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表现与纠正策略

2019-12-20 03:00曹建廷
甘肃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纠正表现中学生

曹建廷

【关键词】 中学生;不良品德;表现;纠正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61—01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不良品德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和“信号”。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旧思想意识的影响,不良的家庭影响,以及家庭、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学生的主观要求与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上的矛盾,以及学生内部心理结构的矛盾等。正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这样一些矛盾,因而当客观外界没有正确引导时,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品德。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表现

1.认识特征方面的表现。部分学生认识能力较低,对道德、法律法规的认识浅薄,总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以为家庭、学校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就体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以一名学生为例,他要买电脑,家长不同意,于是该学生就以不上学、离家出走等“威胁”,最后家长妥协,买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以后该学生经常上网玩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情感特征方面的表现。有些学生重感情、讲义气,打架斗殴,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背道而驰。在对待人和事上容易感情用事,因而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还有的学生好恶颠倒,常常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和同情,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喜欢恶作剧,取笑别人,甚至拿别人的财物,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性格和意志特征方面的表现。部分学生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很容易为欲望所驱使,易冲动,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另外,意志力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常常表现为自卑,意志力较为薄弱;在错误的狭隘的个人利益面前,则表现的意志力畸形“坚强”。

二、纠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方法

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教师要仔细分析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具体原因,把握他们的各种心理特点,使纠正工作有的放矢。例如,对于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要加强道德、纪律教育,增强其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教师要抓住他们重情感的心理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体会到善意和温暖。同时,要善于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对于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则应注意锻炼他们的毅力,创造好的条件,激励和增强他们杜绝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信心和勇气。

1.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是非标准,学会约束自己,把道德认识变为约束、规范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2.运用班、团、队的力量进行教育。中学生在同龄人组成的班、团、队集体中,由于彼此有大致相同的思想基础和知识积累,因此,容易获得情感的共鸣,在班、团、队活动中进行教育效果较好,让他们表现自我,从而获得自信心,改变自己的思想及行为。

3.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传授必要的社会知识,逐步增强他们交往的能力,让其在接触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中接触新事物,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健康成长。

4.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有调查发现,农村地区,有40%的家长外出打工。学生在家中缺少管教之下,接触社会不良现象的机会更多,如不加以引导,染上的坏习惯就多。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教师要经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家长要配合教师教育,共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目标。

5.树立教师形象,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我们经常会从小学生口里聽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真心诚意帮助他们。正面教育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重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考虑个别差异,注意区别对待,积极争取学校与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努力预防和纠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编辑:陈富祥

猜你喜欢
纠正表现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