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2019-12-20 03:00赵小平
甘肃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成因学困生

赵小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62—01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小学生的主要学科,也是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主要学科,而且,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是在为学好其他学科作铺垫。除此之外,语文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然而,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成为了语文学科的“困难户”,尽管很努力地去学,仍然不见起色,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些语文的学困生,要通过分析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便有效地帮助他们脱离学习语文的困境,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1.缺乏对语文的重视。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语文是和汉语紧紧挂钩的,作为中国人,学好语文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其实,他们忽略了语文所包含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不仅家长这样认为,很多学生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无论是家长对孩子的督促和辅导,还是学生本身的自学,都会相应地减少对语文的重视,转而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数学、英语等学科上面,这就导致从学生这个根源上就缺乏对语文的重视,学好语文也就无从谈起了。

2.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多小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适应有计划、有安排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都还处于孩童时期,本身很难对某一件事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他们更喜欢像体育、美术等轻松的、愉快的学习内容,而不是一直在朗读、背诵、默写的“枯燥”语文。因此,很多学困生对语文“无能为力”,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很多学生会因为对语文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去学,转而排斥语文。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动力,将一件事情做好也就很难。

3.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进入小学阶段后,学生的学习也就进入了正式的阶段,语文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故事、学汉字。不断增加的生僻字,各种各样的词语、背诵等,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适应这门学科的学习,越是学不进去就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小学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等,他们年龄小、玩心重,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事事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督促,而语文学科内容琐碎,一张语文考卷上的题型就多种多样,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无法保证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督促和检查。

4.教師教学方法不当。很多老师在教授语文这门学科时,为了及时地督促学生记会背熟,能够在考试卷上写上正确答案,往往会采用集中的、高压的应试教育方法,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记,一遍一遍地背,然后由老师进行检查,检查不通过的学生可能还会受到罚抄罚写的惩罚。在一段时间过后,老师还会对过往的内容进行抽查,让学生默写、听写等,如果记忆出现问题就会让学生重背重记。这样的方法虽然会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同时也会让懵懂的小学生对语文“深恶痛绝”,对语文愈发地失去兴趣,师生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二、转化策略

1.加强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家长应该和学生一起增加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学科,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和辅导也应该更多,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压力,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理所当然的很简单的事。

2.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让学困生学好语文,首先就要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对学困生应该更加有耐心,不断地引导这些学生,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少年时代的小学生本身就会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老师更应该抓住这一点,可以经常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语文小游戏,例如,成语接龙、造句、看图编故事等,以此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们学到一些知识,减少学习语文的“恐惧感”。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语文本身就包罗万象,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老师在上课时不应该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本着让学生们喜欢语文,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来进行教学。在平常的督促和检查中,老师更应该耐心和细心,与学生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语文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帮助和安抚,在教学生阅读、写小作文时传授一些技巧和方法,多进行示范和练习,让学困生在学不懂时仍然有信心和动力去学习语文。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成因学困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