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华
1.为党 “存史”
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中,文化始终扮演了一个特殊的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以来的百年历史中,在文化建设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有效地促进了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国家文化的发展繁荣,把中国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比较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国内的党史研究主要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而对党的文化政策史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一百年来党的文化政策史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论总结,没有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党的文化政策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文化政策史的党史研究是不完整的。党的文化政策史研究的意义之一就是记录和保存好党的这一领域的完整的史料,为党 “存史”。
2.系统总结党的文化政策实践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文化政策实践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①这种新文化建设,既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又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条件,因此需要自己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其中免不了犯错误,走弯路。从百年来党的文化政策的实践看,既有举世举目的成就,也有深刻而惨痛的教训,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非常必要,是未来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的思想基础。
3.为进一步完善党的文化政策提供决策借鉴
古人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研究文化政策史,目的是为了通过百年来党的文化政策实践的研究,为我们当前制定文化政策提供借鉴,探讨如何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政策,更好地指导当前的文化建设实践,处理好当前和今后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政策的功能和价值。当前我们国家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除了向国外学习西方的文化政策实践中先进的做法,同时也必须借鉴过去文化政策的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教训,从过去实践中找出规律性东西,从过去的历史素材中获取灵感,使当前制定的文化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1.文化政策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文化政策史以文化的政策为研究对象。而文化则是当代社会最为复杂的一个领域。文化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文化生产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具有创造性、主体性的特点,需要创作者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独特的思维过程。文化生产的这种特点对政策环境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不能以管理物质生产的方式管理精神文化生产;从文化生产的结果——文化产品来说,文化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价值在于产品内含的文化信息。文化产品消费不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在于满足人们增进知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娱乐身心、涵养性情、丰富审美、宣泄情感等精神需求,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的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建设也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文化政策史研究要深刻理解研究对象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这也是我们深刻理解党的文化政策的前提。
2.党的文化政策史的核心议题
没有哪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像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样高度重视文化政策。一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出台的文化政策文件汗牛充栋,每年都会有十几种文化政策文本颁布。不同领域,宣传、出版、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娱乐、演出、广告、会展、图书馆、博物馆、文物、非遗、文化贸易、文化旅游、休闲、艺术品等等领域都有自己的管理规章,可谓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研究起来难度非常大。如何抓住本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乃是对文化政策史研究者一大考验。笔者认为,破解这一难题最关键的是抓住文化政策史研究的关键议题,处理好几对重要关系,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些核心议题有:
如何运用文化政策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即如何处理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如何运用文化政策提高公民的文化参与、文化表达?
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古代文化、外国文化的关系?
如何运用文化政策遏制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中的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
如何运用文化政策维护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
如何运用文化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
上述问题渗透到文化所有的领域、部门、层次和环节,其本质是文化的自由、民主、平等等问题。党的文化政策是党的意志与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而党的意志与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又有着复杂的关系。研究党的文化政策史,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党想要通过文化政策鼓励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党的文化政策的 “初心”是什么?政策目标和宗旨又是什么?哪些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已经废除,那些政策具有长期价值必须坚持?党的文化政策一百年来的变与不变。哪些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哪些方面一以贯之,还没有本质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文化政策史动笔前应该思考清楚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就不难抓住要点和重点,删繁就简,有条不紊地展开阐述。
2.党的文化政策史的研究边界
(1)时间与空间跨度。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是研究的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1年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演变发展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的文化政策只作用于苏区、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作用和影响的范围有限。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一个不被承认的在野党变为执政党,其文化政策的作用范围才扩展到全国区域。国家也才能通过行政权、立法权有目的、有组织地出台各种文化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
