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茶馆》的艺术特色

2019-12-22 22:09边晨宇
人文天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报童四爷茶馆

边晨宇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

老舍先生的 《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中强调: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 《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最后,因为时间的超长跨度,老舍先生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曲艺元素——快板,大傻杨的快板,为演员的换装提供了时间,同时也简单的介绍剧情和人物现在的处境,寥寥几句就能清楚的交代所处的时期,又很好的避免了因时间问题造成故事情节不连贯和脱节的问题,也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剧情,使得整部剧更连贯。

2.没有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创作中的主要构成之一,通过戏剧冲突可以推动人物和剧情发展,是全文的线索,是刻画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种写作途径,通过戏剧冲突将戏剧中要表达的思想凸显。而戏剧中的戏剧冲突贯穿整部戏剧的始终,作为全剧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茶馆》则是与其他传统戏剧不同,它没有贯穿整部戏剧始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主要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人,从壮年到老年的遭遇和变故,贯穿全剧,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人物的起起落落来反应社会上的变化,以小见大,虽然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却反映了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和社会背景,从侧面展现了政治上面的变迁。像是日常坐在茶馆里面喝茶的平常百姓,他们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这小小的茶馆中也跟着变化,常四爷因为一句话,却被当成维新派抓起来,从此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刘麻子的倒买倒卖,只要有钱赚多么缺德的事情他都不在乎,还有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一心救国却还是被官僚资本主义压垮,这三个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同的理想抱负和生活方式,但都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可是三人之间没有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甚至三人之间的联系都微乎其微,但这三个人物贯穿了三个时期。 《茶馆》描述了三个时期历史的黑暗,里面众多的人物的起起落落,都是由这茶馆来见证。老舍先生是以人物为主,以人物的发展来推动情节的展开,通过日常的小人物经历的事件和变故,从而来反映社会的大变迁。

二、诸多的人物形象

剧中以处事圆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为人正直的常四爷为主要人物。以刘麻子、唐铁嘴、康顺子等人为次要人物,全剧出现的人物高达七十余人,这个人物数量是在别的戏剧中难以见到的。剧中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社会的百态。老舍先生以鲜明的笔调,给予这众多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构成了鲜明的社会群体。每一个角色都看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又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虽围绕自己琐碎的日常,但实际却是帮助反映了时代的大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众多的次要人物,也从侧面烘托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些人物的台词虽短短几句,却言简意赅的交代了他们的性格、背景和命运。像是卖报纸的报童,当王利发问他有没有不打仗的报纸时,报童说也许有,您自个儿找。这就反映了报童机灵的性格,因为不明确王利发会不会买自己的报纸,所以让王利发自己找。报童明知没有这样的报纸,但是又不想错过这一个顾客,让王利发自行寻找报纸。当王利发明确态度不买的时候,报童却说:看不看报纸,仗还是要打。这就反映了报童小脾气也侧面的反映了世态炎凉、战争连绵不绝,人民生活的不容易。随后报童又转向唐铁嘴,不放过任何一个顾客。虽然短短三句台词,但报童卖报纸的嘴巧和圆滑的小性格很生动的体现了出来,更重要的是暗示了这一时期的混乱,也交代了历史背景。 《茶馆》中众多的人物都有这样的特征,诸多的人物形象使得 《茶馆》这部戏剧更加的生动和真实。

三、鲜明特征的语言

老舍先生曾说过: “《茶馆》的语言没有什么好谈的,我只愿指出,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不管是描述剧情,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对把握全剧至关重要,而 《茶馆》的语言具有着鲜明的特征。戏剧语言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职业等)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1.浓郁的地方色彩——京味的语言

《茶馆》没有运用标准的戏剧化语言,而是采用了白话。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里面人物地道、纯正的北京话,生活化的语言使得整部戏剧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将他曾经历旧社会的生活经验和看到的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此为基础,进行提炼和创作,使得人物生动真实,每一句语言都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儿化音是北京方言极具特色的一点, 《茶馆》中的人物对话,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让人仿佛置身于北京胡同之中,“您” “喳” “狠劲儿” “呦” “一个铜子儿” 等等,这些语气词和儿化音都展现了北京独特的地方特色。虽然 “儿”字微乎其微,但是去掉了,就体现不出北京人说话的特点,语言中的京味也体现不出来了,整部剧就会被削弱。

2.语言的个性化

前文所述, 《茶馆》这部戏剧中,人物高达几十个,但每一个人的语言都符合此人的身份性格等,做到了 “话到人到,闻其言,现其人”的效果。以王利发为例,一个茶馆的老板,说起英文“all right”,短短一句话,就体现出了王利发处事圆滑,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变通,实现自身的利益,也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化,王利发的委曲求全和万般无奈,这些外在的事情都融合成了戏剧语言,展现了人物的语言特征。再比如,第一幕唐铁嘴一场上,就说: “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短短三句话,说明了唐铁嘴是一个江湖相士,处境窘迫可怜想靠自己的专业换一口茶喝,性格油滑又会讨巧。还有常四爷在第一幕中,痛骂二德子只会欺软怕硬,灭自己威风助涨他人志气时说: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却回复: “甭说洋人打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二德子却欺软怕硬,只会欺负自己人的性格就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而常四爷的正义和爱国之心跟二德子做对比,也全部都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以至于到后面常四爷说: “我爱我们的国家啊!可谁爱我们呢?”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从一个爱国人士的嘴里说出,就合理很多。个性化的语言使得每个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又十分符合人物本身。

3.语言的动态化

老舍先生以人物推动情节的展开,人物随着情节的推进而演变,产生了动态化的发展。像是主要人物王利发,从一个刻意讨好、处处小心谨慎说话八面玲珑,到第二幕的逆来顺受、说话沉稳、苦于生计,再到第三幕自己辛苦经营的茶馆,最后被他人占为己有的愤怒和无奈。还有力图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从一个阔少,到拥有不少资产的维新资本家,满腔热血、呼吁实业救国,再到最后落魄的回到茶馆,小心翼翼的问王掌柜在吗?这些人物语言动态化的展现,体现了人物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产生改变,从原本的性格转变成另外的性格,想要努力适应社会,扭转生存的现状,却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不成人形,甚至有人选择了结束自己这一生,这些人的悲剧也达到了老舍先生想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这三个时代都不是人民的时代,三座大山压迫人民,使得民不聊生,国家衰败,反映出了该戏的主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茶馆》是一部抨击新中国成立前三个时期社会黑暗的剧作,老舍先生依靠独特的戏剧结构、诸多的人物形象还有鲜明的语言特征,把一个即喧闹悠闲、又嘈杂凄惨的旧北京茶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通过描写茶馆内发生七十多个人物的遭遇,来反映了近五十年的社会变化,人物最后的悲剧和茶馆的悲惨结局,也体现了老舍先生对旧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的渴望和呼唤。

猜你喜欢
报童四爷茶馆
四爷和他的马
我给动物开茶馆
傻四爷
为一道公式奔走60公里
清雅茶馆
第八十三
肺结核
油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