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玉
(滕州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山东 枣庄 277500)
固定资产是单位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的资产,例如房地产,厂房,建筑设备以及机械设备等,都属于固定资产的范畴,相对应的,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登记、领用、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通过核算,一方面可以清楚地记录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数值,存放何处,有无毁损等,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重复购置的现象,最终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目前,固定资产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该遵循准确性原则,就是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计量时应该认真核对,准确计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与标准进行会计处理,其次,需要遵循账实相符的原则,固定资产属于单位内较为重要的资产,一旦管理不善,则会造成单位的资产流失,给单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应该时刻检查固定资产状态,保证账实相符,最后,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性,按照固定资产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以及核算方法,例如在选择折旧方法时,一方面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不能轻易变更,另一方面需要定期计提折旧,保证更加准确的衡量固定资产价值,最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迈入了经济新常态,市场发展趋于稳定,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于其核心资产—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运营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以及降低经营风险等多方面,最终实现单位的稳定发展。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的核心资产,其经营管理包含较多内容,例如固定资产的采购,固定资产核算(折旧,报废,贬值),修理,维护等,每一个环节涉及到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单位会计政策等,例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以及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需要根据固定资产自身的特性以及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会计核算不准确,资产闲置浪费等情况,进而降低固定资产管理效率,通过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可以准确核对计算固定资产价值,核实固定资产状态,防止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流失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浪费,按需购置固定资产,最大程度发挥固定资产价值,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进步。
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了资产的全面清产核资,保证了固定资产数值准确,核算无误,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资金情况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进行全盘的考虑,然后按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程序与标准进行采购,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按照资产需求情况进行采购,防止固定资产出现重复购置,资产浪费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单位的经营成本,通过参考过去的固定资产价格,市场询价等手段以合理的成本购置资产,规避价格虚高等现象。
在新形势下,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财务业务处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其能够更加反映财务本质,并且降低财务风险,因此,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配备完善的管理制度,责任更加明确,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样一来,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内部控制监督更加有效,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与监督缺失,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的现象,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针对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措施,以求能够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进步。
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特殊,员工的薪酬水平由政府部门发放,而与个人的工作绩效关系不大,因此,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改变事业单位的员工的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对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固定资产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事业单位发展规划中,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层面,不仅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以及管理,还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按需购买,重视固定资产的效益性,实用性与使用频率,其次,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招聘业务水平较高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该开展定期培训,帮助他们能够利用自身储备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选择不同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保证固定资产核实有效,管理有度,例如对于久置未开发的荒地可以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变现,有效盘活资金,降低资产闲置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且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升其道德水平与综合素养,所有的员工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树立较高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杜绝财务舞弊的现象的发生,进而有效的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保证,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清查、审计、监督制度,定期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核算以及报废等进行核查,摸清家底,资产盘亏或者盘盈按照管理权限上报审批或者审核备案,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其次,事业单位需要设置完善的核算部门,日常维修部门以及清查部门,配备相应的人员,职责分明,分别对固定资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追踪与管理,按照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固定资产流通透明化,规范化。最后,在固定资产的流通中,需要特别注意固定资产使用的各个状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经验根据固定资产的状态做出准确的会计处理,其实际库存要和记录的保持一致,避免会计核算时支出与收入不相符,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审批程序,当领用固定资产时,需要通过相关部门进行审批报备,等审批手续完成之后才能够进行使用,不能存在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的发生,从而规范固定资产使用各个流程,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多,因此,在进行核算清查时所做的工作量较多,需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沟通,因此,可以对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首先,将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彻底的清查,针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管理系统,然后将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中,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其次,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资产数据库与资产数据台账,随时对固定资产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充分利用软件的信息功能,通过查询功能,报表输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等单项信息查询,使单位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动向以及使用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配备富有经验的员工对信息系统中的资产信息及时更新,选派内控监督人员定期盘点清查,看信息系统的录入情况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在资产信息源头保证准确性。最后,通过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各个部门的资产信息流动,各个部门的人员都能够通过数据信息系统看到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防止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也有利于各个部门对固定资产信息及时修正,使固定资产管理变得高效,简单。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是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率,促进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从单位员工的观念意识,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以及资产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以遏制固定资产浪费,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