(2)党的文化政策与国家的文化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前,党的文化政策仅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政策,而非国家的文化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党的文化政策在的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国家的文化政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当然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党的文化政策与国家的文化政策仍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党的文化政策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上,表述比较抽象、宏观、原则;而国家的文化政策不仅要体现党的文化政策,而且要解决具体问题,政策条款非常具体、细致,具有操作性。研究党的文化政策史重点还要要讲清文化政策发展中一些根本性问题,适当抓大放小,体现研究的思想高度。
(3)广义的文化政策与狭义的文化政策。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等。因而广义的文化政策也包括教育政策、科技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明、文学艺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鉴于教育、科技、宗教、民族等问题已经自称学科体系、有广泛的专门的研究,为了集中阐述党的文化政策演变历史,研究党的文化政策史宜用小文化概念,也就是狭义的文化概念,一般不涉及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科技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但由于文化问题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在某些章节仍然要介绍党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文化科技政策的有关内容,以体现论述的完整性。
(4)文化政策史与其他政策史。文化与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领域的政策演变也会影响着文化政策的演变。文化政策史与政治制度史、经济政策史、科技政策史、外交政策史、社会政策史等有着一定的交叉关系,研究文化政策史就不能不关注这些领域的政策演变。
1.党的文化政策史的历史分期
历史分期常常涉及到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看法,它关系着对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等等重要历史现象的不同看法②。历史分期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标准。笔者认为,文化政策史分期应当考虑二个因素:
第一是文化政策实践的特殊性。党的文化政策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党史的分期主要是根据重大政治事件为标志的,与文化政策史的分期并不一致。同时,文化政策史分期的难点还在于,文化领域是有众多的领域组成的,不同领域的发展节奏和政策实践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出版政策史与电影政策史在分期上可能不一致。所以统一的分期可能不适合某一特定的行业。笔者认为,文化政策史分期的应该考虑以下因素:当时的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化政策标志性的政策文本等。可以以党史分期为基本依据,但最终如何分期应该根据文化政策实践来决定,文化政策实践的矛盾转换和重要事件是根本依据。
第二是文化政策实践的周期性。任何政策都具有周期性。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与经济运行的“衰退——扩张——衰退——扩张”相适应,经济政策也呈现出 “宽松——紧缩——宽松——紧缩”的轮替。文化政策实践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外文化政策实践表明,文化政策同样具有周期性。西方的文化政策由于政党轮替呈现出 “左”“右”交替。而在我国,也有 “收”与 “放”、“松”与 “紧”的周期性摆动的特点。这种政策实践的周期性对于文化政策史的分期不能不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的 “收”、 “放”都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性的事件、重要的讲话或文件,昭示着着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和政策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都成了党的文化政策史分期的重要依据。
党的文化政策史的历史分期从大的阶段说,是一个3-3-4的比例,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到30年,新中国成立后到 “文革”结束大致也近似30年,改革开放至今大致是40年。前两个30年的分期比较清楚,因为党史对于这段时间的分期已有共识和定论,这也是党的文化政策史分期的基本依据。而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近,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一些问题未必看得清楚。但这不是说,改革开放40年来但党的文化政策实践就没有阶段性。对于这40年的分期,不仅要参考学术界对于党史和国史的分期,而且还要研究党的文化政策实践的自身走向。目前学术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有三阶段和四阶段之说,具体的截止日期也众说纷纭,缺乏共识。笔者认为,从党的文化政策实践来看,对于这40年的分期宜粗不宜细,分为三个大阶段比较合适。第一阶段,从1977或1978年到1989年,从国家来说是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党成功地实现了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停止了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面,在思想上开启了 “解放思想”的新时代。这一阶段文化管理是以 “放”、 “松绑”为主要特征,形成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从1989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后23年间,中国的政治生态以 “维稳”、 “和谐”为主。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在不断强化规范中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是这个阶段的高频词汇。 “先进文化”、 “和谐文化”也被学者广泛论证。 《电影审查规定》 (1997)、 《电影管理条例》 (2001)等一大批行业管理条例都在这一阶段出台;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私人资本被允许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可见,文化政策实践上是有 “收”有 “放”。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这一阶段党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呈现了新的特点,关键词是价值体系的 “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等语汇,出现在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的频率明显增多。当然这种 “回归”不是低层次的 “复位”,而是试图在建立大国文化自信、掌握世界文化进程话语权高度的必要“修正”。要想重塑大国文化自信,没有对国家根本指导思想和对本国传统文化基本自信是难以想象的。
2.不同阶段党的文化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和约束条件
