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斌(临汾市体育运动学校 山西 临汾 041000)
柔道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体术,后来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并在第18届东京奥运会上成为了正式比赛项目。随后,柔道项目逐渐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分为男子柔道项目和女子柔道项目,并根据重量细分了级别。近年来,我国的柔道运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也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逐步靠近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各类柔道项目世界大赛上的有力竞争者。然而,柔道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受到的伤痛影响也成为制约运动员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让运动员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我们就柔道运动员损伤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损伤原因与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有很大的联系,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1)柔道的特点。
柔道运动是由两名运动员直接进行身体接触和徒手较量的竞技运动,双方运动员相互之间进攻、防守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平衡,对运动员的灵活性、敏捷性、力量型等要求较高,且通常比赛节奏非常快,导致比赛强度很大,使得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神经极度紧绷和兴奋。由此可以看出,柔道项目的特点是耐力和爆发力的结合、力量和柔韧的结合、接触性、技巧性以及易损伤性。
(2)柔道的攻防技术。
任何运动项目都具有相应的技巧,作为对抗类的柔道运动项目也少不了技巧技术的运用。在柔道运动项目中,攻防技术是最重要的技术,可以分为立技、寝技以及挡身技。不过在如今的比赛当中已经禁止使用挡身技,因此本文就主要阐述立技和寝技。立技也就是运动员站立时运用的技术,可以细分为投技和舍身技,投技包括了手技、腰技、足技,都是通过各个身体部位的技巧将对方摔倒。舍身技主要是真舍身技和横舍身技,都是假意倒地借力将对手摔倒。而寝技也就是运动员在地上施展的技术,主要分为绞技、固技、关节技,都是以自己的身体部位压制对手致使对手无法起身或使对手直接认输,其中关节技只是允许运动员使用肘关节。
(1)运动素质概述。
运动素质包括了运动员在运动时所展现在力量、灵敏、柔韧、速度和协调上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的体能。可以说运动素质间接反映了运动员在运动项目上的能力。对柔道运动员来说,各方面的运动素质都很重要。
①力量素质:柔道运动是一项对抗运动,这种对抗展现的也是双方力量的较量。因此,柔道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基础,是运动员必须进行训练和提高的。力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运动员其他素质的发挥;
②速度素质:速度是人的反映能力和快速移动能力,速度素质可以被看作是柔道运动的灵魂,运动员能否在短时间迅速发现破绽、迅速地完成攻防技术,依赖的便是速度素质;
③耐力素质:耐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和身体素质,柔道运动员需要在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压力,保持最好的状态。耐力素质有时甚至关系比赛胜负,因为,技术相当的情况下,耐力能让运动员斩获胜利;
④柔韧素质:柔道运动员需要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情况能够支持柔道攻防技术的实施;
⑤灵敏素质:灵敏度和运动员的随机应变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柔道运动中,运动员要快速地判断对手的动向,并根据情况作出快速反应,进行体位改变、动作转换等,化解对方攻击,甚至将防守化为攻击,都在运动员一念之间,这些靠的就是运动员的灵敏素质;
⑥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并不是运动员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反映,对运动员素质、身体机能以及心理素质都是很大的考验。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柔道运动的基础性训练。
(2)运动素质的发展与运动成绩。
在竞技类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可以说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发挥和运动成绩。在现代柔道项目中,不仅要求运动员掌握一流的先进的技术,还要通过训练、比赛等不断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让运动员在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灵敏以及协调上的能力能够不断进步,从而促使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也对运动员技术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柔道运动中,运动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运动素质。
(1)运动损伤概述。
运动损伤指的是体育运动中发生的损伤,一些训练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影响较大,轻者对运动员一段时期内的学习、训练以及生活造成影响,重则危及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甚至终身健康。因此,在体育领域,无论是教练员、指导员还是运动员自身都应该重视运动损伤的危害,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训练,将损伤降到最低,避免造成终生遗憾。运动损伤按损伤情况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或是根据解剖学分为骨性损伤、关节损伤、肌肉损伤,按损伤程度还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损伤。
