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媛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农村医药卫生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是我国基层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党和国家为解决农村医药卫生人才不足问题,同时改善农村相对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1]。《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质量的基层医疗队伍,以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同年,国家正式推行政府订单免费培养医学生政策,以解决农村基层医疗人才缺乏问题。
2015年5 月,国家下发了关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方针政策。同时,文件要求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基层岗位胜任力培养对相关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2],突出“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的特色,临床上达到“简、便、廉、效”的实际治疗效果,强化“用得上”3个字,培养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治疗、宣传、教育能力于一身的基层全科医学人才。中医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临床学科,是研究从受精卵形成至青春期末这一阶段的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合理喂养与保健以及各类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孩”政策的放开和县、乡镇、村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基层医院患儿越来越多。针对农村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改革传统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使用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和高职高专其他专业一样,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应根据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实用”“够用”培养原则,对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4]。
原本的高职高专中医儿科学授课计划是48节理论课和6节实验课,共54学时。可以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学时,同时变实验课为实践课,调整为38节理论课和16节实践课。教材概述、小儿的生长发育、体质特征部分安排6学时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后面新生儿疾病和各个系统疾病部分安排32学时理论课、12学时实践课。改变传统“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5],着重讲解难点、重点知识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变“学会”为“会学”[6]。
将定向培养医学生以后服务的县、乡镇、村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泄泻、惊风、手足口病等;临床少见罕见的疾病如新生儿脐风、寄生虫病、百日咳、胎怯病、硬肿症等安排学生自学[7]。部分常常伴随出现疾病不再一一分开讲授,而是系统讲解,如呕吐、厌食、积滞等;时行疾病中的麻疹、风痧、丹痧、幼儿急疹类似的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讲授;对于以前发病率低现在发病率日趋升高的性早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单独进行讲授。另外,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增加对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有效的小儿推拿、小儿敷贴、食疗药膳调理等相关知识,让定向培养医学生今后在临床上达到“简、便、廉、效”的实际治疗效果。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要具有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竞争和创新意识[8]。农村订单定向班实行工学结合分阶段培养模式,以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主线,采取“1.5+1+0.5”(一年半在学校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附属医院实习,最后半年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实践)培养模式。这种工学结合分阶段培养模式,增加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农村卫生所)实践环节,把“实用”“够用”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此,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前1.5学年以学校培养为主,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相关专业课理论、基本操作技能、思维方法等,不仅在学校实验中心进行实训,还增加了在学校附属医院师承见习环节,每周2天,此外所有实践课程学习都在医院完成。《中医儿科学》教材各脏腑系统章节理论教学结束后,由相应科室的临床医生分小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各个疾病的症状、治疗、用药以及治疗过程中症状的变化。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章节疾病的特征,使技能培训与素质培养有效对接,缩短教学与岗位之间的距离。第三学年以合作医院培养为主,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学校在理论教学、日常教育及管理、操作评定中发挥优势,医院在安排实习、指导实习、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体现长处,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有效衔接,互促共进[9]。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核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围绕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和问题进行学习研究[10]。基于当前《中医儿科学》教材的课堂教学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内容相对抽象、枯燥,为实现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目标,我们采用精选名家医案进行PBL教学的方法。以中医儿科近现代名家的医案、医选为蓝本设计PBL教学病案,这样的任务和问题更真实、更合理、更完整。例如讲授胎黄时,理论讲解完后,我们选取陆长清胎黄的医案:刘某,女,9天,2005年10月7日黄疸6天。出诊:患儿出生后第二天开始出现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新生儿黄疸,予退黄药(具体不详)口服,症未减,且有加重的趋势。大便干,2日1次,舌淡,苔黄,指纹淡沉。
导入病例后,第一步我们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为这名患儿分析病情并辨证论治。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论述各自的分析和辨证论治结果,然后记录答案,我们再揭晓名家的答案:诊断为胎黄——湿热内蕴,此为先天不足,湿热内盛,胆汁外溢肌肤所致。鉴于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湿热之邪没有出路,故治以清热利湿退黄。
第二步提问如何拟方用药。学生两人一组互相交流答案,再揭晓名家处方:茵陈蒿2 g,山栀2 g,大黄2 g,桂枝2 g,白术3 g,泽泻 3 g,茯苓 5 g,猪苓 10 g,山楂 10 g,苦参 2 g,乌梅 3 g,4剂。
第三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名家处方用药的差别在哪里,分析名家用药的道理何在。学生还是两人一组互相交流,教师再公布名家用药的道理:新生儿黄疸多表现为湿热邪毒偏重之阳黄,因小儿发育尚不成熟,属稚阴稚阳之体,毒邪乘虚入侵,易化热入里为患,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蒿、栀子均为利湿之品,茵陈蒿为主药,清湿热,利肝胆,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并有广谱抗菌作用;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利胆,降低血中胆红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诸药共奏清热利湿之效。桂枝、大黄、山楂、苦参、乌梅等改善微循环,减少肝细胞损害,有利于血清中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能加快黄疸的消退,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结合名家医案进行PBL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足。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思维,形成了良好的讨论氛围,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教学环节颠倒过来,先让学生在课前对下节课内容进行自学,并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再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通过教师解答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11]。录课是教师事先针对要讲授的知识点录制视频,可以采用边摄录边讲解方式,也可以采用在已有视频中加入解说词的方式,然后将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教师在课前将录制的视频上传到公共平台,学生自行学习后再进入授课环节。以小儿咳嗽为例,小儿咳嗽常见的症型有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咳嗽、阴虚咳嗽等,我们事先在临床上搜集符合不同证型咳嗽的患儿病例,针对其就诊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边摄录边讲解,编辑完成后上传到公共平台。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学习,记录不懂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答,并重点讲解学生有疑惑的内容。对学生而言,他们喜欢这种新颖、直观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习氛围轻松,还能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12],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理论考试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目、题型为蓝本,以订单定向医学生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为考点,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实践考核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考查学生通过四诊搜集症状和体征、辨证论治能力。引入标准化病人(SP),SP按照事先编辑好的病案进行训练,并编排好学生进行问诊时要回答的具体内容。考生则根据SP的主诉等,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病、辨证论治,成绩占30%。第二环节考查学生书写病历能力。采用视频播放形式,教师将临床上遇到的典型病案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望、闻、问、切,全面记录患者所表述的内容。由于学生学习时间不长,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视频反复播放3次,然后给学生30分钟时间病历书写。此环节成绩占20%。
重医德是一名医生的基本素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未来的一线医生,是医疗战线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其医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医德考核十分必要。我们事先制作好医德考核评价表格,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核: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承教师的评价。此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实用、够用”“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临床上达到“简、便、廉、效”的实际治疗效果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要改革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建立符合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根据农村医疗卫生岗位对人才数量、规格、素质等的需求,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对提高订单定向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