每个阶段每项大的政策的出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都是为了解决文化实践过程中某些特定问题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史必须研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生态。分析政策出台的目标、针对性,寻找因果链条中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分析文化政策的产生依据以及合理性,更好地分析政策绩效。比如,为什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政府对国营电影公司和民营电影公司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制度和审查政策?为什么对国营电影公司管理严格,而对民营电影公司审查要宽松?这些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如果我们把文化政策放在具体的背景下考察,就不难理解某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政策。
3.对党的文化政策内容的研究
政策包括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个层次。研究文化政策史也要从这三个层次着手,梳理这三个层次的政策演变。元政策也就是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统率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特点是比较抽象、原则、概括。文化元政策由文化自由政策、文化民主政策、文化平等政策组成。我党的 “双百方针”、 “二为方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十二字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都是文化元政策的经典表述;基本政策是文化不同领域的政策。包括文化遗产政策、文化产业政策、文化艺术资助政策、文化对外开放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不同领域的政策又可以往下细分。如文化产业政策包括图书出版政策、报业政策、影视产业政策、演出产业政策、娱乐产业政策、互联网产业政策等;具体政策是政府指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等。文化政策史当然要研究文化政策本身内容、政策含义。但这不是考察的重点。文化政策史研究的是时间跨度的文化政策史,强调因果联系、历史渊源、演变规律,侧重 “纵向”深度发掘。
4.文化政策的绩效与影响
政策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预期的政策目标与实际结果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出入。文化政策史研究不光是对史实的客观描述和梳理,也需要研究者对政策绩效作出客观判断,对政策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政策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一项政策的出台,政策决策者根据总要预设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实现某种战略意图,解决某种社会问题,以推动事物更好地发展。而对政策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展开研究,目的也是为了总结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文化政策服务。如何判断政策绩效有很多标准,最直观的方法是看即期的文化发展状况,也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有没有产生标志性的成果,有没有产生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艺术经典之作,有没有产生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思想家。归根到底是靠文化产品说话的。当然,任何一项政策所产生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分析政策绩效不能机械对应,而应该充分考虑政策的时滞和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5.总结党的文化政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党的文化政策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不同阶段党的文化政策实践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文化政策实践的成败得失,总结文化政策实践的经验教训,阐述政策出台的背后的背景与条件,通过点面结合,纵横比较,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得出党运用政策管理文化的一般规律。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史研究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论系统。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材料,得出恰当的符合实际的结论。要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历史事实,要将党的文化政策史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放到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去分析。力求观点正确、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做到史论结合,提升理论性、学术性、思想性,不能搞成政策汇编。忠于历史,不回避敏感问题和犯的错误,直面争议性话题。避免 “碎片化”和 “以偏概全”。
2.历史学方法
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考据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原始政策文本,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我党文化政策的一些经典表述都是源自于党的领袖的重要讲话;党的重要文件。如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有关文化的论述、党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党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议等。人大颁布的法令,如 《著作权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政府的法规、条例,如《电影管理条例》等。政府法规性文件,如 《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文件。对于党成立后的各阶段的重要文献资料,要尽可能占有,认真研读,提炼精髓,分析语义,这样才可能真正看清党的文化政策实践中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得出全面的客观的结论。
3.政策学研究方法
运用政策的制度分析、政策的博弈分析、政策模拟与政策绩效评估、政策系统动力学、定量分析等方法,力图构造最接近于真实世界的理论模型。从博弈论观点看,在一个国家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政策主体与和政策客体,既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同时又是一对矛盾。任何一项文化政策的出台,都是各种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当这两种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平衡点,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政策就能够被双方所接受。而这种平衡点在什么地方出现,就看这两种力量的对比。研究政策演变,不仅要从政策主体角度分析,而且还要从政策客体角度、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才能扎实,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4.文化学研究方法
文化学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文献法、比较法。虽然文化政策史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还有一定的区别。但必要的社会调查、深度访谈还是必要的。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文化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政策实践,许多人有着亲身经历,直接感受,对于这些人士的访谈、问卷和调研,可以取得一手资料,从官方与民间、政策主体与客体等不同角度了解对党的文化政策的评价,对于客观全面认识这段时间我党的文化政策实践非常有必要。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②黄如军:关于党史专门史研究和编写的若干问题,红广角,2014(7):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