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虎
深圳市华侨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东方花园管理处 广东深圳 518000
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城市化进程下,文化、政治、经济发展与社区发展息息相关。具有活力及创造力的社区,居民能主动参与到社区事务管理中,居民将自身的利益与社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社区成为居民参与管理事务的起点。社区垃圾分类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结构性的困境,还需明确问题的来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推动社区环境改善,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垃圾分类是废弃物向有用物转变的过程。垃圾分类是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保护资源集中能源。现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能展开有意义的垃圾分类,减少非资源化的处理量,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机垃圾在处理过程中,将垃圾通过堆肥转变为有机材料,并农业生产及环境绿化中应用。比如,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0.8吨再生纸,减少75%的三废污染,节约300-400kg烧碱等。回收1吨生铁,能提炼0.85吨钢,从而减少58%的废铁能源,减少85%的空气污染。做好垃圾分类,是上述综合利用的源头,社区居民应当觉醒垃圾分类意识,这也是保障垃圾分类的基础和内涵[1]。
垃圾分类在不同社区存在差异,社区人口结构对垃圾分类效果造成影响。我国社区人口经过异质化的过程。比如,在1900年时代,我国居民以单位住房为基础,工作变动较小,单位楼为社区单位,社区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居住的居民大多熟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城市社区同质性及封闭性减弱,社区异质性成员流动性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住房以商品房为主,分配住房的时代消失,经济条件及职业情况决定住房条件。因此,社区中的以熟人的居住模式逐渐消失。相比老社区,新社区人口流动性较为明显,且对社区整合具有负面的影响。个人的“寄居性”致使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可度较差,社区组织运动的能力不断减弱,社区凝聚力不断下降,导致社区社会资本量降低,社区整体行动力较差,这也是社区垃圾分类的困境之一。
我国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制度由政府主导。社区垃圾分类与社区物业环卫工作部分重叠,多数城市在垃圾分类及收集、运输过程中利用社区物业环卫人员及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展开。目前的垃圾分类制度中,物业公司成为垃圾分类的主要实施者,物业公司的经营能力与垃圾分类的效果成正比。物业公司的态度及立场与政府及物业的关系存在联系,也受限于公司自身的性质。住房制度改革后,原有公房所有者及住户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发展为物业公司与房主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物业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物业公司从国家的运营组织中脱离,我国社区的管理制度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居委会各司其职,责任分配明确。顾客至上的理念导致垃圾分类的实施,物业公司作为服务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居民的满意才能生存,因此,对待垃圾分类,物业公司往往无法管理。
社区垃圾分类结构性困境角度看,依旧存在一定困境,还需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使我国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2]。
社区中一定人口为特殊群体,木桶理论中,往往最短的木板决定容积。提升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质量,便能提升社区整体垃圾分类水平,还需设计有效的垃圾分类方法及监督制度、激励机制。部分地区根据房东与租客的关系建立流动人口监督管理方案,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自深层次上理解,社区垃圾分类的困境与我国社区管理制度问题存在联系,因此,还需强化文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使流动人口得以有效管理,在社区中感受到归属感。针对上班族也可采取垃圾分类管理方法,对此类人员进行教育,采取大手拉小手的方法,起到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家长教育孩子垃圾分类,也能保障下一代人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将认知及行为的脱节问题弥补。
市场经济体制下,垃圾分类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开展,激发物业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是垃圾有效的分类的关键环节。需保障物业公司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可实施补贴制度,或者居民垃圾分类收费制度,使物业获得一定的收益。我国部分地区采取每户每月10元的收费标准对物业进行补贴,且垃圾在分类后获得的收益能反哺社区,比如,厨房垃圾生产成有机肥,获得的收益物业可分取一部分。
垃圾分类投放监督管理过程中,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较为重要,但也要降低监督成本,我国部分地区在垃圾分类制度中,对社区中的责任心良好居民赋予志愿者的身份监督垃圾分类情况,且给予每个志愿者每个月300元的补助,使监督成本有效降低。志愿者作为社区中的一员,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且能形成示范效应[3]。
社区作为国家与社会的对接口,也是城市基层结构,社区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具有利益同享,责任共担的意识。垃圾分类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改善城市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社区垃圾分类受到结构性困境的影响,导致工作开展依旧面对困境,对此,提出垃圾分类管理的措施,能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