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睢晓杰,郑州师范学院
合唱行为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选材、准备、排练以及演出。合唱参与者能够通过选材和准备环节对合唱指导者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有所体会,指导者的审美趣味、理想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均会对作品选择产生影响。同时指导者审美取向也会对参与者的体验、审美追求产生影响。换而言之,合唱作品若韵味生动、情趣高尚且格调高雅,那么参与者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自然也会相应提升。以《哈里路亚》这部合唱曲为例,它是对十八世纪英国人民所具有的民主意向的一种反映,距今久矣。我们演唱这样的作品时同样也会激发内心深处对美好与崇高的向往,对往昔人类豪迈、进取、乐观以及自信的推崇。而合唱参与者也会产生特殊的人类情感魅力体验。
从排练到演出是整个合唱过程中参与者对作曲家审美价值取向的体验与再现。作曲家将自身情感、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体验内化为音乐符号,然后高度浓缩传达给受众。音乐作品的世代传唱是因为它承担了作曲家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当时世界的审美观与精神状态,同时也是对现代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需求的一种体现。例如1939年冼星海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给予中国抗日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该作品具有博大而坚强的精神气象,内涵深刻,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趣味。冼星海对于反映主题精神美的那些崇高、壮阔和雄伟的作品极为推崇,善于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以及生命状态,他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象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世人,当后世的我们传唱他的作品时,不仅能够对冼星海的个人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精神气象有所认识,更感受到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共御外侮的悲壮豪迈之情。
合唱演出本身就属于实质性的传播,在此过程中,传播者的审美价值判断以及审美理想也得到弘扬。表演者在参与合唱时不仅能够向观众呈现自己的合唱作品体验,引导听众对音乐作品内涵有深层次体验,还能够将个人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传达给众人。这是一种影响面广泛且深远的审美价值取向传播方式,传播者在合唱演出过程中能够受到来自听众的赞誉和认同,就审美体验和审美选择与听众展开互动。表演者能够通过评论、掌声等反馈体会到他们的情感波动,同时,传播者和听众在合唱互动过程中实现了审美价值取向、理想以及情感等不同方面的相互影响,进而营造出一种双方公共的审美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综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项伟大政策,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合唱艺术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它的和谐来源于参与者的团结合作,合唱强调个体服从于集体,强调的是消除个性追求共性的大同理念。作为一门声音的艺术,它要求队员做到音色的统一,节奏的统一,音准的统一,情感的统一,气息的统一等等,然而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合作,所以合唱也可以叫做合作的艺术。当我们做到了这些,一首和谐完美的作品就会出现,在和谐的旋律和谐的群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的神韵,从而联想到社会的和谐。
社会就像是一部宏伟的大合唱,一部大的合唱作品有许多的声部组成,具有丰富的和声配器,每个声部的旋律都不同但又不可缺少,这样的作品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来讲都是一个挑战。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基础训练,加强每一位团队成员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歌唱技巧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面对如此多的声部我们必须做到声部的平衡和音色的统一,这样对于团员的写作能力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把小我融入大我当中,最终达到理想,和谐统一的声音效果。在社会这个家庭里面有形形色色的群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只有协调好了各方利益和关系,人们才能够融合,社会才能够和谐。合唱讲究团队合作精神,这里是培养人们凝聚力的最好方式,无论是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还是在课余期间合唱团员之间能够轻松愉悦的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建立起真实的友谊。在合唱中,团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人们就会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当中,共同创造美好的音乐。
合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交良有,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场所。与其他艺术活动相比,合唱的门槛比较低,它不像器乐团体不需要前期的投入并且能够容易理解容易提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所以合唱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参与。在合唱过程中,人们的交流逐渐增多了,由陌生人成为了朋友,有朋友成为了知己,久而久之便建立了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在这里人们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歌曲的欣赏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为人处事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过大了自己的人脉。同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出了一份力。
近年来合唱事业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盛世,这是中国合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相信,我们自信在不久得将来中国的合唱事业必然以其崭新的面貌,辉煌的成果迈向美好的明天。合唱事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的发展,这极大地显示了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也反映了人民的高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