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情绪的定义,情绪的生理基础、维度、诱发方式、脑电成分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尝试着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生理基础;诱发;脑电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彭聃龄,2012)。当一个人达到了追求的目标时,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当一个人失去了已有的东西或者权力时,会感到失败的痛苦,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中,情绪的作用无处不在。因此,对情绪进行分析和识别是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機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项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课题。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情绪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各种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基于脑电的情绪识别研究已经成为神经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从情绪的生理基础、理论、与情绪有关的脑电成分进行论述。
1 情绪的生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所控制的,由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研究发现,采用情绪电影作为研究材料,诱发的厌恶和恐惧情绪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诱发的积极情绪引发了左侧前额叶的激活。当社交恐惧症患者期待公开演说时,与控制组相比,右侧前额皮层出现强烈激活;右侧前颞区的激活也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左侧前颞区的激活低于控制组。这些研究表明左侧PFC与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消极感情有关。
杏仁核在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对脑损伤者的研究发现,杏仁核损伤的病人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而识别其他面部表情没有受损。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的杏仁核激活非常高。经过药物治疗,抑郁症状减轻后杏仁核的激活也降到正常值。
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有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林斯里指出: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者在情绪词的Stroop任务中发现了背侧前部扣带回的激活。
前额皮层、杏仁核、网状结构、海马和前部扣带回在情绪产生、激活、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情绪的维度
2.1 情绪的三维理论
冯特在19世纪末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冯特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斯滕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他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其中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比如,快乐、幸福、愉快、恐惧、惊奇等。
2.2 情绪的四维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成分的激活水平;激动度或冲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为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景适宜的维度。
3 情绪的诱发
3.1 图片、音乐和视频
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外部刺激诱发被试的不同情绪,这也是目前被学者们最普遍使用的刺激方法。为了客观有效地诱发出被试的不同情绪并对相应的情绪状态进行标记打分,Lang等建立了国际情感图片系统示和国际情感数码声音系统。他们选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被试为系统中的材料进行打分,并最终得到了情感系统中每个材料在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等3个维度的得分,为所诱发出的情绪类别提供了标记依据。罗跃嘉等对上述系统进行了本地化,建立了中国情感图片系统、中国人情感面孔图片系统、中国情感数码声音系统和汉语情感词系统,为中国本地化情绪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3.2 提示被试做出相应表情
提示被试做出不同情绪状态下所对应的面部表情。Paul等通过研究人的脸部肌肉动作和表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套面部行为编码系统,他们认为人的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脸是诚实的。,然而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因为当人们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时,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也会变得不易被察觉。
4 情绪研究的热点
4.1 热点问题
根据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我国情绪研究领域近五年来的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前10个热点分别为:情绪调节、青少年、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横断面研究、儿童、情绪智力、抑郁、情绪理解、ERP(陈梅等,2014)。针对情绪调节,研究者的研究目光主要集中在情绪调节策略及理论研究(比如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等属于情绪调节的策略研究,情绪智力、情绪能力等属于情绪调节的理论研究);情绪调节过程及效果研究(比如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等属于情绪调节的过程研究,自我效能感、情绪发展等属于情绪调节的效果研究)。
4.2 与情绪有关的脑电成分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对情绪发展脑机制进行探究。脑电(EEG)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在头皮表层记录下的由大脑神经元自发性、节律性运动而产生的电位。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很多心理活动和认知行为都可以通过脑电反映出来,因此脑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情绪识别的研究。
利用脑电进行情绪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情绪的诱发、脑电信号的采集、脑电信号的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降维、情绪模式的学习和分类等。由于脑电信号十分微弱,因此在采集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噪声信号的干扰。脑电信号的预处理主要是指去除采集到的脑电信号中所掺杂的伪迹。在情绪识别研究中,所要去除的伪迹主要包括眼电、肌电、心电、工频干扰、电磁干扰和任务不相关的脑电等。目前比较常用的伪迹去除方法主要包括滤波和独立成分分析等。由于工频干扰和电磁干扰往往发生在高频段,因此可以通过带通滤波或低通滤波的方式将容易产生干扰的频段过滤掉,只保留有效的频段的脑电信号。对于不易通过滤波去除的伪迹,通常采用独立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找出干扰信号并将其与脑电信号分离开。
5 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有关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近年来基于脑电的情绪识别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多数研究还处在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尚有相当距离。因此我们的研究因立足实验室,提高实验的外部效度。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梅,徐速.我国近五年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7):48-53.
作者简介
梁小菲(1996-),女,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教育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脑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