(2)柔道运动损伤产生的常见原因:
在柔道运动损伤中,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柔道动作特点导致的损伤,在柔道运动中,运动员要做到动作快速、突然,才能在对手反应不及的情况下致胜。而在对手摔倒着地时容易造成急性损伤,抑或是在对手反抗时造成损伤;②对技术动作使用不合理导致的损伤:柔道的技术动作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也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如果运动员没有依照动作要领执行,则容易造成损伤;③疲劳导致的运动损伤:柔道项目的训练或者比赛时,其强度是很大的,持续的时间越长,运动员的疲劳程度就越高,当运动员极度疲劳时,身体各方面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发生损伤;④心理因素较差导致的损伤:一些刚参加柔道训练的运动员,没有经过比赛等场合的适应,心理素质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在训练或比赛中容易导致动作生硬、肌肉紧张,进而使得动作不规范,从而发生运动损伤;⑤前期准备活动不充分:一些运动员在训练前或是比赛前,没有将准备活动做到位,身体僵硬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也是容易造成损伤的;⑥训练中,运动员水平不一导致的运动损伤:在训练期间,往往会面对不同的队员进行训练,对不熟悉对方情况的队员容易造成用力过猛或是预测偏差,从而发生急性损伤;⑦旧伤未愈导致的损伤: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对一些小伤小痛变得不是特别在意,但为了不影响比赛耽误了最佳治疗,从而导致小伤变大伤。
运动素质由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等素质构成,是运动员在运动中展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和机体能力。柔道运动对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在柔道比赛中,运动员瞬间进攻的能力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而瞬间进攻的能力靠的就是运动员的速度拼抢而来的。运动员各方面素质都是相互作用的,为了结合实际进行柔道运动损伤的研究,本文选取了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躯干力量、手脚协调操、最大摄氧量、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跳以及选择反应时等指标进行运动员运动素质的评定指标。
(1)有氧耐力水平。
柔道运动要求运动员在拥有力量的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呼吸循环机能,以及良好的无氧及有氧代谢能力。在四或五分钟的柔道比赛中,运动员要保持攻击节奏,需要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相互配合。有氧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提高运动员体内肌肉中毛细血管的数量以及酶活性,还可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对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很有帮助。往往有氧代谢能力高的运动员不仅恢复的快,耐力也好,在比赛中更占优势。而有氧代谢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就容易过早出现疲劳。而疲劳会让运动员的机体能力下降,使得运动员反应能力、灵敏度、速度都下降,从而增加了运动损伤的风险。
(2)协调、灵敏能力。
运动员的协调、灵敏素质可以使得运动员在复杂变化中迅速反应、快速合理的做出判断,并且能够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对柔道运动来说能够更好的帮助运动员变换方向、启动动作、灵活使用战术。如果运动员的协调度不高、灵敏度较差,就会使得运动员无法及时应对对手的攻击,反应迟钝,从而导致损伤的发生。在训练中,手脚协调操可以很好的帮助运动员提高协调能力和灵敏能力。也有研究显示,手脚协调操完成较好的运动员在膝、肩、足、肘、小腿、手腕和大腿这七个部位出现损伤比完成较差的运动员出现的损伤率要低。
(3)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也是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和运动员协调能力、肌肉力量、中枢神经信息处理速度以及灵敏度有很大的关系。在柔道动作中,运动员互相攻防,在很大程度上对运动员重心的把握能力要求较高,一旦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导致失分甚至出现损伤。平衡能力通常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力性平衡指的是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动作,而动力性平衡指的是运动中(走、跑、跳等)的平衡动作,这就要求运动员克服动作惯性来达到稳定状态。闭眼单脚站立可以反映出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可以测试柔道运动员在位置感、视觉和本体感的协调性。有研究显示,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长的运动员在膝部、小腿、腰部、大腿等位置出现损伤的几率比时间短的人低。
(4)柔韧性优劣。
柔道运动中,要求运动员的动作转换要灵活多变,因此,对运动员的柔韧性具有较高要求,而柔韧性低的运动员往往容易在动作转换幅度较大时出现关节扭伤等运动损伤情况。柔韧性低也限制了运动员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幅度,无法支撑运动员完成难度较高的动作,一旦运动员勉强执行动作,则非常容易出现肌肉或其他组织撕裂伤。
柔道运动员为了提高自身的运动素质,就会进行一些专门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来改造身体形态、提升机体水平、增进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在柔道运动的实践中,不难发现,运动员运动素质越高,所保持的运动水平就越高,发生的运动损伤率也就相对降低。因此,预防柔道运动损伤,就应该加强运动员运动素质方面的训练,在保证了运动训练系统性的同时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