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收费差异化,这个话题讨论了十多年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民间讨论到地方立法,都在持续努力,并已经有了先例和经验。据媒体报道,广州市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试点方案研究也开始了招标。试点范围包括全市11区,将研究分时段、分路段差异化收费方案,促进路网车流量均衡分布,实现错峰调流,缓解高峰时段拥堵。
2016年,交通部首次提出了探索高速公路分时段差异化收费的政策。去年,交通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底前,形成差异化收费模式。这意味着打破铁板一块的收费模式,必然带来公众用车消费支出的明显改变。
众所周知,道路的交通流量与收费费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收费价格越高,则道路交通流量越低;反之收费价格越低,则道路交通流量约高。实际上,除了分时段差异化收费政策,还有分路段、分区域、分车型、分支付方式等多种差异化收费政策。
分时段差异化收费方案,应该针对交通流量较大、波峰波谷特征显著、公众出行集中的路段,通过调整完善高峰、平峰时段的收费费率,实现错峰调流的目标,进而缓解道路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提高平峰道路利用率水平。
不过,对大多数非货运物流的车主来说,不可能因为优惠而特意去绕行走高速路。如果绕路,无论是选哪条高速甚至是走国道,根本还是为了速度。人们关注的核心是高速公路的速度问题。因为如果速度不达标,高速公路就已经失去价值。当经营者在高峰期收高速费用,却连国道速度都无法提供,明显属于“质价不等”。甚至,明明高速公路已经出现大面积堵车,却并未在高速口对外做出警示。以至于车主在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之下上路,一旦堵车就陷入进退两难。即使如此,高速公路却不会对车主进行补偿或降低收费。
要真正提高通行速度,就要实现弹性定价,区别对待,这会诞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
一种意见认为,高速公路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车少时要降价,拥堵时就要提价。按照这种意见,高峰期或者节日增加的过路费用,如果能够换来最高时速,可能是很多对高速有刚需的群体所需要的。比如去往机场的、需要救人的、需要谈生意、办急事、有任务的。相反,当客流明显减少,高速公路车流稀少,价格就要相应降低。由此才可能起到灵活调整车流出行的作用。同时也提高平峰道路利用率,实现错峰调流。
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相应设备的发展,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车流与通行费紧密联动的高度灵活的收费,其实已经完全可能。当初不分时间的僵化收费标准,往往是高速公路建成前制定好的,为了尽可能避免亏损和获得更多的收益,其标准都是明显有利于公路业主方的。如果灵活收费,那么才是最贴近实际需求的做法,是最接近公平交易的。
但是,另一种意见则是认为。如果车多的就收高价,这无疑是趁火打劫。因为集中时段出行,本来就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何况,如果按照波峰波谷理论,高速公路半夜车最少时才降价,其实毫无意义。
说到底,两种意见之争的背后,还是在于对高速路的性质意见之争。在很多人眼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是非常接近公共产品性质的。在很多地区,高速路就是生命线、大动脉,所以不该造成价格歧视。从国家的决心来看也是如此,今后也是要构建“非收费公路为主、收费公路为辅”的两个公路体系的,政府承担的必然越来越多。
正因为考虑到此,所以包括广州、深圳在内不少大城市,对一些本来收费的高速路、快速路也在通过财政补贴经营者,以免费通行回馈社会。政府通过收回纳入统一管理,提高城市效率。这其实都是政府的本分。要持续坚持,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税收资金的投入补贴力度,改变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对于收费的过度依赖。
大部分高速公路企业都有涨价冲动 ,高速公路业主会和政府长期谈判博弈,力争赚钱的路段和时段更赚钱,亏钱的路段能获得补贴。但高速公路强烈的社会功能是无法绕过去的。政府应该对公众的刚需有深刻的认识和反应,不要以为单一涨价措施就能调整交通量。因为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升的趋势下,对于涨价的承受能力也在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掩盖涨价带来的抵触情绪,甚至得出公众支持涨价的推论。
总之,差异化收费,核心不是以调控车流的名义,保障高速公路债务偿还能力,而在于让社会效益,包括通行速度、收费服务、行车安全、信息沟通等方面有更高水平的实现。千万要避免以提高效率为名,普遍涨价为实。通过科学测算、广泛征求意见与听证才能实施。此外,还应该增加动态监管,避免社会效益落空。通过加强政府对收费公路技术状态和通行服务水平的监管,明确政府收费公路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专章建立收费公路信息公开制度,增加收费公路的公开化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