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2019-12-20 03:01王锦玉
学周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表演游戏中班解决策略

摘 要:文章就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互动式介入指导为主,隐性式介入为辅”的有效策略,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

关键词:中班;表演游戏;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5-017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5.173

一、中班表演游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愿意按角色表演,角色意识不强

《小羊和狼》表演游戏中,幼儿们存在争抢头饰、拒绝角色等现象。由教师介入,才开始渐渐进入游戏的计划、协商阶段,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对于自己首选的角色,或表演获得教师肯定的角色,甚至对某个角色的偏好,表现出角色意识不强,不愿意更换角色的情况。

(二)游戏的主题意识差,需要在教师提醒下达成

中班幼儿会因为喜欢头饰、道具而随意自我玩耍,忘记游戏的主题目标。幼儿们会为了选择不同动物需要的场景材料耗掉整个表演游戏时间,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满足于最后成功的阶段,迫不及待地越过前面的情节,以战胜大灰狼为乐。 从游戏观察中可以发现:中班幼儿的嬉戏性角色行为占了一半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主题任务意识不足。

(三)角色扮演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观察《狼和小羊》表演游戏可发现,对于表现角色特征的行为,多数幼儿只是随意简单地表演,比如狼,在幼儿的动作里完全没有凶恶的样子及粗声粗气的语调;小羊的紧张与害怕也只剩下平淡的语言及单一的喝水动作。虽然情节都在,却缺少表演的味道。缺少了投入的情绪,游戏就缺少快乐的调料了。

(四)无法突出角色特点,进行创造性地表演

表演游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是要根据对游戏内容、人物角色、作品情节的了解,在表演中进行语言和动作上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故事内容。中班幼儿由于年龄限制,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意识。表演游戏需要丰富表演的教育价值,应该把表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達方式。在具体表演时调动多种经验并运用多种感官,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动作表现、交往能力、审美和创造能力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可以 “互动式介入指导为主,隐性式介入为辅”为指导策略。

二、有效开展表演游戏的策略

(一)多渠道互动引发幼儿增强对角色的理解与认识,鼓励幼儿互换角色

1.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应参与到游戏表演中,充分运用动作和表情来引导幼儿。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让表演过程的情节演绎得更丰富。在教师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幼儿间的互动会更频繁、生动。例如在游戏表演结束后,让幼儿讨论“你觉得老师哪个地方演得最像大灰狼,哪些地方还不够好?你能帮帮老师吗?”帮助幼儿建立起表演意识、角色互换的机制,提升表演能力。

2.与材料的互动。各种头饰与道具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桥梁。在表演游戏的推进过程中,为各个角色添加些小道具,让幼儿保持对不同角色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在《小羊和狼》中,为小猫小狗添加小尾巴,为老狼添加大尾巴,让幼儿对角色有更生动的理解,从而借助对材料的新鲜感,达到对角色的表现乐趣。

(二)多形式表演渠道,让幼儿们充分体验表演中游戏的乐趣

1.在固定的时间和区域进行表演活动。除每周有一个下午的表演游戏外,有每天的早、午接待的表演区活动,还有每天户外活动的表演角活动,每个主题故事表演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使幼儿有大量的时间游戏和扮演各种角色。

2.给生成的表演活动提供时间和时机。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与表演游戏角色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延伸,除掌握动作及相应技能外,还能通过环境的创设引导幼儿对故事的内容加深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能力。

(三)多观摩欣赏,树立榜样,让表演的细节更到位

在表演活动中,需要教师来细心观察并耐心引导,以逐步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捕捉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是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独立自主地协商磨合,允许幼儿探索与讨论,尊重他们的各种理解与表现,不进行过多的约束与干预,耐心等待幼儿的表演从一般走向生动,从粗糙走向精致。

(四)多有效点拨拓展思维,让表演游戏与众不同

有效的点拨,就是要在幼儿的表演活动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小羊和狼》中,狼的动作夸张、声音粗犷,被打败时要表现得幽默,这样的动作表演易于模仿,很受调皮活泼的男生欢迎。而小羊的形象则是楚楚可怜的,容易引起女生青睐。要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情境和氛围,因为幼儿们总记不住每种动物是如何与大灰狼战斗的,教师就要分析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以此来类比。允许幼儿自己想象如何让动物们用自己的拿手本领来对付大灰狼,从而使表演游戏过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有了更多个性的空间。

用“互动式介入指导为主,隐性式介入为辅”的指导策略使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判断游戏过程的需要。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并判断幼儿的个别需求,持续、全方位地助推游戏活动有效、顺利地开展。虽然表演游戏只是一种游戏,但它可以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可以让幼儿放松自由的游戏,大胆创新,也就能让幼儿更有兴致地参与游戏,教育的效果和意义才能随之产生。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许晓蓉.我园的幼儿表演活动[J].幼儿教育,2012(Z4).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王锦玉(1970.4— ),女,汉族,福建福清人,一级教师,幼儿园园长,研究方向:幼教。

猜你喜欢
表演游戏中班解决策略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