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景滔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00)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的流动变得迅速而广泛,产品的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产品的迭代也更加快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把握机遇。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障企业高效、有序运营,帮助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把握商机。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一定问题,犹如人的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未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普遍认识不足、控制意识薄弱,使得免疫系统功能无从发挥。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企业中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员工没有足够的意识,大部分问题依然难以被及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很多企业没有成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或者成立相关机构但未建立相应的议事规则,法人治理机构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免疫系统首先需要识别入侵企业的“病毒”,才能有效应对“病毒”的侵蚀。但我国企业普遍风险意识低下,是导致内部控制乏力的重要原因。企业常常会忽视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常常使企业面临着遭受“病毒侵蚀”的风险。
内部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通过核准、授权、验证等手段,确保内部控制指令得以执行。然而我国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侧重于对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忽视对事前的预测和控制。还有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偏离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切实际、难以执行。
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只关注由上往下的信息下达,忽略由下往上的沟通渠道,导致员工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员工的意见没有得到管理层的重视。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顺,导致来自一线的真实、有用的信息无法到达企业管理层。病毒侵害企业的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到免疫中枢,导致免疫系统失灵。
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是管理者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核心工作之一。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提高管理者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上到最高管理层下到基层工作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得以加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的灵魂。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度的制定对企业实施的控制,这种制度的顺利实施在短期内需要领导的重视,人员的配合,在长期看来企业文化这样的软方法对保障其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此外,在具体实施内控制度的过程中,设立相关部门保障该职能的顺利实施,比如设立审计委员会等也有利于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障。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目标,为了实现当年的经营目标,包括经营收入目标,经营利润目标以及市场份额目标等等,我们需要对当年的经营现状开展风险评估,找出现状与实际目标存在的差距所在。通过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加以风险评估从而抓住关键控制点,采用科学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来控制风险。开展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包括定期开展内外部审计,开展部门自查等。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将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
内部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开展事后控制来对效果进行监督,对过程进行反省,然而对事前控制人们常常重视不够。做好事前控制,就是要做好预防工作。要尽快地抵御、查处病害的侵蚀,要更早、更及时地建议相关部门调动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并且在永不停息地抵御 “病害”侵蚀的同时,促使企业健全机能,改善机制。预防是基础,只有注重预防,才能防患于未然。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提供真实、完整、及时的信息,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加强与员工的沟通,特别是企业管理者与一线员工的沟通,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使企业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到企业管理层,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处理。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也变得日益复杂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自身有效的“免疫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作用,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