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2019-12-23 15:20喻鸿丽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体育

□ 喻鸿丽(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国“特色小镇运动”风起云涌,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也热潮澎湃。俯瞰全国体育特色小镇整体的建设情况,在其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实操性困难,政府在配合当地体育小镇的基础设施搭建、组织协调监督、资源使用保障、整体性规划建议等因素上并未能做出明确的职能作用,国家下发有关文件明确表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并不是无矩可循、不可一蹴而就。既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又需要建设者们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道路。

1、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概要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被人们所关注,浙江省所建设的体育小镇并非不是按照一般产业园区的建设形式,也不是按着行政区划分的“镇”,二是结合浙江省自身特性,按照5大发展新理念,进行科学规划,要求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突出了浙江省的产业特色,由企业主导建设的“产、城、人、文”思维一体的综合空间和平台。

2016年9月,江苏省体育局在全国体育系统中率先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的思路和做法。为更好地促进体育小镇的发展,江苏省将用好总规模5亿元的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面向全省发放5000万体育消费券、持续打造1000个优质健身俱乐部、推动建设40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并以“宽进严出、动态管理、优胜劣汰、验收认定”思路,通过一定程序遴选一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列为共建对象,由省体育局与小镇所在县(市、区)政府签订共建协议,2年创建期满后由省体育局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认定。其他省市地区也在积极相应国家政策方针培育和建设适合本地区特色的体育小镇。例如:借助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打造的冰雪特色小镇、天津地区的电商小镇、广州地区的知识小镇、福建地区的茶叶小镇等。

2、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配套政策不健全

国家从宏观层面对特色小镇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等方面做出了顶层设计,但可操作性有待增强。特别是对体育小镇的土地规模、项目特色、配套业态等验收具体的指标要求不明确,出现了96个示范小镇参差不齐,部分获批 “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体育小镇依旧存在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后劲不足等问题。

2.2、合作机制不完善

体育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用地计划、环境保护等因素高度关联,当前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地方职能部门在审批和推进过程中缺乏政策依据,导致小镇推进艰难。

2.3、分类引导不明确

体育特色小镇可以分为特色产业体系小镇和以精准扶贫为目标的特色小镇。前者注重小镇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强调产业功能和经济效益,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化运作模式;而后者突出小镇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需要政府的精确帮扶,对政府资源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依赖性更高。因此,不同产业属性的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一概而论,政府应进行分类指导、分镇实施,突出小镇建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2.4、用地申报困难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根据国家相关《土地管理法》的规定,集镇建设用地需经同级国土部门预审和市国土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申报手续复杂、周期长。二是国家对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量都有具体的计划与安排,各省、市年度土地开发指标相对有限。体育特色小镇规划用地从几百亩至几千亩不等,小镇所在区、县缺乏土地划拨和审批权限,加上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导致体育小镇开发拿地难,后期开发难以为继。

2.5、整体规划不足

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很高,甚至出现“先入为主”、“跟风冒进”的不良倾向,对困难估计不足、建设主旨不清、开发运营缺乏专业的整体设计。每个小镇的产业条件和资源禀赋都各不相同,小镇建设应该立足自身确立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设计包括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产业规划、核心项目导入、招商引资等在内的一整套开发与运营制度。然而在小镇开发的过程中,普遍缺少整体设计意识,小镇在招商、融资、建设中问题涌现,推进速度慢。

2.6、内容同质化严重

部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过于注重概念和外观设计,对体育资源深度挖掘不够,难以彰显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登山绿道几乎成为标配,内容重复雷同,无法吸引消费。部分体育小镇为追求“形成30项以上的运动项目”设置的要求,忽略了“特色立镇”的这一核心要求。另一方面,小镇建设在选址上过于保守,没有结合当前旧城改造、旧厂改造、棚户改造等现实需求,没有充分发挥小镇建设在改善民生、提高人居环境、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2.7、建设经验不足

体育特色小镇涉及产业元素多、功能集合性强,目前我国还没有标杆式的体育小镇建设模式,国际经验可鉴不可搬。一是小镇建设涉及的各部门沟通不够顺畅、协调机制缺乏,小镇推进速度慢;二是小镇资源导入与内容创新不足,核心特色资源甄选与创新不易,缺乏优质的体育项目落地;三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运营特色小镇相关的综合性体育产业人才的机构,小镇建设与运营的专业人才不足。

3、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政策配套

建议政府出台体育小镇建设标准,明确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取消一次性命名制,统一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第二,协同国土、环保、住建等部门对体育小镇的用地、规划、环保等指标进行明确规范,从顶层设计上为体育小镇建设在关键环节方面扫除障碍。第三,督促地方政府出台符合本地特色的配套政策,为各地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保驾护航。第四,督促省市各级体育局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与地方各级职能部门保持沟通,主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协调解决体育小镇在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帮助企业进行技术规范与纠偏,加强统计监测。

3.2、突出分类指导

建议政府将体育特色小镇分为“扶贫攻坚”和“城镇开发”两大类,在审批小镇立项时,对申报条件、编制规划、建设内容和建设周期等做出分类要求。对于以扶贫为目的体育小镇,要求尊重客观实际,立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严禁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建设过程中,总局和各级体育部门应在资源导入、特色产业引入、体育人群带入和体育人才植入等方面大力帮扶。对于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的体育小镇,应鼓励其大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的同质化竞争,强调炼特色、建体系、出品质、优服务、重管理,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融合功能和产业特性。

3.3、做好规范引导

体育体色小镇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政府应对标一流、引导优质企业参与小镇建设。房地产企业具有土地开发经验,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仍旧是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开发的首要选择。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背景下,政府无需避讳房地产企业,可通过合理引导、规范建设,为房地产资本畅通流动与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平台,同时从企业资质、资金规模、用地规划、项目建设内容等方面建立小镇建设标准,建立可规可控的合作模式。

3.4、科学论证规划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无矩可循,为避免小镇盲目发展和后续跟进不足等问题,政府应严把审批关,对小镇的规划进行深入论证,对不足之处指明整改意见和努力方向。

建议政府组建多元化的专家团队,一是论证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如小镇“除核心项目之外,还应开展30个以上的运动休闲项目”的提法是否符合小镇定位与发展需求;二是论证小镇规划,既要考察是否遵循了一般性原则,又要考察规划中提出的核心产业是否立足区位条件与客观实际,能否带动形成赛事、教育、培训、康养的产生态业链,并辐射设计、制造、营销、物流等生产性产业链的落地发展。小镇规划是否体现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周期、跟进措施、投融资渠道能否较好地达成小镇建设目标。

3.5、督促合理开发

特色小镇建设不崇上媚外、不求全求大,首先应该培育立足自身特色的核心产业。小镇的核心产业链应该是“体育+”而不是“+体育”,通过引进几个赛事,给传统的旅游度假区、综合体或者旅游小镇带上体育特色小镇的“帽子”,不能称之为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特色小镇可以是旅游胜地,但其内容必然是以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体育小镇是生活模式的创新,也是人的需求层次的升级,需要建立包括教育、医疗、住宅、酒店、餐饮、零售等完善的综合配套设施。

因此,应引导和督促小镇进行合理开发,既要注重打造鲜明特色产业,又要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同时注重保护原生态经济和文化,让体育特色小镇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闪烁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体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小镇(外一篇)
我们的“体育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