基于“交支票工程”可能涉及的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的考虑,援疆省市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实施“交钥匙工程”,同时为避免资金回流,应该从制度层面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在两地政府之间的分配与划转,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管理和收入分配、入股企业的利润分配等。使授受两地在各项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都能获得收益,形成持久的合作共享关系并发挥相互促进作用。

(四)继续推动政策实施,加大扶持力度

顶层设计层面的政策支持是进一步优化产业援疆的必要条件,党中央要加强宏观层面的政策扶持,另外也要在法律层面制定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招商引资政策,对新疆的优势产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形成洼地效应,创造良好的企业引商、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招商引资,促成更多项目成功落地。从产业援疆本身来看,能够扶持产业发展的特殊的产业政策亟待发掘,其中包括税收减免、产业发展及专项基金、环保补贴及集中污染处理设备等。另外,也要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引导金融资金、贷款向产业援疆的基础环节与薄弱环节倾斜。从宏观层面创造良好的产业援疆环境,助力援助省市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援疆省市援助
爱心援助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