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阈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路径的选择

2019-12-23 05:24
微型电脑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办学

(安康学院 教务处,安康 725000)

0 引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专业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如何在转型视域下,结合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找准定位,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专业建设,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寻找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需要结合“高校转型发展”相关要求,从这些学校的专业结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专业建设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入手。除了诸如办学时间短、地处非中心城市,办学经费困难,师资力量薄弱等新建本科院校诸多共性因素外,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的思路不开阔,只注重“渐进式的修修补补”,特色不明显,专业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有失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专业结构布局应围绕学校办学定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优化。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专科时代办学条件的制约,升本后,面临着规模扩张等问题,对专业设置与布局缺少长远规划,不能结合自身基础与条件,只根据专业生源情况来决定专业的设置,申报专业比较盲目。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为了迅速扩张规模,急于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许多新建高校,组建初期,人员增加,为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会想方设法增加新专业、扩大招生人数,对专业结构布局未考虑或考虑不足;第二,专业结构设置未考虑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不能形成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致使专业布局脱离学校实际、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

2) 专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之初,都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与宗旨。这种定位是符合社会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符合“现代教育职业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要求。问题是,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学科思维的影响,缺少具体的措施和操作步骤,没有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模式与方式,做“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顶层设计不考虑学校自身实际,把申办硕士、博士点,作为学校专业学科发展的定位目标,甚至,有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某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再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服务具体行业、产业或职业的核心能力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1]

原因是:其一,认识上的偏差,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可供模仿的是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受传统学科思维的影响,错误认为专业目标定位太低、太具体会低人一等;其二,缺少调研、论证,不了解本专业学生服务的具体行业、产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其三,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影响了专业目标的准确定位,尤其在实验、实训条件投入不足,产教融合、合作培养与合作就业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更影响了专业目标的准确定位。

3) 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充分就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至少由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三个子模式构成。[2]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是,课程模式趋同,通过对同一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比较,发现与其他新建或老牌本科院校开办的同一专业,90%以上课程相同;二是,教学模式趋同,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增加了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是理论课程灌输得多、启发得少,实践类课程演示得多、创新得少。三是,管理模式趋同,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积极探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但是“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普遍体现不足。

究其原因,第一,因为新建本科院校开设本科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模仿得多、创新得少,担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太大得不到同行的认同;第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几乎全是从学术型院校毕业生中引进,这些教师受学科思维的影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不够、动力不足;第三,受办学机制体制,以及传统教学评价、职称申报条件导向的影响,院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或教学模式改革,只满足“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不愿意或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

4) 服务地方的能力不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在办学定位都强调“结合院校自身实际,面向地方,服务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但在办学实践中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第一,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与教师与当地产业企业互动较少,认为自己属于省属院校,受地方的制约或资助较少,缺少主动服务意识,地方政府也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不足,宁愿寻找与其他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也不愿意为当地院校提供合作机会;第二,专业的设置、学校的发展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需求融合度不高,对地方社会、文化、主导产业的发展了解不透彻、不具体、不深入,缺乏信息沟通渠道;第三,没有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找到结合点,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不能影响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即使开设了服务地方的专业,也因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学校的认可及经费支持。

主要原因是:其一,新建本科院校多数是在原来师专基础上,联合其他院校升本的,升本之前,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服务对象单一,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合并了其他学校,这对专业建设、师资转型都是挑战。升本后,多数院校面临“单科向多科的转型”、“专科向本科的转型”,学校对专业建设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障,这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难以担当服务地方的重任。其二,规模扩张迫使学校大量从211、985院校毕业生中引进师资,一方面引进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锻炼的环节,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不能满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或精力了解地方、服务地方。其三,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服务地方的主动性不够,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学校能招到学生,是否主动服务地方,不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和发展”,缺少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意识。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客观要求全面实现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校校、校政合作的办学机制,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达到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过程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色,措施有效、保障得力、管理规范。最终形成几个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影响力强的特色品牌专业。形成一套改革范式,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1)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做好试点专业的顶层设计

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改革试点专业应按照“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切实深入对口行业、企业充分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讨,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明晰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并建立与培养目标规格配套的可测试的专业能力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应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知识、技术和实践深度融合的由不同课程群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群的设计要紧扣能力要素,突出核心能力培养,避免课程过多、过散的碎片化问题。通识教育课程力求实效,基础理论课程够用为度,确保专业课程学时足够,时段优先;实践教学要聚焦岗位、职业的技能要求,分段设定目标,与理论教学穿插分散安排,贯穿四年培养的全过程;要增加选修课程比重,满足不同岗位、职业发展方向学生的需求。

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密切与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的合作,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

2) 对接区域行业产业,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彰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通过对试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3]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办学模式,办学模式更强调办学主体、办学方向、办学层次与办学思想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关注的是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人才的问题。

高校转型发展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应对接区域行业产业。科学构建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改革教学模式与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第一,要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训练要求,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要以职业认证为抓手促进教学内容改革,采取 “嵌入式”教学、课程“置换”等措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对接,引导教学内容组织由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第三,要以求“真”务“实”为抓手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由知识输入为导向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大力推广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第四,要以考试改革为抓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订标准、参与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围绕课程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导教与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

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践导向非常重要。首先,应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体系,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其次,要根据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夯实“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实习实训的“双导师制”,确保实践成效。最后,要通过“3转变”做实第二课堂,即活动内容向项目化转变,活动要求向课程化转变,成果认定向学分化转变;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应注重教学资源建设。试点专业要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为重点,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高度重视MOOC、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训练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试题库等形式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一批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3)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是看有没有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了缓解专业教师的紧缺,大量引进985、211工程院校的硕士、博士。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不惜重金引进海归博士、教授。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拥有高层次人才,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发挥多大作用,需要考量。[4]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的转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转变观念,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对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建立外聘教师分类标准和分类管理机制,建设一支以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重点的兼职教师队伍,与本校教师共同开展“一加一”实践教学。要积极选聘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通过有计划的引进、外聘和培养,建设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以专业综合改革为龙头,通过完善总体规划、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员投入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开辟和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与内容。对教师而言,应积极争取更多的培训、企业锻炼、出国研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教师具备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评价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对接。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