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婷婷(深圳市体工大队 广东 深圳 518000)
花样游泳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水下竞技项目,花样游泳运动员们通过潜游、转体、鹤立、芭蕾腿等多种静态动作的转变,使表演仅为4分左右的时间内,呈现出多形式化的竞技形式。花样游泳竞技项目一般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耐力、心肺功能、协调性、专项能力等,以满足比赛过程中各项动作需求,为此,需通过正确的体能训练,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养和专项能力,以确保比赛过程中的稳态发挥。
游泳运动作为一种爆发型与消耗型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其需运动员具备较高的运动耐力,以完成水下的高难度动作等。花样游泳运动过程中的消耗,依据其运动形式一般可分为无氧耐力、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是指运动员在缺氧状态下,身体在完成动作时需以自身肌肉收缩为前提来完成,此持续消耗能量的过程则为耐力性,一般表现为运动员的力度特性、队形急转、短途激进速度等。有氧耐力则是以物质能量为基础,通过能量的消耗来为肌肉的各项动作来提供相应能源基础,以保证运动员体内有氧代谢能力的均衡,花样游泳在表演动作体系时,为保证动作的协调性与观赏性,在运动员健康状态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一般将表演时间把控在3-4分钟内。在表演过程中,以音乐的节奏韵律为主,花样游泳运动员通过韵律节点的变化,来展现出自身妙曼的水下舞姿,以此来完成比赛的实际要求,此过程中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有氧耐力。同时,部分动作由于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限制下,要求游泳运动员在水下需维持1min-2min的时间,此时运动员无法呼吸到外界的空气,体内血液中CO2含量逐渐上升,在水内压强与自身倒立的作用下,将使心、脑等多个器官处于缺氧状态,因此,花样游泳运动员还需具备一定的耐受能力。
花样游泳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一般是协调性与美观性的基础,其是一项技能与体能相融合的能力,运动员在完成水面高难度动作时,例如进行推举、弯曲、旋转等组合型动作时,需运动员具备协调统一的动作。花样游泳运动员表演过程中,为保证水面动作的特性,需具备一定的肢体单项能力,例如腿部、臂部、腰腹等部位,此类专项能力是运动员完成基础动作的重要前提。
力量素质是动作质量的核心,如运动员有一定的耐力与能力,但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力量时,将造成运动员完成动作的乏力现象,使整套动作出现环节性缺失。因此力量是每一位运动员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完成肢体动作、行为动作时,由于水下产生的阻力都将加剧运动员体力的消耗,运动员需通过一定的力量型锻炼,来提升自身完成水下动作的稳定性与流畅性,使动作的转换变得更加协调自然。
力量素质一般以基础型力量、专项型力量、稳定型力量等为主。其中基础型力量是指运动员的基础体能,是运动员完成每项运动的基底。专项型力量是针对运动员的肢体来进行定义的,其是运动员完成相应指定动作的半核心力量,是运动员完成相应水下激进动作的质量保障。稳定型力量一般是指核心稳定性,它是指身体的稳定性能,运动员在水下进行相应的表演动作时,由于属于悬浮状态,身体不得与池底相接触,完成高难度动作时,需以自身为节点对水下状态进行调整,其中一般以骨盆、躯干部位等为身体调节点,在四肢的协调作用下,以水的阻力为媒介,使力量得以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内进行传播。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大部分动作都具有急停的特性,同时需要运动员在此动作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例如转体、劈叉、骑士、芭蕾腿等,此过程需运动员维持稳定状态。部分动作以臀部、髋部、脊柱等为主,例如双芭蕾腿、火鹤、高水位等,此种多以核心力量为主,以此来完成与之相对应的水上动作。
(1)脊柱、骨盆协调。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完成相应的静态动作时,由于是在无支撑力环境下进行的,一般以脊柱、骨盆为身体的受力点,以此来实现鹤立、垂直、鱼尾、芭蕾等静态姿势。此类静态姿势在维持静止状态时,是将肩部、髋关节、耳部等形成一条直线,脊柱呈挺立伸直姿势,四肢肌肉与身体各个关节之间处于静力平衡状态,以保证姿势的一体性。在进行旋转、跳冲等动作时,其也要求运动员的脊柱呈伸直状态,身躯稳定不得晃动。花样游泳运动员在进行范围型移动时,踩水、划水时进行的上肢摆动运动也应将身体保持在稳定状态内,不得出现晃动情况。核心力量在运动员的体内可起到过渡作用,将动态平衡力量与运动力量相和谐,以此来为身体的稳定提供节点,使运动员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状态调节来完成相应的动作指令。
现阶段,我国花样游泳水平和世界级强队还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旋转速度、肢体动作、水位浮潜能力、游行速度等,此种差别与核心力量具有直接关系。例如运动员在泳池中游行且需完成其他动作时,为保证动作的流畅性,一般要求水的阻力值越小越好,因此,需要运动员减少在水中的运行空间,当运动员自身的核心力量较强时,身体的稳定性则越强,当运动员自身的核心力量较弱时,身体将出现摆动情况,进而加大水阻效果,当团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时,将影响整体的表演效果。当花样游泳运动员完成翻转动作时,需保证自身的轴线平衡,以此来实现以自身轴线为原点的旋转,此过程是通过竖脊肌来对身体进行稳定,通过核心肌群的测控功能,为身体旋转提供安装保障,进而使运动员将翻转的速度、力道等把持在可控范围内,令整场表演更具协调性。
(2)肢体协调。
