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艺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语教学以语言为学习内容,通过视听说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目的语,对目的语其民族文化有个基础的认识,为接下来更深层次的了解奠基,为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服务。
语言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是人类社会实现交流的重要途径,没有语言的存在,人类社会便无法实现知识的传播与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而文化与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使二者互相依存,通过语言知识能够将特点环境背景下的社会思想面貌展现出来。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也能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进而促进各国家文化的交流,同时,也能进一步消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惠共赢。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下,外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外语人才,如何让外语专业教育适应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时代潮流的发展,这在21世纪的今天尤为重要。
“一带一路”是近年来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它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因此,对于外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改变,传统单一的语言型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其它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各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时也着重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但多成效不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方面,侧重于外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涉及“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经贸、法律、文化等实用性的专业知识课程开设得并不多,且此类课程多重理论、轻实践,形式单一,远远满足不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许多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性的练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部分高校流于形式或空白,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后不符合社会需求、就业困难。
为满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各个高校的外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各高校不仅需要对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带一路”的国家有40 多种语言,但精通英语的人才较多,小语种人才较少,对国家在中小发达国家开发市场制造了困难。对于高校来说,要增设更多小语种专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加强英语专业的二外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更好的发展自己,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达到双赢的局面。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种困难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惠共赢”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应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跨文化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要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交往中,为以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他国企业“走进来”消除障碍,促进我国与沿线各个国家的交流合作。
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是实现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未来发展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纯外语的毕业生因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而在就业中处处碰壁。这不仅给学生,也给各高校对未来发展的谋划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意见与建议。各高校在今后的外语专业教育上要注重坚持“外语为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原则,以外语教育为前提和基础,以其他专业知识为辅,以此来扩展外语这一主要专业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同时,各高校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培养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出力。
在一带一路理念下,我党主张走出去,进而实现文化的包容。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努力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向复合型人才靠近。本研究为未来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进一步消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惠共赢助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