运动员在完成相应的动作条件时,需通过下肢与上肢进行协调动作,以此来将完成相应的形态需求。例如在完成冲起、向上旋转等动作时,运动员身体的水位情况、肢体稳定情况等都将作为技术评分基准,此等动作的关键点在于身体的力量特性,通过锻炼核心力量可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自控能力,将力量的产生点位传达到身体四肢,可提升运动员的稳定性。在完成相应水面舞动型动作时,核心力量可将运动员的躯体进行加固,当动作产生的力量为恒定时,身躯四肢所受到的内应力减小,此时,肢体完成的动作也就更加自然流畅,进而提升整体表演效果。
在对花样游泳运动员进行耐力培训时,由于比赛时间不固定,将导致运动员处于非线性培训周期,同时针对有氧、无氧进行定性培训时,游泳距离、密度、负荷时间等都将成为影响因素,使训练评判无法形成一定的基准。因此,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进行分类,针对运动员的实际动作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应考虑到动作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停歇问题等,此类过程中运动员体内都将对能量进行过消耗,并生成相应的血酸乳。因此,为降低乳酸产生的速率,训练员需针对运动员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将负荷训练增重为身体耐受度的85%,并将负荷时间控制在1-2min之内,运动员的心律应为165-176范围内,此种训练模式可增强运动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并有效缩减歇息时间,提升实际训练效果。
专项体能训练则是对某一个动作进行训练,一般重复一个动作进行100m、200m等游进,以速度、质量等为基准,对荷载重量进行施加,以保证运动员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腿部的专项训练一般为大腿、小腿、跟腱等部位的训练,通常以100m训练为主,训练动作一般包含支撑腿、仰泳腿、侧泳腿、潜泳腿、单蛙腿等,在多种模式的组合训练下,可使腿部肌肉得到全面性锻炼,且锻炼时间可一周进行多次。
综合性训练可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等各方面得到提升,身体肌群组织密度增加的情况下,可使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得到巩固。通过肌肉神经角度来看,肌群组织对外界压力变化情况受自身荷载影响,当重复某一项动作时,如果动作重复次数少且速度快的情况下,此时肌肉神经的记忆则以收缩为主,则代表神经支配能力得到提升。当负重属于均衡状况时,教练想要运动员肌肉收缩频率下降时,则需要加大动作重复的数量,以此来提高肌肉收缩机能。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综合训练时,可依据实际动作以及运动员身体的特性来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进一步提升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能。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一般以抗组拉力、腰腹旋转等为主。传统弹力带训练、脚踝负重训练等,如未能进行正常设定,将对运动员造成损伤。例如弹力带以训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为主,但当弹力带阻止设定过大时,易导致运动员上肢肌肉拉伤的现象产生;脚踝负重训练主要是对运动员进行腰腹力量训练,但此种铅块为固定值,拆解程序较为繁琐,不能满足运动员的训练需求,同时不利于锻炼运动员的爆发力等。随着健身器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器材可依据训练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同时可为训练者提供多种训练档位,保证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气动阻力功能器的出现,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可依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情况选取相应的运动模式,通过不断加大自身锻炼强度,并配合双边锻炼、非对称锻炼模式,可促使肌肉记忆的产生,以此来增强运动员的力量。
稳定性训练是对隔离型肌群组织进行训练,其在训练过程中,应与传统的腰腹训练、四肢训练等分隔开来,可通过徒手训练、流体器械训练、悬挂训练等对运动员进行培训。首先,徒手训练是一种无器械的训练方法,依靠自身的重力来完成相应的动作,教练可令运动员通过桥体的训练方式,使运动员充分掌握自身的身体情况,在完成动作指令后使运动员对力量均衡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进而增强核心肌群与关联性肌群的协调性。其次,流体器械训练方法是采用一种不稳定的器械,例如瑞士球、训练轮、平衡板等,运动员借助器械实现外力的支撑,但由于器械的不稳定性,可将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区分开来,进而使运动员的深层次肌肉得到锻炼,以此来使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得到巩固。最后,悬挂训练一般以锻炼运动员中躯力量为主,使运动员提升自身身体的控制能力,为后期的训练提供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文章对花样游泳运动体能需求进行分析,并对体能训练进行模块化总结,为花样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在对花样游泳运动员进行体能培训时,应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在保证运动负荷的前提下,提升力量训练、速度训练与次数训练等,进而加强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为运动员整体机能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